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再说说儿童多动症的临床表现
2019年06月25日 【健康号】 肖代齐     阅读 9051


    一、概述

常常可发现有的孩子从小就活动过多,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被周围的各种事物吸引,外面一有“风吹草动”便循跡而去。吃饭时,边吃边玩,不管是看电视或者听故事,也只能坐定片刻;坐在教室里也是身子不断扭动,小动作多,玩铅笔,削切橡皮,咬手指甲,扭衣服角;瞻前仰后,废话不断,影响别人学习;有的虽然坐着没动,却两眼走神,仰视屋顶“在做白日梦”,有的常惹是生非,若恼邻近同学,动不动便吵闹、打架,闹得班级不得安宁。放学后常在外逗留、游荡,直到天黑才回家,甚至要家长到游戏场所找回家。回家后做作业拖拖拉拉,不能很好完成。有时交给的一些简单任务,往往丢三落四,做事不能有始有终。这些孩子看起来也貌似“聪明”,但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学不进去,所以学习成绩差,常被人称为“体面苕”。父母和教师为此伤透脑筋。有时对孩子督促得紧,逼得狠一点,学习成绩抑或暂时好转,可是好景不长。更有甚者会逼出其他心理障碍。实在没法的情况下,只得上医院就诊。这就是学龄期的儿童多动症。其实,多动症已涉及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直至成人。湖北省中医院精神科肖代齐

二、主要临床表现

儿童多动症,是发生在儿童时期(常在3~4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症,而不只是一种行为障碍。有时还表现出神经运动和神经生理功能异常,品行异常,情绪异常以及社会交往困难等。

(一)注意障碍

注意是人们观察、了解和探求事物的基本,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除大脑皮层兴奋外,注意的强度与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兴奋有关。定向注意与丘脑某些部位兴奋有密切关系;包括了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主动注意是自觉、有目的的将注意指向所要实现的目的,并作出一定的努力。被动注意是无目的的、不需要努力的、自然的注意,是原始的反应形式。注意的特性包括了:1、注意广度:即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捕获信息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集中在某个对象的时间的长度;3、注意集中性:即注意集中的强度;4、注意的选择性与转移性:即同时进行两种以上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向,称为选择分配,主动把注意转移到另一对向即是注意转移。

注意障碍是多动症的突出症状,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注意广度、稳定性、集中性、选择性与转移等方面。注意与儿童的学习有很大关系,而且随年龄的不同,注意集中的时间也有差异。学前儿童常不能将注意集中在问题有关的刺激物上,多动症儿童的分心与注意的稳定性差是其症状特点。肖代齐等曾以柯氏(kaufman)因素分析研究多动症儿童,发现其精神警觉性、不分心因素(FFD)等均低于正常儿童;又曾以数字划消测验研究多动症儿童发现,注意集中的稳定性,注意转移的稳定性和选择性注意力均较正常儿童差。多动症儿童在看待事物或听声音时常带冲动性的反应,但是也有的儿童不带冲动反应的,因此,他们只表现为注意障碍,而没有显著的多动症状。普通幼年的儿童喜欢注意物体的颜色与形状表现,不注意物体的大小及空间定向等本质性的东西,因而限制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大约是3~6岁,注意能集中的时间只有10~15分钟。学龄期儿童,注意过程已有重大变化,尤其在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方面,解决问题时能在需要处,把注意转移到另一对象上去,较能“摒除”无关信息。在感知中不再突出某一物理特征而较能注意刺激物的细致性质,这个年龄阶段大约是7~12岁,注意能集中的时间约在20~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往往可达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如果儿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随事物的不同,往往明显超过正常范围。多动症的儿童注意集中的时间明显短于一般儿童,就是在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时仍比正常儿童专注时间短。他们很难坚持做完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做对自己兴趣不大的事情难以坚持片刻。多动症的学龄儿童常听课数分钟就坚持不住了,难得坚持10分钟以上。做游戏有时也难以一次坚持做完,看电视时,常常起身,做任何事都往往有始无终,不能一口气完成父母或老师所交给的任务。多动症儿童常感“心力”疲惫,凡需要用心的事就会感到累,所能坚持做下去的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   

    多动症儿童容易分心。在专注一件事时很容易疲劳,比如在上课时,专注听讲一会就心不在焉了,只要其他地方有一点响动,他们便转眼循声而去,窗外有一点动静即转头张望。外面有小朋友讲话,也会循声跑去,有的孩子上课时表面上看来很安静,可是老师讲的什么,根本没听进去,思想在开小差总是想若非非,考虑放学后的活动或其他……。这样的表现似乎可以暂时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和精神疲劳。这种现象,是注意分散性与注意选择性差的表现,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同时感觉到的各种外来信息,选择性地对某些有用信息进行应答而忽视别的无用信息,这就是分心。由于分心,不但完成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差,而且表现出粗心大意错误百出,越是需要有耐心去做的事情,越是需要细致去做的事情,他们的错误越多。在日常的上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拿掉笔、课本、橡皮、作业本及一些其他文具,总是丢三落四。在家做作业常左顾右盼,写写停停,非常拖拉,一会儿不是要喝水,就是要上厕所,或一会儿又讲闲话,一份作业往往要花去正常儿童3~4倍的时间方可勉强完成甚或需要家长不断督促;在限定时间的考试时,往往做不完试卷,在做题时也是字迹潦草不堪。

