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丕安教授:中医发热理论的发展及其运用
2020年07月11日 【健康号】 夏嘉     阅读 9388

免疫病也会发热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先提出发热理论和发热疾病的著作。经过历代的发展,可归纳为六门发理论,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六淫致病发热理论、《伤寒论》风寒致病发热理论、《金匮要略》内伤杂病实证发热理论、刘完素实火致病发热理论、温病发热理论和内伤虚证发热理论。

I《内经》提出六淫致病发热理论

《内经》专论发热类疾病共有八篇。《素问》有热论、刺热篇、评热论、逆调论、水热穴论,计五篇;《灵枢》有寒热、热病、寒热,计篇,以及专论疟病发热的二篇,附篇专论疫病发热的有二篇,为刺法论、本论,分散在各论各篇中的论及发热的也非常多。

引起发热疾病的原因,《内经》提出是六气的变化变成了致病的邪气,非正常之气侵袭了人体而发热,成为外感实证热病。此外,《内经》提出体内之饮食、水液、气血等积滞不能流通,或者体内发生了变而发,成为内伤实证热病,或者劳倦内伤而患热病。

《内经》对于病的治疗,提出祛邪的原则,外邪为祛邪外出,将六淫祛除出体外;内邪为逐邪化邪,化痰化瘀化毒,逐水蠲饮消积等,发并与清热泻火相结合。《内经》还提出了毒药治病、补药调理、食物养生的原则。这些原则指导了中医二千多年,直到今天。

II.《伤寒论》提出外感伤寒发热六经辨证理论

1.六经病

寒冷作为发热、腹泻等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在古代受到张仲景的重视有其必然性。六经病相当于现代所称为的综合征,如太阳综合征、阳明综合征、少阳综合征、太阴综合征、少阴综合征、厥阴综合征等。

2.《伤寒论》提出病脉证并治理论

张仲景传承了《内经》病脉证的理论,既提出了论治,又提出了辨证论治,还提出了论治。

3.《伤寒论》为八纲辨证的范例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内经》分散性提出来的。《伤寒论》记载了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辨证方法,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八纲辨证的范例。

4.《伤寒论》方药为后世的治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提出的方药:麻黄汤发汗解表,承气汤泻下消积,五苓散利尿消肿,小青龙汤祛痰止咳,瓜蒂散探吐除满等,为后世提出汗、吐、下三法与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抵当丸和《金匮要略》下瘀血汤等为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打下基础,泻心汤、白头翁汤等为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的小柴胡汤、白虎加人参汤为后世提出祛邪扶正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小建中汤、理中丸为后世提出温补中气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III.《金匮要略》内伤杂实证发热理论

记载发热的病证很多,如百合病、阴阳毒病、虚劳病、肺痈病、肺痿病、痰饮病、黄疸病、水气病、五脏风寒积聚病、下利病、疟病、伤暑以及外科妇科的一些病证等。

方剂很多,与发热有关的方剂有:一类是《伤寒论》方剂,如白虎汤类、大小青龙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越婢汤类,承气汤类等;类是金匮方剂,防己类:如木防己汤、防己地黄百合类:如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地黄类:如肾气丸;桂枝类:如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救逆汤;类:如大牡丹皮汤、大黄蟅虫丸、栀子大黄汤;鳖甲类:如鳖甲煎丸、升麻鳖甲汤;其它尚有苦参汤蜀漆散等。这为中医内科发热疾病及其治疗方药奠定了基础。

IV.刘完素外感实火致病发热理论

1.刘完素对于发热疾病的观点

金朝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较详细论述了热类和火类两篇,共有52个病证,创立和发展了火热致病理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有热门,共有12方。由于刘完素对于热的论述,促使中医自《伤寒论》伤于寒气而致病的单一理论,发展为热与寒都可以致病的二元理论。

2.提出辛苦寒药的治疗方法

外感热病是指感染性疾病有发热的症状。刘完素是中医外感火邪热病理论的创始人。他将《伤寒论》的方剂应用于热邪、火邪发热,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对于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著名方剂如当归龙荟丸、龙脑丸、地黄饮子、防风通圣散、一粒金丹等。此外,在泻痢门中尚有益元散、鸡苏散、碧玉散,非常有名,但这是在前人六一散的基础上加味的。历代同类著名方剂有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

