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治疗强迫症
2019年07月13日 【健康号】 高治国     阅读 9456

人世间痛苦之最——强迫症!
人世间最痛苦的是什么?绝症?战争?生离死别?不,是自己与自己的战争,是一个自己与另外一个“自己”的战争。而且,很多人战斗一生,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请看小A的痛苦经历:“……大一时,有次上课时我突然想到:‘万一思想不集中,怎么办?’此念一出,便把自己推向了痛苦的深渊。从此,我整天处于一种惶惶不安之中。任何时候,无论看书、写文章、看电影甚至在散步时,只要一想到,就无法集中注意力,而自己又时时刻刻努力想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的斗争,越斗越惨烈,最后只能以自己的失败告终。陷入了“越想集中注意力反而越无法集中”的恶性循环之中。我不想这么想,但无法控制自己……这样的痛苦和折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但是,我束手无策。”其实,他患的是强迫思维,只有患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番痛苦的感受。
    强迫思维的表现多种多样:怕无法自控从高处跳下去或讲出有违礼节的话;常常被一些毫不相干的思维反复地纠缠不清而无所适从;“怕”自己乱伦或有乱伦的想法而痛苦不堪;怕自己做的事情不够好、总不放心,反复问别人;常想着“1+1为什么等于2而不等于3或其他数字;怕自己注视异性的敏感部位“不道德”而痛苦;专门注意汽车或发票的号码,反复不停地想着、记着……明知这些问题毫无意义,十分荒谬,不愿想下去,但似乎有另外一个自己强迫自己非一直想下去不可。
    虽然强迫思维千奇百怪,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来源于一个“怕”字。虽然这些怕“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患者内心,但却是虚、假、空的!因为患者往往是“当局者迷”,一进入情境,与“怕”字接触,就身不由己地迷糊了,弄不清真假是非,就在“虚、假、空”这个由自己划的“圈套”里转来转去出不去,焦虑不安,犹豫不决,陷入无路可走的地步。这类“圈套”存在于患者内心,并时刻禁锢着自己:“我一定不能想……,否则,是不道德的!”“我必须……,不能……”
    他们的“怕”无非有两类:1、怕“万一”。往往盯着万分之1的可能,而忽略另外万分之9999的不可能。为“万一”、“可能”、“也许”找出种种的理由和借口,逃避现实,想入非非,想象出“纸老虎”吓唬自己。2、怕“不完美”。要求自己一定要十全十美或严格按照社会伦理或道德的规范去想、去做,否则,就自责、痛苦。实际上,这些“万一”和“完美”事实上都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强迫思维的直接来源是“怕”的话,其根源则是个性缺陷。强迫思维由特殊的个性衍变而来的,多具有“过分”的特征。强迫思维是由特殊的个性衍变而来的,多具有“过分”的特征。严谨、拘泥、心地善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善应变、认真刻板、做事有序、负责有恒、原则性强、伦理道德观念过强、追求十全十美、情感幼稚、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执拗教条、追根求源,甚至作自我牺牲等,这种特征本来是正常的,在许多健康人身上也都具有,但强迫症患者往往发展过于极端,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这在其他类型的神经症中是不具备的。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一旦在大脑中形成“惰性病理兴奋灶”,强迫症状这种“惰性”就朝着既定方向运动起来,以后它会持续下去,难以停止或转变方向。因为这种个性是从幼年起在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社会环境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动力定势,是根深蒂固的,所以具有强迫个性倾向者,因为常常注重细节而忽视全局,所以往往妨碍其事业上的创造性,他们只有呆在一个充满规章制度而不需要任何主动性的环境中才感到满意。作为一名学生,他可能是学习成绩拔尖的优等生,作为一名职员,他可能是最优秀的。但由于其思维刻板僵化,往往产生内在的不安全感,对自己的一切都提出过高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或难以完成时,就感到极大的焦虑不安,对于新的环境尤难适应。
  强迫症患者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设个“圈套”,然后跳进去,在进进出出中痛苦不堪。就象自己在自己脚下画了个极小的圈,“我一定要……,不能……”,将自己囿于其中,自己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于心不安。对自己如此苛刻,要求自己长时间保持“立正”姿态,连“稍息”的机会都没有,谁能做得到?他们也想跳出来,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有过多的、无形的、似乎永远无法逾越的“锁链”约束着自己,使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将自己囚禁起来。而这些“锁链”的设计和建造者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为什么?似乎难以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禁地,只是他们的禁地过多、过大了些,自划的“小圈”外面全部是思维禁地,“我只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只能这么想,不能那么想;否则,就……”,“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无数的禁地使他们循规蹈矩、钻“牛角尖”,不断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使自己举步艰难,每取得一点进步都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这些心灵之“锁”来源于哪里?来源于从小养成的个性缺陷:过分刻板、拘泥、十全十美……
    强迫思维严重地危害着人的心身健康、学习、生活、工作及人际交往,影响着人的一生。同时,强迫思维患者的个性根深蒂固,所以,其治疗难度极大。但不治疗,该病将会伴随一生。“心理疏导疗法”在该病的治疗方面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如何克服强迫症?