多动症儿童,在接受信息时因人而异。有的接受视觉信息不专注,有的接受听觉信息不专注,有的是对前两者均不专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信息在传到大脑后不能综合处理的结果,以至于他们坐着时感到内心难受,全身感觉不自在,缺乏快乐感。不能专注接受听觉信息的儿童,表现得自幼不爱听故事,上课特别不专心听讲,与别人对着讲话时有似听非听,甚至给人以耳朵有毛病的感觉,或听话尤如耳边风的感觉。这些儿童常不听从命令来完成任务,以至要不断重复语言命令才会驱使其执行任务。有视觉专注困难的儿童,常表现得阅读困难,看书时马马虎虎,容易看走眼,由于内容弄不清楚,以至于常不爱看书学习。有一些多动症的儿童对于视听信息均不够专注,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容易忘事,对父母或老师的嘱咐,往往不能认真看,认真听,如白天布置的作业,晚上便记不起来,甚至认为没有作业。有些父母诉说儿童有说慌的表现,其实是因为儿童专注不够,没有弄清楚布置的任务是什么,而不一定就是说慌。甚或,儿童亦确实说过谎,这或许是因为儿童已记不清作业任务,为逃避惩罚而为的权宜之计。

(二)活动过度

活动过度指躯体活动和语言过多,超过了同龄与同性别儿童的水平。活动过度包括动作过多,躯体活动多和语言过多等方面,但不是抽动。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动作与活动或语言,便可激发大脑皮层的兴奋,提高醒觉状态,以弥补身体感到不适和缺乏精力之不足。

活动过度是儿童多动症的又一突出特点。表现为活动频度高于正常儿童。多动是连贯性的自幼开始的。儿童的父母常陈述小儿“自幼好动、贪玩”,“脚不停,手不住”。多数父母回忆,起始于儿童独立走路的时候。事实上父母回顾说,有种种迹象表明:多动症的儿童早在母亲孕期,“胎动”特别厉害,既频繁又剧烈,在生过多胎的母亲与不是多动症儿童比较后,体会尤为深刻。有的母亲述说:小儿出生一个月便会跺脚擂床,有的出生只有2个月,躺在床上便会挪动身体以至于坠地,有的小儿5个月便会扶床拦跳跃。有些母亲诉说幼儿期的小儿“未学行先欲跑”,即从未见过他们慢慢地扶持着学习行走,而是一开始便离手欲跑,甚至跳跃着走;可见多动症状是自幼开始的,只是做父母的当初以为孩子天真活泼,不以为然而已。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候对于好动有不同形式的表现;小儿在晚上睡觉时也不会安静,比如从床这头翻到那头,自幼睡眠难安,白天则以动作和运动的表现形式。魏斯(Weiss)分析了100例学龄儿童多动症在出生一年内的病史发现,有半数母亲叙述患儿在新生儿时期,即有易发生腹绞痛、易吵、易啼和睡眠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动症儿童症状日益显著;当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之后,与正常儿童对比之下,多动现象更为突出,于是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就医者日渐增多。叶恭绍氏指出:学龄前期儿童“已能作各种各样的运动”;学龄初期儿童“以狂热的心情进行各项活动”。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多动症儿童,其活动过度的症状更为暴露无遗。为此许多学者都试图用仪器来观察儿童的运动。为了不限制其自由活动,  如斯库曼等(schulman’s)设计了带在手腕上的自动记录器,朴瑞纳等(porrino’s)设计了用固定在腰带或背心上的活动记录器自动记录儿童活动量。

1、活动过多

主要是指躯体活动明显高于正常儿童。他们似乎精力旺盛有余。这种精力只表现在身体动的方面,而不表现在“心力”方面,他们常以脚捅人,上课越位逗趣,离座行走,旁若无人,虽经教师一再劝说或调动座位,仍然不能自控,有的儿童被罚站,他们站着还挪动身子,摇摇摆摆,不得安静。下课之后如脱缰的野马,放任不羁,或与同学奔跑追逐、争夺玩物,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总是沉缅于游乐玩耍之中,迟迟不肯返回教室上课。放学时边走边玩,走走停停,或走路如“小跑”,见石头便踢,见有高处便爬,总是跳来蹦去,过马路也不怕危险地飞快奔跑,总是让大人心里绷着根弦,为他们提心吊胆。儿童回到家里也是手脚不停;玩耍时,时而玩这,时而玩那,摆弄玩具,拆卸收音机和电脑,或站到沙发上,爬上桌子,到床上蹦跳,时而爬窗跳凳,翻箱倒柜,乱搞物品,不顾安危拨弄电灯、电线插座、煤气灶,甚或弄翻水瓶,或被刀剪划伤。有的回家丢下书包便往外跑,找邻居小儿玩耍,父母不断呼唤仍不肯回家。

