• 最新
  • 失眠是怎么回事?

    最近门诊经常碰到睡眠不好的求助者。睡眠不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环境因素。最近换工作或者出差者多见。由于新环境的刺激,情景诱发短暂性失眠或时睡时醒,不踏实的感觉,一般经过三五天适应之后可消失。第二是压力或紧张情绪因素。一般在接到突发任务或者遇到紧急情况者,由于身心压力,机体出现应激性反应,血压心率加快,注意力增强,睡眠需求下降,帮助我们应对紧急任务,这种情况也会几天后好转。第三,就是身体不适,疼痛最常见。这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提醒我们及时就医。第四,就是睡眠节律紊乱。青少年时期倒头就睡,熬夜无所谓,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到了中年时期,熬夜就会影响睡眠质量。一般采用调整睡眠节律,规律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就会慢慢恢复理想睡眠;第四就是睡眠卫生不好,有喝酒抽烟习惯,特别是下午有喝浓茶咖啡爱好者,调整这些嗜好后,尽量下午以后不使用有兴奋作用的茶酒烟等,也会慢慢好转;第五,也就是经过以上调整后,仍旧长期存在失眠问题,影响第二天工作学习效率,每周有三次失眠发作,可能要考虑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当然这个可能性是最小的,也是需要到精神科就诊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一定要经过详细评估后科学规范治疗

    2022-09-18 点赞
  • 重复提问是怎么回事?

    我们日常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方讲话太快,我们没听清楚,所以会请对方重复一遍刚才的话。事实上,也有一些耳朵听力下降者,由于听力问题,没有听到对方刚才的话,也会要求对方复述一遍。第三种可能性,我们劳累,睡眠不足,或者服用一些药物,导致我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认真听清楚对方的言语;第四种情况,有些老人,可能就是近时记忆力下降,新发生的事情忘记了,或者难以记忆,才会反复提问,要求对方重复的情况,当然小时候或者很早之前发生的事情还是记忆犹新!第五种情况,可能是对方讲的很有意思,比如小孩子,特别喜欢对方讲的刚才那句话,会要求重复几遍的讲;第六种情况,有可能是一个焦虑不安的人,太在意对方了,害怕忘记每一个细节,会要求对方重复。总之,一个反复提问的想象,可能有不同的可能性,年龄不同,生理条件各异,疾病的不同表现等等,只有在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影响日常生活的时候,就需要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明确原因后才好有效处理。

    2022-09-15 点赞
  • 白日梦是怎么回事?

    最近有家长反复问我,这个孩子喜欢做白日梦,神游状态,怎么回事。仔细询问后就是感觉孩子心不在焉,似睡非睡,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对危险又能躲避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一般常见于劳累状态。我们大脑在疲劳状态,睡眠不足就会出现类似这样的主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就是处于压力环境下,由于无法解决自身的内心痛苦,不敢面对,我们大脑演化出这样一种保护机制;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想象力丰富,大脑内部神经联系很丰富,面对当前的环境,已经轻松应付,多余的脑力就做其他的事情了。总之,任何表现的原因都很复杂,是不是需要干预,标准有2条,一个是自己觉察这种症状对自己有没有造成困扰或不便;另一个就是这种症状出现的频率是不是干扰自己目前要做的事情。如果以上3条都是否,那就不需要太担心。

    2022-09-10 点赞
  • 耳朵里听到声音怎么回事?

    最近门诊碰到有些老人,莫名其妙突然就出现了耳朵边有声音,而且是别人听不到自己听得却真真切切的!给自己和子女带来很多困惑。大脑一直充满着科学之谜,我们现在对他的了解还很少。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的诊疗原则是先去医院做头颅磁共振,脑电图都必要的检查。特别是这种单纯的耳闻人语,或者鸟叫声,机器轰鸣声等,很大的可能性是脑器质性问题,比如肿瘤,脑出血或脑梗塞,癫痫等;然后可以到精神科门诊对症给予小剂量看精神病药物处理;最后,观察药物效果,一般来说,器质性因素,如果没有祛除的话,药物效果差些,很难消除。所以我们对精神症状原则就是,必要躯体检查,对症药物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三步曲。

    2022-09-10 点赞
  • 抗抑郁药物治疗维持治疗需要多久?

