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心病”需要怎样医
2018年06月21日 【健康号】 储兴     阅读 10160

“心病”需要怎样医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      储兴
在心理门诊,常有病人问我:医生,我是“抑郁症”。抑郁症是心理问题,为什么要吃药,“心病还得心药医”,吃药怎能解决心理问题。


关于“心病还得心药医”的说法,医书上无从考证,但在《红楼梦》九十回中,丫鬟们私议宝玉亲事,黛玉听后忧伤而饮食日减。贾府请医调治,但不知其因,用药均不见效。十余日后,黛玉绝粒,粥水不进,命若游丝。正当回天乏术时,病榻中黛玉又闻丫鬟私语:宝玉亲事,系误传,贾母之意是将黛玉许给宝玉。此后,黛玉开始进食,病情大好,众人甚奇。于是乎,曹雪芹道:“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即黛玉“心病”系宝玉,丫鬟惹祸丫鬟解。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心理疾病或问题是病人的“想法”出了问题,要么杞人忧天,自寻烦恼;要么思想偏执,自钻“牛角”;要么受到刺激,心生绝望……因此,都寄希望于医生的一番说教而改变病人的“想法”,以解心结。如果照《红楼梦》之解法,医生须先知因何而病,再寻“心药”,三解心结。那么“心病”到底有何因?解法到底有哪些?且听徐徐道来。


一、“心病”的含义及形成
“心病”是民间俗称,如果将其纳入医学考量,“心病”属于精神医学和心理学范畴。究其原因,可将“心病”分为器质性原因与非器质性原因两类。排除感染、中毒、脑肿瘤、代谢等引起的器质性障碍,可将非器质性原因分为: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前者指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神经症等精神障碍;后者是社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失衡。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大脑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的病理性异常,导致脑功能紊乱,精神/心理自我修复能力破坏,而出现感知、思维、情绪和行为异常,即临床症状;而后者没有上述病理机制,也就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困惑、苦闷、烦恼、焦虑、愤怒、紧张和恐惧等心理失衡表现。因此,两者在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上都有本质的区别,治疗自然不同。不过,两者之间也有联系,心理失衡有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治疗好转后,依然会遗留原有的心理失衡问题。


二、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根据“心病”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单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都有其局限性。下面针对不同原因,介绍相关治疗原则。


1.重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等重性障碍,其治疗原则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由于这类患者存在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必须用药加以改善,消除其精神病理活动,恢复理性;而心理治疗在于缓解对立情绪,减轻恐惧心理,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在患者恢复理智后,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消除“病耻”心理,对维持治疗,恢复生活工作,至关重要。 

                                   
2.轻性精神障碍的治疗。对轻-中度抑郁症、恶劣心境、反应性抑郁、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心理因素的生理障碍等轻性障碍,其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这类患者同样存在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所以用药依然重要。但同时这些患者有较好的自知力,且发病及预后与个性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认识个性特征对疾病的影响;提高对环境压力、人际关系的适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帮助患者识别产生负性情绪的自动思维,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善负性消极情绪。


3.心理问题的治疗。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冲突,而郁闷烦恼,紧张恐惧,愤怒发泄等心理失衡,其治疗原则是“心理治疗为主,必要时临时用药”。由于“患者”没有大脑神经递质功能异常,而是在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出现敏感,猜忌,应对方式不当,对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而产生情绪行为失控。因此,需要心理咨询或治疗来调试心理冲突,学习应对方式,缓解心理应激,帮助心理成长,恢复心理失衡。至于对失眠,情绪失控等应激状态,可以临时用药,在心理危机消除后,即可停药。


总而言之,“心病”千态万状,治法千差万别,不可千篇一律,必须“循因治病”,找到源头,才不会茫然无措;对准病因施策,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5
|
储兴
主任医师/教授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
心理咨询门诊,心理科...
焦虑障碍(含:焦虑,强迫,恐惧)、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