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高危人群及其防范对策
2018年04月26日 【健康号】 刘锦峰     阅读 8897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可出现肢体瘫痪或麻木、言语不利、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行走不稳、昏迷、甚至死亡。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可出现肢体瘫痪或麻木、言语不利、眩晕呕吐、视物成双、行走不稳、昏迷、甚至死亡。主要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缺血性中风约占80%。脑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花费巨大。我国目前约有脑中风患者1200万,每年还有250万的新发脑中风患者,有150万人死于中风,存活者中有3/4会遗留各种程度不同的残疾,约有25%~40%的中风患者在第1次发病后的2~5年内再发,每年因为中风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375亿元人民币。中风是我国第一位的致死致残原因,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但是这样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是可以预防,能够治疗的,需要我们及早识别,妥善应对。


  缺血性中风,也即脑梗塞,其原因为脑供血动脉内形成血栓或者被来自身体其它部位的栓子所堵塞,导致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一旦动脉发生堵塞,脑细胞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核心区域的脑细胞一般在几分钟内就会停止工作,并很快坏死,脑细胞一旦坏死则不可修复,但在核心区域周边有一个区域,医学上称其为“缺血半暗带”,该区域的脑细胞在缺血发生以后暂时处于过渡期,如果能及时恢复血运,脑细胞可以存活,而如果继续缺血则可能发生脑细胞坏死,我们对脑中风患者进行抢救的重点也就是要挽回这部分“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而不至于发生坏死。促使这部分“缺血半暗带”脑细胞向好的方面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溶栓治疗,使血栓溶解、动脉重新开放,血流顺利通过。但溶栓的时机是有限的,有一个严格的时间窗,即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的最初4.5小时内有机会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如果是大血管闭塞,6小时内可以进行动脉介入取栓,从而使堵塞的血管再通,减轻脑组织损害,改善预后。如超过6小时,脑细胞已经发生不可逆性坏死,即使再进行溶栓治疗则效果也往往不好。所以,提醒大家注意:一定要做到“言语含糊嘴角歪,胳膊不抬奔医院”,切不可出现症状后再等等看看,结果症状进展,又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


  相对于治疗,脑中风的预防更为重要。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增龄、性别、民族、中风家族史等;另一类是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等心脏病、吸烟、缺乏运动、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这些因素最终主要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脑中风等血管事件的发生。早在1500多年前,药圣孙思邈就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中风的预防也如此。健康人群要避免出现危险因素而成为高危人群;有了危险因素要预防首次中风的发生;中风患者要预防复发。


  可通过以下8项进行简单评估,筛查中风高危人群: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或明显心律不齐;血脂异常或未知;糖尿病;吸烟;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 kg/m2;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标准:每周≥3次,每次≥30分钟/,持续1年以上;从事农业体力劳动可视为体育活动);卒中家族史。每项1分,超过3分或有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即为中风高危人群。需要从生活方式和药物两方面进行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脑中风管理的基础,要合理饮食(管住嘴)、适当运动(迈开腿)、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放宽心);药物治疗要控制可以改变的中风危险因素,包括抗血小板药、他汀类药物、降压药、降糖药等,最终达到预防中风发生或复发的目标。


  对于已有脑中风或有血管病变的高危人群,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干预,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要对颅内外血管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其程度,进而实施更加针对的防控策略,对狭窄不甚严重的患者及早给予行为指导及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对狭窄严重者采取介入或手术治疗,去除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的病源,减少脑中风的发生及致残。


  总之,中风虽然危害巨大,但可防能治,需要正视。要牢记:救命4步骤,黄金3小时,切记2件事,发现1异常(嘴歪、手脚无力、言语障碍),快打120。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功能!最终能够降低中风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