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拒绝上学

    在我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孩子前来就诊,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厌学,不想上学。起初在早上起床时假借头痛、腹痛、感冒、发烧等各种理由骗取父母的同情,目的是不想上学。若强迫其上学,就会耍赖不起床、哭泣、吵闹、焦虑不安,少数孩子还出现恶心、呕吐、尿频、尿急等症状。  虽然有些孩子能上学,但是在校期间焦躁不安、恐惧紧张,会不停给母亲或家人打电话,哀求哭诉,并强烈要求接自己回家,一放学就觉得如释重负,甚至不再肯去学校。有些孩子上课时提心吊胆、战战兢兢,不敢正视教师,怕提问,严重的甚至出现畏缩、低头、不与他人打招呼、不敢直视别人。多数孩子回到家中无任何异常症状,可安心读书、看电视等。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非常苦恼,不知是何原因?  拒绝上学,也是一种病,在学龄期孩子中大约有5%左右的孩子有类似的表现,被界定为拒绝上学症。拒绝上学通常发生在一些胆小拘谨、敏感、易感素质、行为退缩的儿童身上,他们平时常表现为过分拘谨、喜好他人表扬、任性、不善交友、固执等。造成孩子此类性格的原因,很可能源于父母的期望过高,孩子过分在乎自我形象和自我感受。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无意识夸大对学校威胁的感受与评价。出现

    2017-12-04 点赞 2
  • 了解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发育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孤独症起病于三岁之前,三岁以后表现明显,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吗?是的。孤独症的专业名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孤独症和自闭症是英文Autism的两种译名,“孤独症”主要被中国内地的医学以及特殊教育界所使用;“自闭症”则主要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有使用汉语的国家所使用。孤独症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一般男/女患病率之比为4-6/1。孤独症至今病因未明。流行病学研究已经筛查出很多可能导致孤独症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一种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直接因素。比较公认的原因是基因变异与不良环境的交互作用,特别是新生突变(de novo mutation)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主因,但具体致病因素和机制不明。研究显示,一些因素如高龄父母、孕期感染、孕早期不良用药或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可能增加患孤独症的风险。孤独症是由于父母不称职造成的吗?不是。几十年前,在人们对孤独症还不了解的时期,有些人认为,大人抚养孩子的方法不当会导致孩子患

    2017-12-04 点赞 2
  • “蓝鲸游戏”折射的心理问题

    前不久,一款名为“蓝鲸”的游戏在国内网络蔓延,这是一款由俄罗斯人发明的死亡游戏,截至2017年5月,已超过130名俄罗斯青少年因为参加蓝鲸游戏相继自杀,目前该游戏已从俄罗斯传入世界其他国家。  蓝鲸游戏要求“玩家”在50天内逐步完成“蓝鲸”提供的各种自虐任务,比如每天4:20起床、看一整天恐怖电影、听一整天恐怖音乐、在胳膊上用刀刻出鲸鱼图案等,最终诱导参与者在第50天完成终极任务——自杀。游戏玩家如果在中途退出,就会遭到组织者威胁。  “蓝色”,含有忧郁、悲伤的意思,自然界中就存在着神秘的鲸鱼自杀的现象。蓝鲸游戏的发明者植入了一个很契合的喻意,企图通过网络诱导,催眠广大青少年朋友,达到精神控制,组织、教唆他们自残自杀,有人称之为“电子邪教”。  有人不禁问道:那么离谱的游戏为何会有如此多的人参与其中?蓝鲸游戏的参与者通常为10-16岁的青少年,他们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极易受外界诱惑和他人影响,与此同时,很多人经历坎坷,有着比较痛苦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归属感,缺乏社会支持,甚至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孤独感无望感明显,并且伴有自杀观念。他们中的很多人希望通过外界找到“志同道合

    2017-11-24 点赞 1
  • 如何摆脱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发生率相当高的焦虑性神经症,主要特点是个体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如与陌生人接触或可能被他人注视的场合),表现出明显且持久的害怕。社交恐惧症大多起病于13-19岁的青少年。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的终生患病率达10%以上。虽然患病率较高,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谦逊内敛,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出害羞、退缩等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正常的行为表现,在诊断和治疗中也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害羞或者性格内向而被忽视。社交恐惧对病人的影响涉及认知、情绪、生理和行为等多方面,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慢性疾病,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很小,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而缓解。国内外对社交恐惧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目前一些新型抗抑郁药能有效改善社交恐惧症状、回避行为、抑郁和焦虑情绪,耐受性较好。心理治疗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特别对于儿童及轻度社交恐惧症患者可以作为首选治疗。