    现代研究发现,抑郁障碍与脑内的血清素减少有关,抗抑郁药物作用于血清素的重吸收来发挥治疗效果;而作用的部位是神经突触;这也就是抗抑郁药物起效时间需要2周的主要原因。所以,针对抑郁情绪治疗,需要坚持每日早晨一粒,连续两周才会有所好转,不会像降压药物一样,吃药后一会儿测量需要就能恢复正常。 那么抑郁情绪好转后,感觉一切正常后,是否就可以停药呢?医学研究发现,不治疗情况下,抑郁情绪发作一次大约持续6到18个月,药物治疗后会明显改善抑郁情绪,缩短发作的病程,但是一旦停药后很有可能会在2周后重新体验到抑郁情绪,所以,一般建议患者恢复正常后,维持治疗一年左右,也就是继续坚持有效治疗一年。

    2022-05-27 点赞
  • 反复治疗但效果不理想是为哪般?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效果不理想,反复治疗,总是调整药物,总也不满意的这种情况。其实,治疗效果的随访一直备受各国专家医生的关注。早在2004年美国的一位精神科临床医生,经过多年研究后总结到,第一,疾病诊断可能需要重新考虑。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非常复杂,患者自己关注的想解决的问题与医生的关注点不一致。临床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就是失眠,患者睡眠困难很痛苦,希望给予助眠药物立即改善,而医生的多年专业训练则认为,睡眠是生理现象,重点是查找原因,需要一个过程,对因解决才是标准的治疗方案,失眠会掩盖其他症状,给医生判断增加困难。第二,可能药物剂量不够。药物治疗的具体剂量因人而异,说明书上写的是临床试验后适合大部分患者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稍微增加一点药物剂量就能好转。例如,抗抑郁药物百忧解,很多患者1粒就足够,能够明显改善不良情绪,但有人是需要2粒甚至3粒才有明显效果。第三,可能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症状表现不同。由于精神科疾病大部分是一组症状的表现,出现先后也不同。例如,绝大部份的认知障碍者先出现记忆的问题,诊断没有困难,然而有一部分人先出现的性格改变,和人相处困难,记忆障碍慢慢表

    2022-05-26 点赞
  • 谵妄,老年期常见的问题

    最近疫情以来,由于生活环境或者药物治疗等因素,有一些高龄老人出现了白天瞌睡,晚上不睡,从看到虫子,到大喊大叫,怀疑有人或者鬼怪来害自己。家属感到很困惑,说糊涂吧认识人,讲话能对答,思路还清晰,没有达到胡言乱语的程度;说人清楚吧,缺是日夜颠倒,疑神疑鬼。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期脑部症状,谵妄。就是一种局限性意识障碍,表现就如以上所说。神内科急诊处理,关键是明确病因,祛除病因后能有所恢复,不过会或多或少遗留一些痴呆的问题。

    2022-05-15 点赞
  • 过度焦虑的非药物处理方法。

    人自出生开始,不断学习,促进大脑皮层发育,也就是不断增加我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亦是一个不断发现和缓解焦虑方法的过程。仔细想想,能力增强后,以前让人觉得焦虑紧张的事情逐渐不那么焦虑了,所以,缓解焦虑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学习。其次,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大脑血氧运动的能力,保障脑力运动需要的养分;而且运动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大脑健康,研究发现,睡眠过程中大脑内合成新的蛋白,促进记忆形成;再者,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一方面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增进社会交往活动;此外,不妨试试,冥想练习或者其他的一些疗法,让自己集中体会在当时当下,不用执着过往与将来,认真过好现在就是保障美好未来的开端。总之,焦虑情绪有很多方法可以尝试着来缓解,保持适度焦虑,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避免它对我们心身健康和社会功能的不良影响。

    2022-04-30 点赞
  • 焦虑情绪是怎么回事?

    人类进化的结果就是焦虑的产生。焦虑的好处不难发现,它帮助我们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制定计划和应急预案等等;它还可以促进我们集中注意力,增进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成绩和效果,而且一定程度内的焦虑情绪与我们的结果之间呈正比关系;它促使我们身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和呼吸,增强骨骼肌肉力量和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我们时时刻刻体会和享受着焦虑的益处。焦虑太强或不足当然会有不利影响。临床上我们常见的是过度焦虑。焦虑太强影响我们躯体感受,让我们有坐立不定,心慌气促的感觉;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觉得注意力不集中,担惊受怕,莫名地惶惶不可终日;影响我们的行为能力和效果,使我们发挥失常,能力下降等等;更加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容易愤怒,和人相处困难。所以我们处理的是过度的焦虑。

    2022-04-30 点赞
  • 请慎用助眠类药物

    最近门诊发现很多人抱怨,睡眠质量明显下降,一看药物存量不够便非常着急,采用一切方式方法要弄到助眠类药物。这样的行为明显提示了,患者的焦虑情绪和对助眠药物的心理依赖。睡眠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一天因为零食有事睡不着,第二天或者第三天不需要药物就能入睡。由于焦虑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也是常见的现象。所以遇到睡眠质量下降,首先是注意睡眠卫生,增加体育锻炼和身体劳累;第二就是识别自己的焦虑,处理焦虑,而不是一味使用药物。助眠类药物有镇静催眠的作用,的确可以帮助入睡和缓解焦虑,但是也有生理耐受和依赖的可能性,有一部分会有肌肉松弛导致跌倒的风险,所以请慎用助眠类药物。

    2022-04-28 点赞
  • 老人总是周身不适是哪般?

