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
  • 一病多问 (5)
  • 养育的选择

            1.我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灵性个体而不是一个孩子;        2.我能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父母;      3.我会帮助孩子建立他们自己的标准而不是要求他们遵守我的标准;      4.我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自主而不是让他们依赖我;        5.我将引领孩子迎向他们的自我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我的"。

    2021-03-19 点赞
  • 沉默是另一种表达

      沉默不是没有情绪,是感觉没有再说的意义。   沉默是情绪的极致表达。

    2020-12-29 点赞
  • 心怀感恩 生活幸福

          你最近过得好吗?      如果答案是NO,请试一试表达感恩。      感恩不仅仅是感激的情绪,它是对某人(或某事)所产生的能够带来持久积极性的一种深层的欣赏。“表达感恩”已经成为了培养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甚至可以作为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为什么我们要表达感恩?科学证实,感恩有以下几种好处:1⃣️更高的幸福感:      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可以提高你的整体幸福感。感恩的人有更高的宜人性、开放性和更低的神经质特质。而且,感恩与抑郁成反比,与生活满意度呈正比。2⃣️更深层次的关系      感恩也是加强人际关系的有力工具。互相表达感激之情的人往往更愿意原谅别人。感谢那些帮助你的人能够加强关系,促进关系的形成和维护,提高

    2020-12-05 点赞
  • 亲子关系: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如何制造孩子的人格。曾奇峰老师总结了20句话,分享给大家: 1.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这句话是自体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说的。)   2.父母某一方未处理的早年分离创伤,可能使其害怕跟孩子分离,孩子的成长会被他看成是对自己的抛弃,所以会不自觉地做出阻碍孩子成长的事情。 3.如果父母人格层面有过度控制的倾向,就会不自觉地打压孩子的各种能力,避免对孩子的失控。 4.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会起到诅咒的效果。 5.父母潜意识倾向于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各种痛苦的味道,把孩子制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被抛弃过的,会抛弃孩子;被粗暴对待过的,会粗暴对待孩子。   6.父母压抑的东西会让孩子代替自己表达。 7.家族创伤有时候像个传家宝,父母似乎有责任把它传给孩子。 8.父母分权,即在对与孩子有关系的事情上,双方都有发言权,而不是某一方独断专行。 9.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可能源于父母对自己的父母的失望,以及对自己的失望。   10.对孩子的不耐烦,是因为融合恐惧或乱伦焦虑

    2020-11-18 点赞
  • ¥30  三四点了还是睡不着,睡眠很少,白天没精神,该怎么办?

    ... 11 人已抢答 围观 230
  • 自信与比较

            自信是建立在良好自我认知与不断自我超越之上的自我接纳和肯定,与他人无关。总拿孩子与人比,认为赢过别人才有自信,只会让孩子活在赢过别人的自傲或被人赢过的恐惧中,产生虚妄的优越感或强烈的自卑感。比较,传递出的是父母有条件的爱,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和价值感,导致孩子输不起,也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不拿自己孩子与人比较,是因为:      1.父母不比孩子,孩子就不会拼爹,同时懂得各自的梦想和需求自己来完成。      2.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孤品、原创,比较容易把孩子变成赝品、山寨,失去了生命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3.自信源于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不断的自我超越。认为赢过别人才有自信,只会让孩子活在超过别人的自傲或被人超过的恐惧中,产生虚妄的优越感或强烈的自卑感。  &nbs

    2020-11-02 点赞
  • 做家务还是刷题?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路走来,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刷题、考试以及为考高分参加的各种课外培训班、兴趣班,做饭洗碗,打扫房间,甚至整理书桌等事宜均由父母长辈代劳。总之,能做家务的孩子不多,会做家务的孩子更少。        而人生不止有考试、高分,更多的是生活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如此下去,这必将影响未来的学习、生活,还是婚姻和事业,因为人生一辈子不可能有人替谁做一辈子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自己无法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白白活成了一个废人。        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做简单的家务事情开始,从做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开始,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和不做家务的孩子相比,他们之间的就业率是15:1,犯罪率是1:10,离婚率是1:9,心理疾病罹患

    2020-11-01 点赞
  • 你的心理健康吗?

