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说影响到了所有的人。在疫情刚有所趋缓的一段时间,大部分医院已恢复正常就诊,在临床上,尤其是普外科和皮肤科,多了一个人群,那就是以皮肤浅表包块伴皮肤红肿疼痛为主诉的皮脂腺囊肿,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粉瘤”。那么大多患者往往都会问:“医生,我为什么会发生皮脂腺囊肿呢?”我们下面就聊聊它。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粉刺”,主要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所形成的潴留性囊肿。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皮肤排废物的管道堵塞了,不能从毛囊口排出,废物被堆积在皮下腺体,而形成的囊性包块。
典型的皮脂腺囊肿会有以下特点:
1、这种包块一般都是良性的,极少发生癌变;
2、包块内常有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3、这种疾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青壮年多见;
4、发生部位多在头面、颈项和胸背部;
5、包括常突出于皮肤表面,一般无症状,如继发感染时会有红、肿、热、痛;
6、如没有经手术切除,有复发可能。
那么,引起皮脂腺囊肿的原因或诱因有哪些呢?
1、皮脂腺导管阻塞(最主要)(包括灰尘堵塞及分泌物堵塞等);
2、辛辣刺激性饮食的过多摄入(包括过多的油炸、辛辣、坚果类食品等);
3、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包括熬夜、劳累、久坐等);
4、心理因素(包括紧张、焦虑、恐惧等);
5、局部皮肤卫生较差(包括皮肤污垢等);
6、皮肤感染、外伤;
7、糖尿病患者。(这一点比较重要,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一般人群更容易发生皮脂腺囊肿,据统计,在临床中至少有1/3的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
皮脂腺囊肿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皮脂腺囊肿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胸背部等。未合并感染时,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肿物呈球形,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小者数毫米,大者近10厘米。中等硬度,有弹性,高出皮面,与皮肤有粘连,不易推动,表面光滑,无波动感,其中心部位有针头大脐孔凹样开口,呈蓝黑色,形如针头粉刺,挤压可出豆腐渣或面泥样内容物,内容物为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细胞,常有腐臭味。
皮脂腺囊肿该如何诊断呢?
1.彩超;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等会有相应变化;
2.病理检查,一般切除术后常规送病理检查,可确诊。
临床上一般通过询问病史、仔细观察皮肤表现,即可诊断。可行以上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可以将其与肿瘤,如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皮下脂肪瘤等相鉴别。
如何治疗?
1、手术切除(占大多数,最确切)。
2、切开引流(对于局部感染不能控制或已经合并脓肿者)。
3、抗生素类应用(如青霉素类、头孢类等)。
4、其他治疗,包括激光、微波等(尤其适合于颜面部皮脂腺囊肿的治疗)。
重在预防!
1、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使皮脂腺开口通畅,利于分泌物排泄;
2、皮肤瘙痒时,避免抓挠,以免引起面部皮肤感染;
3、避免挤压皮肤包块、粉刺等;
4、合理膳食,多休息、多饮水,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油腻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5、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劳累,戒烟限酒;
6、调整情绪、心理平衡;
7、适当运动;
8、治疗原发病(糖尿病、皮肤感染、外伤、其他皮肤疾病等)。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医生,我为什么会发生皮脂腺囊肿呢?”纵观以上原因或诱因,疫情期间长时间呆在家里,为了加强营养,大多数人会选择多吃、其中就包括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多摄入,运动减少,有时会熬夜,且每天关注疫情变化,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况下等综合因素,或如果有同时伴有糖尿病、皮肤外伤或皮肤感染等疾病,会使得皮脂腺导管阻塞,导致皮脂腺排泄障碍淤积,继发感染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