    对于对待“怕”字,“心理疏导疗法”总结了“三步曲”:
    第一步,分清是非真假。即认识清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是的,坚决去做,非的、假的,坚决地丢。丢了自己会感到难受,但只要辨别清楚了,难受也要去做,真正按照“习以治惊”的决策做。当你分不清是非真假时,那就随“大流”,若遇到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或怎么处理的,我就向大家学习,也这么想或这么做。如果真正能按照两个“坚决”去做,并坚持下去,不但能够克服“怕”字,而且同时也改造了个性:改造犹豫不决、不放心,树立起果断的个性。
    第二步,少想多做。即少想病态的东西,多做“正常的”事情。除了病态的事情,都是正常的,如工作、学习、娱乐等等。只要是正常的,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等病态思维出现,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紧凑,做到事先转移。通过转移把病态思维消灭在萌芽之中。临床上,很多病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空闲下来或情绪不好时,病态思维出现较多;而工作忙时或情绪好时,病态思维出现的较少甚至完全消失。但这种情况只有不逃避的患者才能做到,逃避者往往会退缩不前。
    第三步,想到就做。当想到正常的事情时,就立即去做,不要有过多的想象或假设——过多的想象只能使自己退缩、逃避;当出现病态思维时,立刻转移思路或中断病态想象,不要使自己无限制地想下去,而去做正常的事情。例如,不少患者“怕”出现病态思维,而实际上越“怕”越出现。这时,不要硬顶或者想马上就中断或要求自己不能受到任何干扰,更不要紧张,而是不要理会它的存在,带着症状继续做“正常的”事情。这时,它可能对你所从事的事情的干扰会很大,但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些干扰就会越来越少。
在采取上述“三步曲”克服“怕”字的过程中,对于强迫思维,可以采取“四不”策略逐步消除——“不怕它、不理它、不硬斗、不刻意注意它”。
    不怕它——实际上,很多人总“怕”强迫思维的出现。实际上,这类思维在正常人也是会偶尔出现的,只不过大家不在意它或偶尔思考一下也就过去了。而强迫思维患者往往由于对于这种谁都可能会有的思维出现“闪念性”的恐惧——“怕”,接着,就怕这种思维的再次出现,结果是,越怕出现越出现,越出现越紧张,不断把这种“怕”强化和巩固下来。为什么一般人不会形成病态思维,而强迫症患者导致了病态呢?还是“树根”——个性缺陷在作祟。试想,如果没有对自己要求完美、伦理道德观念过强……等一系列“过”的个性,而是对什么都不在乎,能够见怪不怪,还会有这种恐惧感吗?还会有这种思维吗?因此,对于强迫思维,患者首先要改变思路,“大家都也可能会有这些思维或担心,只是大家不在乎它而已,自己有也是正常的,之所以自己怕它出现,反而强化了它,为什么要求自己一定不能出现呢?出现就出现吧,我不怕你!”对它采取不在乎的态度,不要怕它。只有改变“强迫思维一出现,自己就紧张,还没看清‘纸老虎’的样子,自己就先被吓得瘫倒了”的习惯化病态思维方式,才能逐步建立起自信心。有了这个自信心做前提,自己在“纸老虎”面前才能站得住,才能和它进行“韧性”和“策略性”战斗。韧性说明它很顽固,策略性说明斗争时要采取策略,不要硬斗。如果怕它,就说明自己的个性改造还不够——树根还没彻底挖掉——“正因为自己的个性还是太严谨、要求太完美、太……,所以它才出现,还要进一步改造这些个性缺陷”。所以,认清“怕”字——“纸老虎”“欺软怕硬”的脾气很重要。否则,被纸老虎吃掉了,自己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不理它——为什么很多患者斗争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直无法战胜它呢?原因就是不能做到“顺其自然”。举例说明,强迫思维就象一块石头砸在水面时激起的涟漪一样。怎样才能使水面平静下来——症状消失呢?是不再往水里砸石头,还是继续砸呢?当然是前者。对待强迫思维也是如此,是不管它、不理它,忽视它的存在?还是不断地关注它——不断地砸石头?同样是前者。忽视它的存在,不再关注它——不再砸石头,一段时间后,水面自然会平静下来——症状自然会慢慢消失。否则,你越注意它,它对你的干扰就越大。