            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是指身体各器官无疾病。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通俗理解:如果你这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发现符合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衡量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1、心理活动强度(对突然的强大刺激抵抗力)2、心理活动耐受力(经受长期刺激的能力)3、周期节律性(睡眠状况)4、意识水平(注意力)5、暗示性(积极暗示)6、康复能力(恢复快)7、心理自控力(情绪、思维、行为)8、自信心(学业生活)9、社会交往(人际)10、环境适应能力若总分是10分,你能得几分?

    2020-10-26 点赞
  • 孩子面前你是谁?

           对于孩子而言,同样的话,出自老师之口与父母之口产生的效果迥异。为什么?原因是孩子不认可你的角色。在学习活动中,孩子希望你爱他没商量。但我们很多家长扮演了老师、教练、监督员等角色。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想法:我学习,爸爸妈妈会讨厌我。那么他怎么可能爱学习呢?这就是我常说的“关系大于教育,先于教育。"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明白自己首先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点点。孩子的一生之中,能教育孩子的老师很多,但能让孩子始终如一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只有父母。        关系不仅大于教育,还先于教育。我们常常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影响力来自哪里?没有对孩子的接纳、尊重和理解,就不会产生生命的连接;没有生命的连接,就无法构建稳固的亲子关系;没有稳固的亲子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孩子不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而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父母滋养、唤醒、影响和熏陶,通

    2020-10-24 点赞
  • ¥30  我在上海,我的母亲有严重的抑郁症,不愿意洗澡和下床,不愿意就医。没办法自己带她去医院。我应该怎么做,寻找什么途径可以使她住院接受治疗?

    ... 10 人已抢答 围观 340
  • 远离工作焦虑

            工作焦虑使人入睡困难,情绪低落,甚至对上班有恐惧感,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导致工作焦虑的原因很多,跟性格、突发事件、疾病、周围环境、精神紧张、压力等都有关系。      如何缓解呢?      1、调整对工作的期待      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调整好自己对工作的期待和要求,避免有太多"不恰当的期望"以及"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                2、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面对困难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两类消极态度:一是逃避,二是焦虑。比起逃避,积极地直面问题会让

    2020-10-20 点赞
  • 关注注意力

           注意力有4个品质,分别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地把注意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理解的专注力。上课走神、做小动作,分心都属于注意的稳定性范畴。         2.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有多大,通常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短时间内清楚地觉察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儿童年龄越小,注意的广度越小。也正是因为他们只看见眼前的狭小范围内的事物,所以常常发生一些安全问题或做错事情。要不怎么说,人越大越能“顾全大局”呢,这是由认知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3.注意的分配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把注意力如何分配到不同活动中去的能力。比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一边写,我们一边听广播一边开车就涉及注意力的分配,这

    2020-10-14 点赞 3
  • 如何进入你的“工作状态”

          今天是长假后的第一天上班。      午饭后与同事们操场散步,有的同事说想到今天要上班,昨晚上失眠了;有的同事说一想到要上班就心烦……你的状态如何?来,我们一起进入大脑训练清单,塑造健康工作心态,顺利重启工作状态。一、待办事项清单        做一个待办事项清单并且逐一完成清单上的任务,能够帮你养成一个新的习惯。        1.一张单子上写着所有待办事项;        2.在每件待办事项后面添加更多的细节。比如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你将如何完成它?你的第一步或者第一小步是什么?(这个方法不仅会让你觉得接下来的工作更容易完成,也会让你的一天充满乐趣。你会更有动力,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收获额外的满足感。此外,写下每项任务的预

