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荨麻疹的元凶之一
2017年11月03日 【健康号】 赵党生     阅读 26288

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粘膜过敏性皮肤病。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慢性荨麻疹,其中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笔者体会,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与感染及系统性疾病有关,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近几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Hp)检测的普及化提高,发现Hp才是慢性荨麻疹久治不愈的元凶之一。彻底根除Hp是荨麻疹的治本之策。


Hp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它主要生存于人体口腔、胃及十二指肠内,以往研究表明,Hp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胃病患者中90%都感染了Hp,经过规范系统的杀灭Hp后,这些胃病患者往往很快痊愈。

Hp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使胃黏液层变薄、黏膜疏水性降低、破坏黏膜屏障或再生功能、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及胃肠激素紊乱、黏膜内炎性因子的浸润等导致胃上皮细胞的损害,破坏了正常黏膜屏障。同时,由于Hp及其代谢产物作为变应原诱发Ⅰ型超敏反应而产生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性过敏症状。


根除Hp可以大大减少或预防慢性荨麻疹的复发,目前常用三联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 两种、抗生素、胶体铋剂。


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等)是近二十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PPI有直接的抗Hp作用,可穿透黏液层与Hp表层的尿素酶结合,抑制尿素酶活性而达到抑制和根除Hp的作用;其次,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及呋喃唑酮等)与PPI有协同抗Hp作用,协同的机制主要是PPI抑制酸的分泌,胃内pH值升高,为抗生素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较适宜的pH基础,从而使不耐酸抗生素能发挥最大的杀菌效果。因此,以PPI为基础联用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 ”是根除Hp治疗的一线方案,其根除率平均可达90%以上在三联疗法中加入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即成为四联疗法,铋剂既是胃黏膜保护药,也是有效杀灭Hp的药物,四者联用可获得更高的根除率。


因此,对于顽固不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常规检测Hp是追寻病因的重要途径,目前常用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形态学检查、血清Hp抗体检测及细菌培养等检测方法,选用原则上要求可靠、简单,便于实施和推广。


笔者体会,经过正规有效的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彻底治愈。对于根除治疗失败的患者,尤其是因为Hp的耐药性因素,结合中药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补救疗法。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及“辨证施治”的原则下选用具有抑杀Hp的药物(如黄连、黄芩、大黄、厚朴、桂枝)和具有中和胃酸的药物(如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粉、吴茱萸)明显提高了治愈率,以达彻底根治慢性荨麻疹的目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5
|
赵党生
主任医师/教授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皮肤科
主治银屑病、皮炎、白癜风、黄褐斑、瘙痒症、皮肤肿瘤、儿童发疹性疾病、肛周疾病、湿疹、痤疮、...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