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备用!这7个中成药专治“淤堵”,击溃结节、囊肿、包块最有效!
中医认为,人体身上有包块、结节、囊肿……可能是因为痰湿堵住了身体或气血不畅、瘀血凝结成团在人体某个地方粘的时间长了,还有可能是心情不好让身体也跟着郁闷了才形成的。 应对的解决之法往往是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疏肝解郁,主要目的就是让身体内部环境变和谐,气血流通得更好,因而促进囊肿、结节、包块……慢慢消散。 中成药满足了适应急需、存储方便、能随身携带的现代需求,既省去了煎剂煎煮的过程,又消除了煎剂服用时的异味和不良刺激。下面我们介绍常用治疗包块、结节、囊肿的中成药。 1,血府逐瘀丸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散结。 组成: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黄、牛膝、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甘草。 方解 含四逆散(柴胡,枳壳,赤芍,甘草),解郁透邪,疏肝理脾;含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地黄,当归,赤芍,川芎),养血、活血、行气;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气行则血行,桔梗能载药上行,枳壳沉降下气,针对治疗的是血瘀日久的头痛;牛膝活血补肾,引气血下行,把上焦的内热瞀闷,入暮潮热之火,随气血下行。
头晕、乏力、气短?3种中成药解决夏季低血压问题!(附14种联合用药方案)
夏季人体的血压变化并不是绝对的,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许多人在夏季可能会经历血压的下降。所以低血压患者在夏季要特别注意。 治疗低血压的中成药种类较多,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中成药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及其对应的中医辨证类型: 1、补中益气丸 适用于气虚型低血压,可以补中益气,适用于气短、乏力、语音低弱等症状。 作用机制:补中益气丸通过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调和脾胃和增强免疫力等机制发挥作用。 ✔联合用药 对于低血压的治疗,补中益气丸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以下是一些联合用药方案: 补中益气丸+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的症状,如心慌心悸、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补中益气丸+柴胡舒肝丸:适合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等症状。 温馨提示 补中益气丸并非专门用于治疗低血压的药物,其对低血压的治疗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并且在使用时应该遵循医师的指导。 2、复方阿胶浆 具有养血润燥的作用,适
急、慢性咽炎容易发作?3种中药+2款茶疗方快收藏!
急慢性咽炎是指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伴有其它上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以咽喉部的红肿疼痛、吞咽时感觉不适为症,痰多不易咳净,讲话易疲劳,或于刷牙漱口,讲话多时容易恶心呕吐,多数还伴有发热、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春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以中药代茶为饮品是一种良好的预防和改善急慢性咽炎调理方式。调理急慢性咽炎的中草药茶主要有金银花、野菊花、桔梗等等。 01—金银花 功效:清热解毒 疏风散热 推荐理由:《本草纲目》载“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绿原酸类化合物,即绿原酸和异绿原酸,另外还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等作用 。 饮片可分生药、炒药、炭药三种。 生药味甘微苦,性寒,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上焦和肌表,多用于温病初期,痈疽疔毒; 炒药味甘微苦,性寒偏平,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中焦和气分,多用于温病中期; 炭药味甘微苦涩,性微寒,其清热解毒之功善走下
感冒后,为何易发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问题?