    2020-10-09 点赞 3
  • 轻轻松松搞定焦虑

           英国科普作家克劳迪娅·哈蒙德《深度休息: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一书里好玩的亮点很多,比如:√像睡觉一样,休息是必须的。我们要活得好,活得精彩,休息是必不可少的。√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尽可能地多度假。度假有益健康。√与朋友和家人共度时光并没有进入“有助于休息”的前十,只排在了第十二位。√排名前五的活动通常都是单独进行的。当我们休息的时候,我们似乎经常想逃离别人。        在焦虑时代治愈自己的10个心理学方案是:        第十位,正念。        吃,看,听,闻,走路,呼吸……不管你正在做什么,你都可以不带评判地关注,也就是正念。        第九位,看电视。  &nb

    2020-10-03 点赞 4
  • 专治拖延(二)

          因育儿方法导致孩子拖拉磨蹭的,可以尝试改变一下:       1.父母的生活方式有规律,至少睡觉的时间和孩子同步,哪怕孩子睡了再起来工作也好。       2.管住嘴,迈开腿:就是少啰嗦,多陪伴,帮助孩子植入良好的新习惯。例如,孩子学习做作业磨蹭,不要总说“你怎么还在玩?你怎么还不做作业?你怎么又做错了?”你可以跟他说“宝贝,听说你们又学了新知识,你能教教我吗?”让孩子有学习的成就感;你还可以说“宝贝,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做作业吧,看谁能先搞定这些难题”,让孩子有学习的好奇心;你还可以说“宝贝,做完作业我们可以去讲你最想听的故事(就是做一件他特别想做的事情)”,让孩子知道好玩的事情有很多。改变拖拉磨蹭的习惯,有些孩子需要几周,有些孩子可能需要几个月,所以需要父母坚持。         3.给孩子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他们练习

    2020-09-27 点赞 1
  • 专治拖延(一)

            "老师老师,我家小孩刚入学,做作业就拖拉磨蹭。"        "上学了才拖拉,还是之前就磨蹭?"        "上幼儿园好点。做他喜欢的事情比谁都快……"        难道是又一个不爱学校学习的孩子?我没敢说出来。        有哪些方式会影响孩子行为呢?        1.父母生活方式不健康,不规律。比如父母爱熬夜,孩子跟着一起熬,晚上12点才肯磨蹭着上床。这样一天的时间拉长了很多,孩子也就不慌不忙地做任何事情。      &nb

    2020-09-22 点赞 2
  • 问题是成长的契机

                   这学期有幸和一年级的孩子一起学习,进步。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孩子能听懂规则并经过多次练习达到言行一致,但一个班总有几个"忙不停""坐不住""急性子"。今天先说说"急性子"。        课堂上"老师、老师"喊不停,可能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喊(从众),没有及时回应就大喊,发脾气、哭闹。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老师要稳住自己,然后稳定其他学生,再择机与"急性子"沟通。因为这个时候如果你立即去处理那个"急性子",一是又完美地配合了他的"即时满足"感,下次还用这招;二是处于情绪中的孩子是听不进你说什么的,给他时间让他情绪平静下来。        老师的高八度可能会稳住孩子,但那是被"吓唬"的。爱与规则并行,温和而坚定地执行,会让孩子既相信你又亲近你。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nbs

    2020-09-16 点赞 2
  • 高质量陪伴

          有一种陪伴,叫敷衍:人在心不在;      有一种陪伴,叫补偿:总觉得亏欠孩子,孩子要啥给啥,说啥是啥;      有一种陪伴,叫偏见:只接受自己期望的孩子乖巧的一面,不能坦然面对孩子的个性特点;      有一种陪伴,叫控制:目的明确,必须达标,不能瞎玩,要学点什才行;就是玩也是家长说了算,孩子只是配角;        ……      那什么是高质量陪伴?      1.陪孩子的时候,别端着,如老子所言"复归婴儿",身体放松,心情愉悦,像孩子一样认真去玩,陪伴就有了价值。        2.