    门诊常常碰到一些老年朋友,抱怨身上不是这里不舒服,就是哪里有点疼痛,反复就诊疼痛科或者消化科等,多次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为此加剧了心理痛苦,反复辗转多次来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门诊。其实这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德国心身医学发达,研究和治疗方法比较多。近十年来国内逐渐重视,在全科医学和中医科中就诊比例比较高。主要原因是由于五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由于分泌或代谢因素导致不足,给予抗抑郁药物,效果比较好。一般2周起效,身体感受会明显改善很多。

    2022-03-21 点赞
  • 老年人睡眠不好怎么办?

    随着年龄增长,脑内一些因子变化,躯体不适或疾病因素等种种原因,有些人会出现入睡困难,睡眠很浅,再次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加上一些误解,很多人特别在意睡眠,为了睡眠而睡眠,反而由于焦虑更加睡眠困难。那么处理原则就是,第一,科学对待睡眠。有些人睡眠需要多,有些人睡眠需要少,第二天精神好的话,就说明睡眠充足,不够7-8小时也不用在意;第二,注意睡眠卫生。睡眠是人的生命需要,先天就会,本能反应,累了就会睡觉,所以,睡不着就起来做些事情,不要一直躺着,担心着睡不着;其次,白天一定不要小憩,午休或者打盹等;还有,下午不喝咖啡因,茶碱等影响睡眠的饮料;睡前一杯温牛奶倒是助眠食物;第三,增加运动量,根据自己体力来适度运动,以第二天不疲劳为度。研究表明过度运动对身体反而有害。第四,经过以上科学认识,加上生活方式睡眠习惯调整还无法改善,请至精神卫生中心寻求专业帮助,全面仔细评估睡眠状况,切不可自行使用安眠药物。

    2022-03-09 点赞
  • 老人表现不开心可不一定就是抑郁症哦!

    不开心是抑郁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原因可能有多种可能性。最常见的是抑郁障碍,但是对于高血压中风病史者来说,可能是血管性痴呆;而对于不会表达自己感情,生活自理能力有下降的人来说,就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了。总之,要排除其他躯体疾病以后才考虑抑郁障碍,否则会耽误治疗,治疗效果不好,还延误治疗时机!

    2022-03-03 点赞
  • 如何科学护理痴呆老人

    常常碰到子女门诊询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护理痴呆老人充满了艰辛,十分不容易,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的确很难做到。我想第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照顾好自己。作为老人依靠的对象,要先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才有精力和体力去承担这项艰巨的任务;其次,在发现老人有痴呆的前兆,也就是轻微健忘症状,需要鼓励老人多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适量家务,比如规律地上午下午散步,还有必要的走亲访友等等,最大程度地锻炼老人的脑力和体力,可以有效延缓病程发展;再者,就是依据老人之前的兴趣爱好,自己花些时间和精力陪伴老人从事这项活动,一个是增加了亲情,另外也是更加深入了解老人的机会,增加默契;最后,护理痴呆老人的时候,一定要从容不迫。因为痴呆老人记忆不好,对表情和情绪敏感,护理者显得着急,老人就越害怕,表现出不合作,越来越不听劝。

    2022-02-20 点赞
  • 老年期高血压怎么办?

    常常门诊碰到家属咨询这个问题?担心不药物治疗会中风,而接受药物治疗有时候又有头晕,跌倒的风险,照顾老人非常吃力,很难两全。的确,老年期高血压,也就是65岁以后的高血压,与中年期高血压无论从发病机制,治疗药物,血压控制水平等等均有不同。研究发现,中年期高血压控制在120/80mmHg能有效预防中风和痴呆等心脑血管疾病问题;晚年期的则不一定。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一致的治疗建议是老年期高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部分,由于血管硬化并没有一致的建议。老年人血压收缩压控制在120mmHg导致痴呆,或者跌倒等意外事件,反而不利于整体健康。

    2022-01-27 点赞
  • 无中生有的胡说八道,一定是精神疾病吗?

    常常门诊碰到家属说患者最近突然无中生有,胡说八道,行为反常;追问躯体疾病病史,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或者肺炎等明确的病史;当体格检查后告诉家属有可能是躯体疾病原因导致这些症状时,他们立即摇头摆手,不可能啊,我们在外面医院都给了相应治疗的呀?的确,疾病和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给予治疗也不一定就立即有效果。这个目前不是我想讨论的重点。前面说的症状属于精神行为症状,家属有这个敏感性很好;后面考虑诊断问题是因为人的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系统有病变会引起其他器官和系统的改变,涉及到脑部,就会出现相应的精神行为症状。

    2022-01-22 点赞
  • 老年人不需要心理咨询吗?