小小感冒很简单,治疗一月没好转?鼻塞流涕打喷嚏,张嘴呼吸打呼噜,睡也睡不好,整天很苦恼。家长非常疑惑:怎么回事呀,都治疗这么久了,为什么孩子的流涕、咳嗽没有好转的迹象,反而加重了? 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警惕宝宝是不是由感冒发展成鼻炎了。 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然而,很多人在感冒后会出现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并发症。这些症状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还会影响生活质量。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感冒发展成过敏性鼻炎 1.病因解析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而过敏性鼻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对某些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所致。感冒期间,免疫系统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容易对原本不会引起反应的物质产生过敏反应。 2.症状表现 感冒的症状通常包括流涕、打喷嚏、喉咙痛等,而过敏性鼻炎则表现为鼻塞、鼻痒、频繁打喷嚏。两者症状相似,但过敏性鼻炎往往持续时间更长且反复发作。 3.预防措施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 增强免
糖尿病最佳运动时间被确认!这个时间段运动,血糖降得最多!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同时有超重或肥胖问题的人群,而反过来,肥胖和代谢紊乱又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PA)被认为是减轻肥胖人群体重以及改善血糖控制的一线治疗方式,目前已经公认的是: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锻炼,可能增强超重及肥胖成年人的葡萄糖稳态,降低成年人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对于运动锻炼来说,选择好运动的时间段对于血糖的调节也是有讲究的,人体的葡萄糖代谢有着复杂的昼夜节律,人体内胰岛素的浓度一般在早晨最高,但在下午和晚上,骨骼肌对于葡萄糖摄取的效率会降低,导致胰岛素反应性下降,因此,从这种节律来看,在下午和晚上进行运动锻炼,能够加强血糖控制,改善血糖的稳态控制,之前的相关研究表明,下午和晚上运动,更有益于改善晚间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对于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到底什么时候运动,对于血糖的控制效果最好呢?一项6月10日发表在Obesity杂志上的新研究,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这是一项在西班牙格拉纳达和潘普洛纳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线检查研究。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运动锻炼时间对于超重/肥胖人
不是中暑!高温天中老年人要警惕这3种常见病,不注意或可致命!
今年夏天的暑热似乎来的特别早,气象台持续的高温预警已经发布了将近两周时间,很多地区的气温都达到了37℃以上,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来说,同样也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高温天气下,人体为了应对高温天气,所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各个组织器官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在持续的高温天气下,身体承受的压力就更大,特别是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则更要注意高温天气下可能出现的一些健康问题。 很多朋友都知道,高温天气下,最怕的就是中暑了,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身体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一直在努力维持我们的正常体温,而外界环境温度越高,身体调节体温,降低核心温度的压力就越大,如果体温的调节能力达到了极限,就会导致中暑甚至是热射病的发生。 如果您在高温天气下,出现了头晕,恶心,意识模糊,昏厥,大量出汗,体温升高等症状时,就应该注意中暑或热衰竭的风险,及时的转移到凉快的环境内,并注意补充水分,及时为皮肤降温或根据情况(例如30分钟内没有好转),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进行抢救,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炎炎夏季,我们除了要注意热衰竭、中暑的风险,还有
不是阿司匹林!这种常用药可防血栓,不增加出血风险!研究速递
一直以来,心脑血管疾病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有很大一部分心脑血管致死事件的发生,都与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致相关组织器官缺血密切相关。一直以来,用药物抵抗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如血小板等)聚集,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都是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方面。 经常给大家讲的阿司匹林,就是这样的一个预防血栓的药物,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如100mg)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能够发挥抵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作用,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样的临床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仍然是预防心血管的重要基础药物。 但随着临床数据的不断积累,对于尚无心血管疾病,但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风险患者,到底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争议也越来越多了。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阿司匹林这个药物,在抗血小板降低血栓形成风险的获益之外,还可能会增加内出血的风险,这种出血包括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脑出血等问题,如何权衡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药物副作用风险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积极面对,慎重考虑的问题。 2023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FTF)给予最新的证据审查结果,更新了
符合这4个条件,才算他汀完全不耐受!不吃他汀,这些药也能降血脂!
经常会有读者朋友留言,说自己对于他汀“完全”不耐受,但是又有血脂高的问题,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血脂的基础用药,确实在某些患者身上出现了不可耐受的情况,但大多数情况下,有些朋友通过调整用药方案,一般可以耐受其他类型或更低剂量的他汀治疗,这种情况可以被称作是他汀类药物部分不耐受,而确实也有极少数患者,属于他汀完全不耐受的情况,到底什么情况下才属于他汀完全不耐受,对于这种完全不耐受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什么情况,才算他汀完全不耐受? 在实际临床上,有很多朋友所谓的不能耐受他汀治疗,服用他汀后出现的不舒服症状等,有时候并不一定是真的是因为用药导致的。例如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肌肉痛问题,有不少患者出现服用他汀出现肌肉痛,肌肉无力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用导致的“反安慰剂”效应,一项系统回顾研究综合了5项可量化的他汀类药物肌肉不良反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他汀治疗者中,有38%到78%的他汀不耐受,可以归因于“反安慰剂/反药物效应”。 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可
老年人用药讲究多,他汀天天吃,这5件事一定要知道!