    2020-09-05 点赞 3
  • 育儿中的蝴蝶效应

            生活中,随处可见蝴蝶效应,尤其在家庭教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来是小事一桩,父母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去解决,甚至不需要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若家长用严厉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还可能会让孩子的问题固化下来,严重的甚至可以毁灭孩子一生。比如: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高学历,生活和工作上很讲究,育儿也特别讲究。这个家庭中的大人,从孩子一岁多开始,就因为吃手的问题和孩子纠缠不清。        最初他们反复告诉孩子手很脏,不能吃。发现讲道理没用后,就开始动手。孩子一吃手,大人就阻止或拍打。再后来,他们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贴黑膏药、甚至强硬戴手套……可是,孩子继续吃着自己的小手。        孩子父母说,孩子稍微大一点后,脾气特别倔,因为一点小事就情绪失控,连续哭很久,甚

    2020-08-28 点赞 2
  • 发脾气的孩子

           时不时接触到家长们说自己孩子脾气大,好生气,左右劝说、安慰甚至吓唬都不顶用,不尽没解决好孩子的问题,连家长也被负性情绪拖着。        话说"方向不对,白费力气",面对发脾气的孩子,家长们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1.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在表达内心的不满。因此我们要允许孩子哭,让孩子在哭闹中把内心积压的愤怒、恐惧、不满全都表达出来。但是往往在孩子哭的时候,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阻止,会劝孩子别哭,或恐吓、或引诱、或批评。越多的限制只会让孩子越暴躁。即使孩子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哭了,内心的负面情绪也并没有得到缓解。下一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孩子的负面感受马上会被唤醒,历史又会再一次的重演。因此,当孩子出现类似问题时,家长要让他有机会把脾气后的情绪表达出去,然后再进行沟通。这个过程中,既是孩子的表

    2020-08-21 点赞 2
暂无更多内容
暂无内容
龚飞飞
简介:乌镇互联网医院心理咨询科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包括亲子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社会适应及自我认知等。
内容数 97
|
粉丝数 85
去提问
去挂号
微信扫一扫 查看健康号主科普知识
二维码
确认退出?
退出之后将不会保存之前的记录

王建 主任医师

49个回答 · 56%回答率

一病多问 | 5 — 10位医生回复
问答规则及责任提醒
问答规则及责任提醒
提问需支付
追问
匿名
匿名后,您的个人信息将保密 ,图片仅医生可见
0 / 300
问答规则及责任

1、请您尽可能完善问题描述,以便医生能更全面细致地提供专业指导意见;

2、若问题提出后超出48小时无人回答,系统将自动退款;问题提出后一经医生回答,提问金将冻结,在问题完成时结算给医生,基于此情况下平台不予退款;

3、非定向提问(即一问多答形式),您可在问题提出72小时内,可对每一位医生的回答进行【有帮助】及【没帮助】评价,与平台一起不断提升医生的服务质量,在问题持续的48小时内随时可评价,评价不会影响问题状态;

4、定向提问(即提问某个指定医生),该医生首次回复24小时内,您可点击“免费问一次”进行追问;追问功能为医生额外提供的爱心服务,也可能存在不回答的情况;

5、若您提问内容涉及违反平台规范或相关法律法规,将作下线处理;

6、请勿在提问内容中提供或展示个人隐私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个人姓名、联系方式、住址等;

7、您在此确认并同意,微医有权对您在平台发布的公开的信息享有免费的、永久性的、不可撤销的、非独家的和完全再许可的权利,并许可微医使用、复制、改编、公开展示此等内容;

8、微医非常注重对您个人隐私的保护。我们将使用安全技术和相关程序保护您的个人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或泄露;

9、医生回答仅供用户参考,不能被认为是医嘱、诊断证明或其他类似性质的文件;

10、医生回答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对您在本平台之外与特定或不特定医生所进行的任何接洽行为之后果,不承担责任;

烦请您在使用提问前仔细阅读并确认完全理解以上声明的全部内容,最终解释权归微医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