    2017-11-24 点赞 2
  • 家长如何早期发现自闭症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常发病于3岁左右,该阶段正是培养儿童语言、交往、生活技能的关键期,越早治疗其效果越好,拖延不治将会影响终生。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下几方面,应该尽快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就诊。  1、不依恋父母,缺乏对视。自闭症孩子会有社交障碍,与亲人不亲,对父母没有依恋,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叫名字常无反应。平时不主动跟小朋友玩,表现出极度的孤独。  2、不与人交流,喜怒无常。语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表现,沉默不语或很少使用语言,有的从一出生就未出现语言;有的在两三岁以前曾有语言表达,以后逐渐减少,有的不能主动与人交谈,分不清你、我、他;有的孩子刻板、重复或模仿别人的话。此外,他们还存在语言音调、节奏的障碍,语言单调平淡,常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听不懂的话。很少用点头、摇头或其他面部表情来表达要求。他们的感情往往很极端,经常喜怒无常。有时会忽然大发脾气、嚎啕大哭,有时则面无表情,十分安静,给人一种缺少中间的缓冲地带的印象。  3、常常行为怪异,反应异常。自闭症孩子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僵硬。如只吃固定的食物,吃饭时坐固定的座位,出门一定要走某条路线等,若有变动则焦虑不安、大发脾气

    2017-11-20 点赞 3
  • 心理体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每次学校长假刚刚结束后,很多家长纷纷抱怨:上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不愿去幼儿园;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担心孩子无法适应一年级的课堂要求,而焦虑不安;而初、高中的孩子们不仅因为学业的增加,也会因为新环境的适应,或是与同学相处的问题而出现紧张焦虑。  从作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医师来说,建议家长应带孩子前来医院做心理体检,以明确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心理体检与身体检查一样,都是用专业数据说明健康状态。心理疾病也像生理疾病一样,有潜伏期、有渐变的过程,如果能够通过心理测评和仪器检查及早发现问题,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身心的全面健康。  不仅心理出问题时要做心理检查,了解孩子的心智发育水平同样可以做心理检查。通常孩子的心理体检包括情绪测验、精神症状检测、人格气质测验、智力测验、学习能力测验、注意力水平测验、社交能力测验、自我效能感测验以及职业倾向测验等。医生以及心理测评师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挑选合适的测评项目进行检测。孩子不像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不易被察觉。最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理体检,既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又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2017-11-16 点赞 2
  • 家长如何避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之前,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一份统计报告:2015年日本全国的中小学共发生224540起欺凌事件,创下了历史新高。“校园欺凌”俨然成了日本社会较难治愈的顽疾。而在我国,校园欺凌事件也并不少见。然而,对于校园欺凌,事后惩治、亡羊补牢,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欺凌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每个施暴者,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段故事——一段不愿意或害怕提及、不堪回首的故事。其故事不尽相同,但会发现都有类似的交集,在内心的脆弱与施暴所表现出的强悍之间,有着强烈的落差。  或许,自己也曾经是被施暴者,然而现在却成为复仇者;甚至于来自亲近家人的暴力——目睹家暴者或被施暴;对于权力与控制欲相当渴望,或许曾耳濡目染,或身受其害;当然也可能意味着透过威胁、恐吓、暴力,来掩饰自己在现实中的不足与匮乏;例如来自于能力、自信、自尊的低下,或人际上的害怕被冷落;此外,媒体节目或者暴力游戏里的攻击行为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来源。  家长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呢?  1、人际关系,父母以身作则。父母的人际互动方式,很容易让孩子有样学样。所以,请父母避免动手打骂、暴力摔扔以及粗言粗语。同时,有些父母会用嘲笑

    2017-11-16 点赞 2
暂无更多内容
暂无内容
谭莉娜
简介:母婴、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及治疗科普
内容数 7
|
粉丝数 100
去提问
微信扫一扫 查看健康号主科普知识
二维码
确认退出?
退出之后将不会保存之前的记录

王建 主任医师

49个回答 · 56%回答率

一病多问 | 5 — 10位医生回复
问答规则及责任提醒
问答规则及责任提醒
提问需支付
追问
匿名
匿名后,您的个人信息将保密 ,图片仅医生可见
0 / 300
问答规则及责任

1、请您尽可能完善问题描述,以便医生能更全面细致地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2、若问题提出后超出48小时无人回答,系统将自动退款;问题提出后一经医生回答,提问金将冻结,在问题完成时结算给医生,基于此情况下平台不予退款;

3、非定向提问(即一问多答形式),您可在问题提出72小时内,可对每一位医生的回答进行【有帮助】及【没帮助】评价,与平台一起不断提升医生的服务质量,在问题持续的48小时内随时可评价,评价不会影响问题状态;

4、定向提问(即提问某个指定医生),该医生首次回复24小时内,您可点击“免费问一次”进行追问;追问功能为医生额外提供的爱心服务,也可能存在不回答的情况;

5、若您提问内容涉及违反平台规范或相关法律法规,将作下线处理;

6、请勿在提问内容中提供或展示个人隐私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个人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

7、您在此确认并同意,微医有权对您在平台发布的公开的信息享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并许可微医使用、复制、改编、公开展示此等内容;

8、微医非常注重对您个人隐私的保护。我们将使用安全技术和相关程序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

9、医生回答仅供用户参考,不能被认为是医嘱、诊断证明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文件;

10、医生回答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对您在本平台之外与特定或不特定医生所进行的任何接洽行为之后果,不承担责任;

烦请您在使用提问前仔细阅读并确认完全理解以上声明的全部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微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