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手足癣诊疗指南
2018年05月02日 【健康号】 李军友     阅读 10404

1定义
手癣(tineamanus)和足癣(tineapedis)是指由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引起的手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趾)间、手掌、足跖及侧缘,严重时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若皮肤癣菌仅感染足背和手背的皮肤,通常称为体癣。手足部皮肤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所引起(如由念珠菌引起的应称之为手足皮肤念珠菌病)。两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2病原菌
手足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Genus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GenusMicrosporum)和表皮癣菌属(GenusEpidermophyton)。其中致病菌以毛癣菌属为主,按目前新的分类法,最常见的是红色毛癣菌复合群(T.rubrumcomplex)中的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复合群(T.mentagrophytescomplex)中的指(趾)间毛癣菌(T.interdigitale)。


3流行病学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表真菌感染,从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如欧洲平均发病率约1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在皮肤浅表真菌感染中,足癣占1/3以上。


足癣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以“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更为突出。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可因混穿鞋袜,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浅表真菌感染在患者不同部位之间也会自身传播,如足癣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如约1/3足癣患者常伴有甲真菌病。环境因素在浅表真菌感染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是皮肤癣菌感染高发的促发因素。手足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亦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对有些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如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甚或工作及生活。


4临床表现
根据皮损形态手癣和足癣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但临床上往往几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


4.1水疱型
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


4.2间擦糜烂型
以4~5和3~4趾趾间最为常见,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的人,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患者瘙痒明显,局部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


4.3鳞屑角化型
皮损多累及掌跖,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手癣与足癣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确。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损害多限于一侧,常始于右侧拇指、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渐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不明显,常伴有鳞屑角化型足癣,呈现特征性的“两足一手综合征(twofeet-onehandsyndrome)”,致病菌常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手足癣有时可伴有癣菌疹,这是患者对真菌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的变态反应,与原发癣病病灶(以足癣多见)炎症反应剧烈或治疗处置不当有关。


5实验室检查
手足癣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率较低,结合真菌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5.1直接镜检
取皮损活动性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以10%~15%氢氧化钾(KOH)溶液作载液制片,显微镜下可见分隔、分支的透明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新型的真菌荧光染色法有助于辨识标本中真菌菌丝及孢子,提高检出率。


5.2真菌培养
对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确定致病菌、了解病原菌流行趋势、筛选敏感抗真菌药物均具有重要价值。常规选用沙堡弱培养基,室温25~28℃培养2~4周。皮肤癣菌的鉴定常规采用形态学方法,必要时可选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6诊断和鉴别诊断
典型的手足癣病例依据皮损特征和真菌学检查结果,易于确诊。但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除外真菌感染,需结合临床进行综合判断。


手足癣首先要与念珠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等其他真菌引起的局部浅表性真菌感染相鉴别。有时仅凭镜检难以区分,须通过培养才能确定致病菌。


手足癣还需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脓疱性细菌疹、二期梅毒等)相鉴别。某些方法,如伍德灯对鉴别趾间细菌感染(如红癣,属于纤细棒状杆菌感染,在伍德灯下可呈现珊瑚红色或亮红色)有帮助。此外,还应与手足部位的皮炎湿疹、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和掌跖脓疱病等相鉴别。主要借助真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7治疗
手足癣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手癣和足癣治疗药物的选择、用药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均可用于手足癣的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手足癣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


7.1局部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如下口。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根据不同的药物,可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近年上市的卢立康唑由于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每日1次外用,对于非鳞屑角化型足癣疗程可缩短至2周。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2~4周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其他抗真菌药物  包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角质剥脱剂      包括水杨酸等,可联合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


外用药物可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如水疱型可选择无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剂型;间擦糜烂型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此型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鳞屑角化型可选择乳膏、软膏等剂型。


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但因疗程长、药物涂布不均或病灶未能全覆盖及因涂药局部不适等因素易造成患者依从性差,还可因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局部药物渗透性差等因素,致使疗效不佳及复发率高。对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一般建议疗程4周以上或联合应用系统抗真菌药物。


7.2系统治疗
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相比,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目前手足癣治疗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手足癣国内、外相关资料较少。伊曲康唑一般建议成人200mg/d,水泡型和间擦糜烂型1~2周,鳞屑角化型2~3周;特比萘芬250mg/d,疗程同伊曲康唑。


7.3联合治疗
抗真菌联合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单独外用治疗疗效不佳的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口服加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外用药物联合一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可以缩短疗程、降低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但安全性方面需要注意口服抗真菌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外用药物的联合可选用抗真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7.4某些并发症的处理
伴有癣菌疹时,在积极治疗手足癣的同时,对于癣菌疹应遵循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处理原则进行抗过敏治疗。


伴发细菌感染时,如足癣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待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对于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应采用系统抗菌药物治疗,足癣部位积极抗真菌治疗,以避免丹毒复发。


伴发非皮肤癣菌感染时,如合并念珠菌或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建议选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真菌药物。


8健康教育
手足癣,尤其是足癣,容易复发或再感染。健康教育对防治足癣、降低其复发及减少传播至关重要。对患者开展以下宣教非常重要。


注意个人卫生:手足部洗浴后应及时擦干趾(指)间,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手足避免长期浸水,掌跖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抗真菌散剂,保持鞋袜、足部清洁干燥。


注意浴池、宿舍等场所公共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袜、浴盆和毛巾等。
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甲真菌病),同时还需治疗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