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病自忧也是一种病
2022年06月19日 【健康号】 殷大富     阅读 8603

疑病障碍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古以来,从马王堆出土的五禽戏到如今姐姐们跳的广场舞;从服气食丹、各种食补到如今微量元素纳米养生,无不以“健身祛病”为目的。然而,也存在一个群体,总想给自己扣上一个“病”的帽子,遍访名医只为坐实自己“有病的事实”。

案例1

       医院来了一位中年男性,神情焦灼。他说自己胸闷、心前区不适,但心电图等检查一切正常。医生正想安慰他没有大问题时,他拿出了几张正常的心电图报告,说“我的心脏肯定有病,只是还没查出来” 二

案例2

      王女士平时很关注自己的健康。一次在网上看到一条推送,说“皮肤癌都是由痣发展来的”。她想起自己一个亲戚患皮肤癌去世,联想到自己身上也有几个黑痣,顿时大惊,怀疑自己也得了皮肤癌,寝食难安。第二天一早,便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告诉她没有问题,不必担心。但王女士仍然不放心,换了多家医院检查,虽然都没查出问题,但王女士越来越坚信自己患了癌症,只是目前处于早期,检查看不出来。

案例3

       张先生近几个月总感觉全身肌肉跳动,有时候不同部位的肌肉会同时跳,比如眼部和胳膊的肌肉同时跳动。双手双脚也总有麻木感,感到活动的时候不如以前灵活,因此怀疑自己患了“渐冻症”。之后千方百计一口气挂了协和医院的三位顶级专家的号。第一位专家做了检查后,告诉张先生身体没有问题。第二位专家同样认为没有问题,并告诉他不用再看。第三位专家则不断询问关于焦虑的问题,并开出了抗焦虑药物治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患者往往担心患上诸如癌症、艾滋病、狂犬病等严重疾病。

     这种无病自忧的情况,其实也是一种病,医学上称为“疑病障碍”或“疑病症”,属于精神障碍的一种。

     

✦疑病症患者是怎么想的


我一定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搜集各种证据来证明),没有检查出来可能是仪器和医生的问题,或者疾病尚处于早期,但不治疗一定会发展成严重问题。其他人都不理解我,他们只会安慰我,但都不认为我真的病了,治疗这个事情还得靠我自己去争取。


“病”是怎么想的

    你这是焦虑,我可不背锅!


    疑病症一般被认为属于焦虑的范畴,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将其和其他几种情况统称为“疾病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度担心自己患有或出现某种严重的、未经诊断的躯体疾病

患者的痛苦主要源于对罹患某种疾病的恐惧,而不是源于躯体症状;这种恐惧并没有事实根据,即使相应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恐惧依然持续存在。该类患者没有躯体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症状,且这些症状通常是对正常躯体感觉的曲解。


疑病症的病因


      这个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儿童期病史、父母患病或父母过分寻求医学关注有关。

      有一种模式认为,同时存在焦虑症状错误归因躯体症状的人会反复求医。而无病的医学保证,只能暂时缓解焦虑症状,并且更可能导致患者进一步寻求医学关注。

有的人了解到某个疾病,或者听到周围的人患某种病后,会出现过分的猜测,越来越关注自己躯体的感觉,看看有没有相关疾病的征象,并且会放大任何可能患病的证据。同时,选择性的忽略积极的信息,对于支持患病的信息过目不忘,从而进一步肯定自己患病的想法。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一样,从开始的猜测逐渐形成自己已经患病的坚信。

从心理学上看,疑病症往往是心里不安全感的一种转移,是病态心理防御机制的结果。



疑病症的诊断


    那么,医学上是如何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患有疑病症呢?主要是从“无病”和“自忧”这两个方面来判定。


      无病:首先我们要明确,确实身体没有问题,或者只有轻微的问题,而患者自认为是很严重的疾病(如只有浅表性胃炎,但患者认为患胃癌)。有很多患者在患了真正的躯体疾病以后,也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并不是我们说的疑病症。


       自忧:长期相信自己患有至少一种严重躯体疾病,或认为身体有畸形或变形,尽管反复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证据。总是拒绝接受多个不同医生对于其没病的判断和保证。


除了上述的表现,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检查来辅助判断。比如简短健康焦虑量表(Short Health Anxiety Inventory)和疾病态度量表(Illness Attitude Scales),Whiteley指数量表以及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中的疑病量表,都可以反映疑病倾向。


疑病症的处理


      如果发现有疑病倾向,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轻信各种健康资讯。在网络发达的年代,我们很容易获得各种健康资讯,但这些资讯的真实性参差不齐,老百姓也没有专业的能力来判断真伪。所以,自觉出现健康问题后,应当去专业的医疗机构看病,而不是自己上网检索。

当发现自己或别人在健康问题上越来越焦虑,甚至开始失去理性的时候,更应该及时求助于精神科医生。当然,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去精神科就诊,那么当内外科医生建议精神科会诊的时候,请不要拒绝。

我们千万不要小看焦虑对健康的影响,很多时候焦虑比躯体疾病本身影响更大。即便不是疑病症,精神科医生依然可以解决很多由于躯体疾病引发的焦虑问题,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如果确诊了疑病症,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来康复,而治疗效果往往是很好的。但治疗的难点在于患者不认可是精神心理问题,不愿意接受相应的治疗,这需要对患者做大量的动员和解释工作,争取其能主动或者“半推半就”来精神科就诊。


      医生反复向我们保证“无病”,但我们仍控制不住“自忧”时;当我们在健康问题上,过分焦虑时;请不要忘记,无病自忧也是一种病。这种病交给精神科医生对付,往往效果很好。切勿轻信网络世界不耗费任何成本肆意传播的“焦虑”,很多时候焦虑比躯体疾病本身影响更大。而我们要做的,是给精神科医生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选择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2 . Scarella TM, Boland RJ, Barsky AJ.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Psychopathology, Epidem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Psychosom Med 2019; 81:398.

   3. Creed F, Barsky 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of somatisation disorder and hypochondriasis. J Psychosom Res 2004; 56:391.

   4. Abramowitz JS, Braddock AE. Hypochondriasis: conceptualization, treatment, and relationship to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2006; 29:503.

    5. David S,Roger S. 牛津临床精神病学手册. 唐宏宇,郭延庆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易嘉龙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殷大富
主治医师/研究员
巴中市恩阳区人民医院
精神科
本人长期从事精神卫生工作,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焦虑障碍、疑病障碍、心身疾...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