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年人腿部不适,警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021年11月17日 【健康号】 张磊     阅读 9061

       下肢动脉会随年龄增大逐步发生管壁硬化及管腔内斑块增生,从而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称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DA)。它是一种老年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病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心梗、脑梗属于同一类疾病,可以导致腿部缺血引起腿痛甚至坏死,因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俗地称为“腿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下肢动脉硬化症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增加趋势。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冠心病、脑梗死一样都是血管硬化性疾病,只是发生的部位不同。血管硬化一般是全身性的,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的病人80%以上合并有下肢动脉硬化。许多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高于正常,特别是近年发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提示脂质代谢紊乱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此外,糖尿病病人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较无糖尿病者多,而且使动脉硬化发生得早且程度严重。另外,血液凝固性的增加,可加重动脉硬化性闭塞。长期的高血压、吸烟、高脂饮食、运动量少、长期精神紧张,这些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表现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动脉壁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常表现为发凉、麻木,抽筋等不典型症状,常易失治误治。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特点是在行走约数百米至数十米后,出现下肢疼痛,被迫停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疼痛缓解,可再继续行走,继续活动后疼痛可以反复出现。随着病变的加重,出现疼痛的距离越来越短,从几百米到最后的十几米,甚至几米,需及时治疗。如果出现跛行症状仍没有诊治,病变继续恶化,就会出现“静息痛”,患者即使在不活动的时候仍然会有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更重,使得患者寝食难安,精神紧张。这个阶段患者必须赶紧积极治疗,否则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的治疗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诊断并不困难,一般来说,病人有下肢慢性缺血症状,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如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在这些相应部位的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X线平片可显示动脉有斑状钙化,无损伤血管检查踝/肱指数可小于1,严重者可达0.5以下。下肢动脉超声以及下肢CTA或MRA可以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部位及狭窄程度。根据以上症状及检查,即可得出诊断。动脉造影可显示动脉呈多处伸长扭曲状,管腔弥漫性不规则狭窄或节段性闭塞。病人可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脑中风等,这些对诊断亦有帮助。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故许多患者可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的动脉硬化性病变,在病程中随时有发生心肌梗塞、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目前所用药物如降血脂药物,降血压药物以及血管扩张药物主要作用在于改善患肢的侧支循环,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中药可以扶正祛邪,软坚化痰,活血化瘀,通络清脉,能改善斑块,软化血管,促进血管新生,对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良好的作用。
      出现间歇性跛行并经动脉造影证实有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时则需介入手术治疗。主要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作旁路移植术,或者经皮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特别是髂股动脉短段狭窄效果较好。

      出现足部疮面时,对于干性溃疡坏疽者,可予中药局部塌滋,红油膏、白龙膏外敷,中药化腐清创术,去腐生肌、偎脓长肉。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时,可予以中医蚕食清创术或者截肢趾术。并以养血扶正、补气生机中药内服,促进疮面愈合。


专家提示

        出现足部疮面时,对于干性溃疡坏疽者,可予中药局部塌滋,红油膏、白龙膏外敷,中药化腐清创术,去腐生肌、偎脓长肉。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时,可予以中医蚕食清创术或者截肢趾术。并以养血扶正、补气生机中药内服,促进疮面愈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磊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
血管外科(大柏树),...
诊治常见肢体发凉疼痛等感觉异常、肢体肿胀、肢体坏疽、皮肤溃疡、下肢水肿、周围动脉硬化。擅长...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