对于他汀类药物来说,是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但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就会面临这样的一种难题:预防心血管疾病,降血脂的他汀类药物,老年人群是最大的用药群体,而同时老年人也是应该更注重用药安全的风险群体,老年人的生理储备逐渐减少,肝肾代谢能力下降,存在多种药物需要服用以及其他严重合并症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服用他汀期间,出现不良反应风险和其他用药安全风险增加的影响因素。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确实存在需要服用他汀的适应症,在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应该如何合理用药来更好地保障长期服药期间的安全性呢?今天的这篇科普,就来和大家聊一下这方面的话题。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但多年的临床数据证明,他汀类药物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安全的,通常老年人长期服用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并没有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相比于他汀类药物带来的明确的降血脂作用和心血管疾病预防作用,如果能够合理正确的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带来的获益是显著大于风险的,近日一项来自香港的研究中也表明,即使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服用他汀类药物,仍然能够带来更多的心血管获益。对于老年人
高血压不一定要吃药!港大新研究:做好这3点,42%的高血压可逆转!
高血压,又称为“无声的疾病”,因为它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存在会显著增加心脏病、中风、肾脏病等严重健康问题的风险。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成年人受高血压困扰。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药物来控制血压。但很多高血压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真的一定要通过服用药物,才能使血压恢复正常吗? 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有不少被诊断为高血压的人,通过合理的健康生活干预,会使自己的血压在不服药的情况下进一步恢复正常,而且能够实现长久的保持,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这种实现“逆转”的几率有多大呢?持续时间多久?又有哪些因素是实现血压“逆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呢?2024年7月1日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的一项新研究,或许能为我们给出答案和启示。 来自香港大学的研究者们,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即使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不服用药物,在6年内实现血压恢复正常的比例,高达42%!血压恢复正常的人群,其心血管风险随之下降了34%!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对两个大型纵向队列——健康与退休研究(HRS)和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
牢记!这3种药不可掰开吃,无效且可能带来致命风险!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在药店销售中,药店人总会遇到一些顾客,用药非常“随性”,不是把药掰开吃,就是把口服制剂当外用药来涂抹。 所以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对我们在药店接待顾客时,有一定的帮助哦~ 01,药物分这么多剂型,究竟有什么用 根据药物性质而定 有些药物在胃中容易被破坏,就不能制成口服制剂,而要制成针剂,如胰岛素;有些药物性质不稳定,遇空气、光线和水容易分解、变质,就要制成片剂、丸剂,甚至需要包衣。 根据药物疗效而定 即使是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疗效可能完全不同。如硫酸镁制成药水,热敷可以消肿,口服可以导泻;制成针剂就成了抗惊厥药,用于治疗尿毒症、破伤风与高血压性脑病等。 根据用药依从而定 有些药物的半衰期较短,患者如果长期服用的依从性较差,就容易漏服或错服。因此,这类药物需要制成缓控释制剂,减少每天服药的次数,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值得注意的是 就算是同一种药物制剂,生产厂家不同,药物的制备工艺及其缓控释机制很可能不同,服用的方法也会不同—
空腹血糖VS餐后血糖,哪个升高更容易诱发并发症?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糖尿病病友监测血糖最常用的两个指标。 你知道这两个指标,哪个更容易诱发并发症吗? 空腹血糖 VS 餐后血糖 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目前评价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所有糖尿病相关终点风险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7%[1]。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作用决定的,不同情况下两者的贡献率不同: 糖化血红蛋白<8.5%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更大[2]; 糖化血红蛋白>8.5%时,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2]。 空腹血糖升高的危害 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小时之内不吃任何食物(少量饮水除外),一般选择早晨6~8点检测。最好空腹8~12小时。 意义:可以了解前一天晚上的用药能否有效控制整个夜间直至次日清晨的血糖,以此来指导晚餐前或睡前降糖药
吃得少,为何血糖反而升高了?