    对待强迫思维,疏导疗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象对待一个“自己讨厌的人”一样的态度对待它——不理它。他来纠缠、骚扰自己时,自己不要理它,不在乎它,忽视它的存在——即使他存在,当作他不存在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你第一次、第二次不理他,他可能还会来干扰自己(开始阶段,大家会感到自己无法不受这些思维的牵制和干扰,这都是正常的),但当你长久坚持采用这样的方式,他就会逐渐感觉无趣,并慢慢离开的,对自己的干扰就会越来越少了。反之,如果你常常搭理他或者和他争斗,骂他、排斥他,他就会像个无赖一样一直纠缠着你,让你无法脱身,越来越痛苦。
    不硬斗——不要与症状本身硬斗或硬顶,不能象对待一些强迫行为那样通过和“怕”字做直接斗争而逐渐“习以治惊”,而是要通过与个性缺陷的战斗达到“习以治惊”的目的。事实证明,只和强迫思维的症状斗,你是斗不过它的。与强迫思维的斗争和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你越和它斗、越过分关注它,它对你的干扰就越大。什么时候你不关注它、不在乎它了,它对你的干扰就没有了。只和症状本身斗,每个患者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强迫思维这么痛苦?正是大家不断和其激烈战斗的结果。你和症状的战斗越惨烈,就越痛苦,越发强化了症状。所以,不能以病态压病态。那么我们讲的“和强迫症做斗争”,和什么斗?对于强迫思维来讲,必须釜底抽薪——不去摘叶子,而是去挖树根——和个性缺陷斗,改造自己个性上的“过”字。在改造个性的同时,不断深化认识自己“怕”的虚假空的本质,改变以往对“怕”的歪曲认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只要你的个性稍有所改变,对自己要求不那么完美、不那么高了,可以“糊涂”一点了,可以允许自己“越轨”了,“怕”字——树干就会逐渐萎缩,症状——树叶也会逐渐枯萎的!
    不刻意注意它——有的患者在经过初步治疗或者心情愉快时,强迫思维会大大减轻甚至很久不出现,这时,他们会想“强迫思维好久没出现了,会不会再出现?可千万别再出现了!”这么一想,强迫思维果真就出现了,而且往往开始了新一轮的强迫思维恐惧“浪潮”。这种反复是正常的。但我们提倡的态度是,“来了我不怕你,不出现时我不刻意去注意它、挑衅它!”每出现一次反复,就用上述“三不”策略对待它——“你爱来不来!”对待其于无形之中。
    通过上述“三步曲”和“四不”策略的多次、反复实践,就会感到一遍比一遍轻松,一遍比一遍有自信心。“习以治惊”,直到习惯了,什么“怕”也会不复存在!当这只“纸老虎”再次出现,你认清了其本来面目,轻松面对,不在乎它时,它也就失去了威力,暴露出虚假空的本质,不再对你构成威胁。这个“习以治惊”的过程也是一个正常的条件反射代替病态的条件反射的过程。上述“三步曲”决非孤立、刻板的,而是系统性的、融会贯通的,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治疗强迫思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断的总结、摸索和领悟,不可心急。其中,“领悟”是最重要的。因此,首先,必须深化自我认识。其次,需要持之以恒。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个性缺陷,但走出“认识→实践”的关键一步时,往往又习惯性地、条件反射似地回到病态思维和行为的老路上,再次“迷路”,分不清是非真假。因此,需要不断矫正“航向”,方能顺利前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高治国
副主任医师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精神卫生科,精神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焦虑、抑郁、失眠、精神障碍等心理精神疾病;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