    门诊会碰到有些家属,觉得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心里不开心,脑子反应迟钝,记性不太好使,是正常的老化现象,不需要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事实上,老年人经历过精力旺盛的中年后,逐渐感到自己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睡眠治疗等逐渐下降,会出现一些烦躁焦虑不开心的心理反应,这是可以理解的部分。如果能够找到新的兴趣爱好,从事一些新的社交活动等,不开心心理反应会很快消失;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最好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或评估,给予一些现实可行的缓解方法,帮助老人心理平稳下来。

    2022-01-20 点赞
  • 多维角度看待药物治疗

    常常碰到有些患者非常不愿意吃药,觉得是药三分毒;可是总也有另一些人,很依然药物,觉得药到病除有保障。其实,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任何疾病的病因都有自身生理条件的影响,也有客观外在因素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致病或影响疾病,那么对待疾病治疗也需要这两个维度的考虑来综合治疗。

    2022-01-18 点赞
  • 老年人用药宜少而精

    老年期罹患多种疾病,常常会顿服一大把药物。研究发现,药物联合,种类超过5种以后,副作用会大于治疗作用,所以对于多种躯体疾病治疗,及时与医生沟通,了解每种药物的副作用及治疗效果,尽量减少药物品种。

    2021-12-28 点赞
  • 鼓励老人多参加社交活动!

    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精神科病因比较明确的疾病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进展,药物研发也是水深火热,临床疗效却收效甚微;于是一些科学家聚焦于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参加社会活动是一种保护因素,也就是预防和延缓痴呆的发生。 首先,从很多老人首次门诊情况来看,就诊是发生在家庭成员生病或者病故后的两三个月。这是由于老年期近事记忆受损,也就是新发生的事情记忆困难;而远期记忆尚保存,所以家庭居住环境和成员没有大的变化时候,老人凭借既往的记忆和认识能够应付日常生活,否则就出现适应不良。这就提示晚年生活需要保持一定的社会活动,不能太依赖一个或某个家庭成员。 其次,从有团体活动的老人随访结果来看,比如一起打牌,旅游或者唱歌等活动。团体活动不仅可以放松心情,更是锻炼脑力,在团体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最后,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代偿能力强大,而且是越用越灵活;同时又是十分节能,长期不用就会减少与其他细胞的联系接触。也就是说,如果呆在家里,只做些日常生活事件,大脑收到的信息就是把这些这些生活习惯化,其他的联系就消失了,也就不再有新的发展,慢慢就

    2021-12-28 点赞
暂无更多内容
暂无内容
秦虹云
简介:
内容数 23
|
粉丝数 267
去提问
去挂号
微信扫一扫 查看健康号主科普知识
二维码
确认退出?
退出之后将不会保存之前的记录

王建 主任医师

49个回答 · 56%回答率

一病多问 | 5 — 10位医生回复
问答规则及责任提醒
问答规则及责任提醒
提问需支付
追问
匿名
匿名后,您的个人信息将保密 ,图片仅医生可见
0 / 300
问答规则及责任

1、请您尽可能完善问题描述,以便医生能更全面细致地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2、若问题提出后超出48小时无人回答,系统将自动退款;问题提出后一经医生回答,提问金将冻结,在问题完成时结算给医生,基于此情况下平台不予退款;

3、非定向提问(即一问多答形式),您可在问题提出72小时内,可对每一位医生的回答进行【有帮助】及【没帮助】评价,与平台一起不断提升医生的服务质量,在问题持续的48小时内随时可评价,评价不会影响问题状态;

4、定向提问(即提问某个指定医生),该医生首次回复24小时内,您可点击“免费问一次”进行追问;追问功能为医生额外提供的爱心服务,也可能存在不回答的情况;

5、若您提问内容涉及违反平台规范或相关法律法规,将作下线处理;

6、请勿在提问内容中提供或展示个人隐私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个人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

7、您在此确认并同意,微医有权对您在平台发布的公开的信息享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并许可微医使用、复制、改编、公开展示此等内容;

8、微医非常注重对您个人隐私的保护。我们将使用安全技术和相关程序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

9、医生回答仅供用户参考,不能被认为是医嘱、诊断证明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文件;

10、医生回答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对您在本平台之外与特定或不特定医生所进行的任何接洽行为之后果,不承担责任;

烦请您在使用提问前仔细阅读并确认完全理解以上声明的全部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微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