很多糖友对控糖都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少吃或不吃主食就能有效地降低血糖,选择节食控糖,节食减肥,然而这是不科学,不可取的方法。 医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体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外源性能量补充,一方面将导致体内脂肪和蛋白质过量分解,造成身体消瘦,长期营养不良,甚至会产生饥饿性酮症。另一方面,因热量摄取不足,导致血糖偏低,反而会刺激升高血糖相关激素的分泌,而这种分泌量往往超过当时的实际需要量,引起血糖反跳性过度升高。所以,靠少吃来控糖不可取。 一,糖尿病吃得越少的危害 01,胰岛受损,血糖更难控 葡萄糖是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若不吃主食或少吃主食,葡萄糖来源减少时,体内就要动用脂肪来产生热量,脂肪分解成脂肪酸时常伴有酮体生成。如果酮体产生过多,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长期不吃或者少吃主食,体内的碳水化合物长期摄入不足,胰腺β细胞功能下降,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同时胰岛素的敏感度也会下降,对葡萄糖的降解功能减弱,反而会引起血糖过高。也就是说,既容易发生低血糖,又容易发生反弹性高血糖。 02,肝肾、胃肠、免
血脂高不高,看头就知道,血脂高的人,会有这3个表现,看看有没有
高血脂就是我们常提到的“三高”之一,所谓血脂,实际上,就是血液中甘油和脂质分子的统称。 常见的血脂检查项目,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如果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高于正常范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正常范围,说明是血脂异常。 高血脂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大多数人是在体检时发现,如果不及时控制,长期血脂高也会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 所以,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一些信号,如果头部出现以下3种异常,要警惕血脂异常,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 1、看东西模糊 长期血脂高,血液粘稠度增加,会使血流减慢,导致视网膜出现缺血的情况,就会影响视力,表现出看东西模糊。 2、眼睑上出现淡黄色皮疹 又叫睑黄疣,主要是在眼睑周围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略高出皮肤,大约米粒大小,出现这种小的皮疹,可能是血脂异常的表现。 3、经常头晕,爱犯困 早晨起床后,会有头晕目眩的感觉,而且,在早晨仍然感觉犯
高血压患者,你的心率达标了吗?过快心脏有危险!
经常用电子血压计自测血压的朋友会发现,每次测量后都会有血压、心率两个数值,血压值往往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高了低了记得清楚,而心率值常常被忽略,看一眼就过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能就错过了给心脏的风险提示,因为高血压患者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并不完全适用60~100次每分钟的心率范围。 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率增快很可能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 高血压患者的最佳心率 2021年12月一项发表在Front Cardiovasc Med杂志上的研究显示[1],高血压患者心率控制在65~79次/分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该研究还指出,心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当基础心率为72次/分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最低。 而《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1 年版)》(简称《共识》)在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时的心率控制目标方面做了更进一步的区分,如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静息心率控制70次/分以下; 高血压合并稳定性冠心病建议静息心率控制在55~6
餐后血糖经常超过10,可能是饭后的这6个习惯害了你,赶紧改正!
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饭后习惯是糖尿病病友控制血糖的一大阻力。 这6个“升血糖”的饭后坏习惯,看看你有吗? 1.饭后喝汤 北方人喜欢饭后喝汤,南方人喜欢饭前喝汤。 这波要站南方人,因为吃完饭喝汤会在原有摄入的能量之外,又增加了汤的能量,且增加了盐的摄入,不但不利于控制血糖,也不利于控制血压。 饭后喝汤还会促进食物消耗,加快葡萄糖的上升速度,可能会让血糖快速上升。 喝汤的正确姿势: 宜饭前喝汤。 推荐绿叶蔬菜做汤,比如菠菜、油菜、芹菜叶、茼蒿等。不推荐肉汤和鱼汤。 吃饭的正确顺序是:先喝汤,接着吃蔬菜、肉类等,最后吃主食。 2.吃完饭就玩手机 吃饱喝足就玩手机,能量消耗少,血糖升高速度快。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本就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如果再懒的动弹,身体发福,胰岛素抵抗会更严重,血糖会更难控制。 饭后的正确姿势: 饭后30分钟内尽量不要坐下或躺着玩手机。 饭后可以做点轻体力家务活(
早晨有这两个表现,大概率是空腹血糖偏高了!教你4招降空腹血糖很有效
很多人不愿意测血糖,怕疼、懒得测或觉得血糖不高,即使怀疑自己有糖尿病或已经得了糖尿病也不想测。 如果你的血糖偏高,早上一起床,身体就会发出“预警信号”,这种情况下建议马上测血糖。 起床后,若有这2个表现,说明你的空腹血糖很可能偏高了: 1.口干口臭 表现:口干口渴,夜间多尿,口腔有异味 当血糖升高时,尿中的葡萄糖增多使尿渗透压升高,影响了原尿的重吸收,导致小便次数和尿量增加,尿液带走大量水分,使身体缺水,口干口渴。 糖尿病病友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有胰岛素抵抗,导致身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转而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得能量,脂肪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酮体,导致口腔中有不愉快的味道。 2.睡不醒 表现:疲乏无力,浑身没劲,嗜睡,感觉睡不醒 当空腹血糖升高到8-10mmol/L以上,超过了肾糖阈,就会出现尿糖,身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下降,机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这时候会感觉浑身没劲,嗜睡,睡不醒。 如果有上述2种表现,就别再拖了,快测血糖吧! 对照看看你
一天中,这个时间测量血压最准确!看看你选对了吗?
