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
2018年05月15日 【健康号】 白田雨     阅读 9607

颈椎病

1  概述

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3.8%-17.6%,男女之比约为6:1。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其部分症状分别见于中医学的“痹症”、“项强”、“颈筋急”、“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病症中。

2  病因病机

2.1西医

2.1.1颈椎的退行性变⑴椎间盘的退变包括纤维环、髓核及软骨板的退变。

①纤维环:其退变多始于20岁以后,早期为纤维组织的透明变性、纤维增粗和排列紊乱,后逐渐出现裂纹甚至完全断裂,形成肉眼可见的裂隙。纤维环断裂多见于后侧,除与纤维环组织在后方较薄弱有关外,还与某些职业需长时间低头,致髓核挤向后方而增加后方压力的职业特点相关。


②髓核:其富含水分和蛋白多糖,变性多继发于纤维环变性,多发生于24岁以后。早期出现水分脱失、吸水功能减退使髓核体积减少,并逐渐为纤维组织所替代。在局部应力加大、外伤及劳损等情况下,可使退变加速。椎间盘内部压力增加时,髓核可通过纤维环的裂隙突向边缘,由于后纵韧带强度弱,髓核最有可能突向后方,进入椎管,产生临床症状。


③软骨板:退变出现较晚,早期首先引起功能改变,其作为体液营养物质交换的半透膜作用减少。当软骨板变薄、已形成明显变性时,滋养作用进一步减退,甚至消失,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纤维环和髓核的变性。⑵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和血肿形成椎间盘的变性造成髓核突向韧带下方,以致局部压力增高而产生韧带及骨膜同椎体骨皮质的分离,加之椎间盘变性本身造成的椎体间关节的松动和异常活动,从而加剧了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形成。


另外,间隙形成的同时多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与出血,进而形成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此血肿既可直接刺激分布于后纵韧带的窦椎神经末梢,又升高了韧带下压力,从而引起颈部不适、酸痛、头颈部沉重感等一系列临床症状。⑶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小关节间隙变窄导致椎间孔前后径和上下径均变窄,刺激脊神经根和脑脊膜返支窦椎神经产生症状;黄韧带增生肥厚突入椎管内造成对脊髓的压迫;钩椎关节增生可刺激神经根;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肥厚等,都是导致颈椎病发病的因素。

2.1.2慢性劳损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或局部所能耐受阈值的各种超限活动所引起的损伤。常见因素主要为:①睡眠姿势不良,枕头过高;②工作姿势不当:长时间屈颈、伏案工作;③生活习惯不佳:长时间打麻将、扑克、看电视,尤其是躺在床上看电视,均易引起颈椎慢性劳损。

2.1.3头颈部外伤颈椎病患者中约半数病例的发病与外伤直接相关。不同形式的外伤可造成颈椎体骨折、椎间盘退变加速、脊髓缺血损伤、神经根损害、稳定结构破坏、颈椎不稳等,诱发临床症状的出现。

2.1.4颈部及咽喉部炎症颈部及咽喉部炎症可直接刺激邻近的肌肉和韧带,致使韧带松弛、肌张力减低,破坏局部的稳定性,加速颈椎退变的发生和发展。

2.1.5先天性畸形颈椎先天性畸形对颈椎病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应力改变和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包括先天性椎体融合、第1颈椎发育不全和(或)颅底凹陷症、棘突畸形、韧带钙化、颈肋和第7颈椎横突肥大等。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3.1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3.1.1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30-40岁女性多见。

3.1.2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男性多于女性1倍。

3.1.3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3.1.4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3.1.5  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3.1.6  混合型颈椎病是指临床上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体征的颈椎病。一般来说,单一型并不多见,而最常见的却是混合型的颈椎病。

3.2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3.2.1颈型颈椎病

1.以青壮年为多,个别也可在45岁后首次发病,后者大多属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3.2.2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2.3脊髓型颈椎病

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自己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可有折刀感;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包括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腱、跟腱反射;髌阵挛和踝阵挛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Hoffmann征、Rossolimo征、下肢Barbinski征、Chacdack征。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该神经节段水平。

3.2.4交感型颈椎病

1.头部症状:如头晕或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头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偶有因头晕而跌倒者。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力变化、视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雾等;耳鸣、耳堵、听力下降;鼻塞、“过敏性鼻炎”,咽部异物感、口干、声带疲劳等;味觉改变等。

3.胃肠道症状:恶心甚至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嗳气以及咽部异物感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率变化、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经节段或走行分布。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位或站立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在电脑前工作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有心率、心律、血压等的变化。

3.2.5椎动脉型颈椎病

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随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但是意识清醒,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3.2.6混合型颈椎病

具有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的临床表现。

4颈椎病的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些因素,则有助于防止颈椎退行性变的发生与发展。

(一)正确认识颈椎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骨刺的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比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过且过的心态,放弃积极治疗。

(二)关于休息: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枕头的位置、形状与选料要有所选择,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调整关节生理状态的作用。

(三)关于保健:

1.医疗体育保健操的锻炼:无任何颈椎病的症状者,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加强颈背肌肉等长抗阻收缩锻炼。

颈椎病人戒烟或减少吸烟对其缓解症状,逐步康复,意义重大。避免过度劳累而致咽喉部的反复感染炎症,避免过度负重和人体震动进而减少对椎间盘的冲击。

2.避免长期低头姿势: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银行与财会专业人士、办公室伏案工作、电脑操作等人员,这种体位使颈部肌肉、韧带长时间受到牵拉而劳损,促使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工作1小时左右后改变一下体位。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卧在床上阅读、看电视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白田雨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三院山东省立...
中医针灸科,中医科,...
擅长应用针刺、艾灸、推拿、耳穴贴压、埋线、理疗等治疗颈肩腰腿痛、偏瘫、面瘫、失眠、腹泻、肥...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