V病发热理论

1.《内经》提出了温病和疫的概念

2.隋唐至元末有了专篇

隋朝《诸病源候》有温病专篇,还提出了时气病、疫厉、寒疫的概念,并有专篇论述,提出了温病的发生是感受了乖戾之气的观点唐初《千金方》最早提出温疫的概念,元末明初的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提出了温毒的证名,并指出了《伤寒论》的方药不能治疗温疫。

3.明朝提出温疫传染

《明医杂著·发热论》提出了疠气的概念。《景岳全书·瘟疫》可能是最早的专篇著作。张景岳提出了:荒年之后必有大疫,疫气能传染,染病者与体质有关等观点。

4.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

明清时期将温病和病合称为温病。明末吴又可著《温疫论》提出温疫病是感受了一种杂气、戾气、疠气,能传染和流行,以及药物可以制气,并提出寻找一药治一病的特效药。

5.清初叶天士创建了温病学说

叶天士著有《临证指南医案》风温等七篇和《外感温热篇》,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辨证论治、三焦辨证以及秋燥证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与沈目南《燥病论》都阐述了温病高热之伤津脱液,即现代之水和电介质的平衡问题。

中医温病的概念自汉代《内经》提出至明末清初,约1600年左右,才有了吴又可和叶天士的专著,尤其是叶天士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创新的观点,完成了温病、疫病的理论。最后由清朝中期的吴鞠通、王孟英二人汇总阐述,达到了顶峰,完成了温疫病的整个理论体系,并形成了中医温病学说,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临证指南医案》的七篇与《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二部著作。

VI.内伤虚证发热理论

一.李东垣提出气虚内伤发热

    1.李东垣的内伤发热有两方面内容,其一为饮食劳倦、身体虚弱、不任风寒而引起发热,这还是外感发热。其二为阴火戕伐自身而发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伤发热。前者是先正虚、后外感,发热还是感染所引起;后者是体内的致病因素戕伐自身引起了发热。

    2.李东垣的主要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和清暑益气汤。

    3.升麻、柴胡与黄芪、人参同用,现代药理发现升麻、柴胡具有退热和抗感染的作用。黄芪、人参具有增强免疫和抵抗力的作用。西医也提出了采用抗菌素与免疫增强剂干扰素、转移因子等同用。中医和西医两种理论,两种治法,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实验研究方面,西医较中医先进,解释得更为清晰。

二.朱丹溪阴虚发热理论

   1.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观点

   2.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

   3.提出阴虚发热和阳虚发热

   4.将六经辨证作为历史对待

   5.质疑古方能否治今病,说明金元时期已经有了争论。

三.王纶和张景岳

1.王纶的创新观点

王纶传承朱丹溪的观点,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人之八九为阴虚内热,从小到老要补阴,首推地黄和六味地黄丸。他在病邪方面第一次不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将太阳病中风改称为外感和伤风,提出麻、桂辛温退不了发热,主张辛凉苦寒清热解毒才能退热,在退热治法方面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于痢疾,他提出传承《内经》通因通用的反治之法,较下法更为明确,这些观点影响至今。

2.景岳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以补益肾阴肾阳,并使用玉女煎治疗肾虚发热、阴虚内热,对后世影响很大。

VII传承并创新

免疫病治疗方面,沈教授基本上是传承了古代医家的观点,借鉴了《临证指南医案》和《温病条辨》。他主张以阴药、肾药为主来治疗风湿免疫病,地黄是首要药物,生地滋阴益肾凉血、熟地滋阴补肾养血。中医传统没有免疫病,因而提出了古方不能治免疫病的观点,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紫雪丹、牛黄丸、安宫牛黄丸、增液汤的基础上,创制了治疗免疫性疾病的一系列新方剂,如红斑汤、紫斑汤、清肾汤、升血汤、生芦润燥汤、羌活地黄汤、生地石膏退热汤等。吾辈跟随并学之,在临床上运用颇有疗效。

 

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科夏嘉副主任医师整理

  

门诊时间     总院周五下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夏嘉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市中医医院芷江路...
风湿病科,中医免疫内...
1.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诊疗各种风湿免疫如干燥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及肾炎、类风湿关节炎、强...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