高血压一种慢性代谢类的疾病,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人群高达1.3亿,随着病情的发展,一般的高发年龄是45~65岁之间。 虽然现在的医疗技术非常的发达,但是面对高血压无法彻底根治,平时需要服用降压药物来稳定血压水平。 如果血压持续升高,容易出现并发症,所以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患者在平时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同时也要检测血压水平。 01、血压高=高血压吗? 生活当中很多人存在血压高的问题,但医生表示血压高并不等于高血压,而血压高和高血压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 血压高是一种体征,而高血压是疾病引起血压高的原因,一般和精神情绪、疾病或药物影响有关,而血压高的现象能够消失。 高血压是一种疾病的状态,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和遗传因素有关,此外,也与高盐饮食,焦虑、紧张,运动少,熬夜,饮酒,肥胖有关,在平时可以改善生活方式或者是服用降压药药物来稳定血压。 而继发性高血压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血压升高,需要找出具体的病因,针对病因做出积极的治疗,血压能够恢复到正常。 02、医生表示:一天中,
进餐方式改变,血糖更平稳!中国糖尿病人普遍有餐后高血糖,先吃什么有讲究
餐后高血糖指进餐后1 h~2 h的餐后血糖高于7.8 mmol/L,大部分中国糖尿病患者都伴有餐后血糖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餐后高血糖是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升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相关。控制餐后血糖是促进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近年有研究发现,改变进餐顺序的饮食疗法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本文介绍了进餐顺序对于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可能的机制以及研究现状等内容。 进餐顺序在中国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管理中的现状 在传统饮食文化背景下,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进餐顺序通常为:先吃主食再吃菜或混合进餐,而人体消化食物的顺序严格按照食物的进餐顺序进行,所以,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会快速达到高峰。 2017年,中国首份《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中将“蔬菜-肉类-主食”的进餐顺序作为核心推荐意见之一,自此,进餐顺序在中国的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改变进餐顺序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1.
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可以先不吃药吗?
最近又是体检季了,好多人体检后会发现血糖升高,有些人会误以为血糖升高就等于糖尿病,得了糖尿病就只有吃药打胰岛素,那么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来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 本文主要包括 1.血糖升高就是糖尿病吗? 2.血糖升高就要用药吗? 血糖升高都是糖尿病吗?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简而言之血糖升高不等于糖尿病,需要具体分析。我们把静脉血的血糖升高分成以下两种需要关注的情况: 1. "糖尿病前期",通俗来讲就是一脚迈进糖尿病大门,犹豫进不进去,努努力管一管又能从糖尿病大门里出来的情况。 “糖尿病前期”的血糖值如下: 单纯的空腹血糖(FPG)升高,但<7mmol/L(中国标准是6.1mmol/L≤FPG<7mmol/L); 单纯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升高,但<11.1mmol/L(中国标准是7.8mmol/L≤2hPG<11.1mmol/L); A+B 2. 确诊糖尿病,这里还是说一下中国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典型糖尿病症状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