2、小动作过多

是指除躯体活动以外的,身体局部的小动作多。譬如,虽然坐着,仍然局部扭动,摸这弄那,静不下来,常被比喻为“尖屁股”、“如坐针毯”等,好像针刺在屁股上总是不舒服。对于这部分儿童因不是大范围活动增多,只有长期与他们接触的人才会发现他们多动,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们没跑没跳,还很乖的。可是细致去了解,这类儿童总是坐着不断玩弄文具、书本,频频削铅笔,一支铅笔往往一天就被削完了,用橡皮擦字,不停地写了又擦,在桌椅上乱刻乱划,左顾右盼,挖鼻孔,咬指甲,搔耳抓腮,咬书和本子,撩惹他人,抛掷纸团,吹铅笔灰,牵扯旁人的衣服和头发。

    3、语言过多

是指在正常场合说话多、废话多。这类儿童,使人感到有不说话就特别难受的感觉,看电视时也说个不停,有话必须说出来。他们常在课堂上抢答问题或者在课堂上自讲自答。在家里一有客人来就闹,爱插嘴,难得静下来听别人讲话。课堂上也喜欢找左邻右舍的同学讲话,甚至高声喧哗,以至叫喊,使人不得安宁。

(三)冲动行为

行为学家认为,多动症儿童行为抑制系统功能降低,不能根据非奖赏或惩罚信息来抑制自己的行为冲动。例如,巴克利(Barkley)认为多动症儿童在认知功能上有高级执行功能的缺陷、行为抑制反应的缺陷或者为抑制延迟反应等缺陷。格莱(Gray)则认为多动症儿童是由于抑制系统与行为激活系统不均衡所致。

冲动行为或冲动控制力差亦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表现和突出症状。儿童常表现为缺乏耐受能力,遇事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不想到后果,冲动的表现常常是:“在思考之前行事,在思考之前说话,甚至是在思考之前想事”。遇事不能等待,任性、冒失、无礼貌,与人语言交流时总抢着与人对话,没有耐心听别人说,容易与人争吵,毫不考虑后果,也极易滋生事端,自我克制能力很弱,不能克服困难,遇到新环境不能适应,也经常有些越轨行为,比如游戏时不遵守规则,竞赛时,不遵守纪律,需要排队时插队,抢先的事时有发生,做题或考试常大而划之,常不加核对,草草了事,常常算错,抄错或掉题,做错题。也表现出行为鲁莽,只凭一时冲动,把良好愿望变成了不良结果,常与同学冲突,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在家里经常提出要求,而且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能等;遇到挫折时经常会出现剧烈情绪波动,发脾气,摔东西,动手打人,甚至违规、违法。他们难以接受社会环境的安排与约束,在受到教育和批评后,又常重犯原来的错误,难以改正。因此,在认知方面的冲动往往引起学习方面的失误,行为方面的冲动往往引起的是违反纪律甚至发生冲突,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即使想做好事,也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虽说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冲动任性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核心症状,但也要区别不同背景下的严重度是不同的。例如:在很有组织的环境、很新奇的环境下做感兴趣的事,与一个人面对面的交谈,严格监督,经常奖励,症状可以表现得不突出。如果是一般组织,重复做事,令人讨厌的景况,使分心的事物较多,不经常督促,又需要持续注意做事或自由活动较多,此时症状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所以,在判断是否存在注意障碍多动方面,尤应注意客观环境的影响,应结合实际综合判断。

三、伴随问题

(一)学习困难

绝大数多动症儿童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不良来就诊的。往往在他们上学之前家人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一旦入学就发现许多困惑,巴克利(Barkley)统计指出,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差者约占90%(一般认为10~92%有学习困难);标准化成就测验得分比同龄儿童低10~1 5个百分点;标准化智力测验智商比同龄儿童低7~15个百分点;有计算困难者占28%,拼写困难者占6%,阅读困难者占21%。黄瑞麟调查发现,多动症中全面成绩不合格者占40%,全面成绩稍差者占4.71%,成绩时好时差者占7.06%,仅某科不合格者占4.71%,部分科不合格者占3.53%,可见对儿童学习影响的严重性。学习困难,常由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所引起,听课质量差、做作业不能认真,完成任务粗心大意是主要原因。

儿童的读、写、算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与智力水平的高低有关此外还要由性格特点,兴趣与家庭背景等社会心理因素来决定。在多动症中对于智力较差(或认知功能不好)的儿童,可能入学一开始学习成绩就很差,对于一般智力的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尚能达到中等水平,但多数到小学3年级以后会出现成绩下降,少数到初中以后学习成绩才下降。多动症儿童学习成绩并非一概是下降的,常具有波动性,不恒定性,这与环境与教学方法有关,也与治疗有关。另外,学习成绩也有不均衡性,常常有偏科现象,这与儿童的兴趣与爱好关系较为密切。

(二)情绪问题

儿童多动症的情绪问题也是多见的,有报导门诊患儿中82%存在自尊性降低,19%有焦虑,22%的多动症有抑郁障碍。洁勒尔(Geller)调查约90%青春前期,30%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有多动症,25~50.8%的多动症伴焦虑障碍。情绪问题的临床主要表现在烦躁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一组症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表现不一定是本身的病理反应,有研究表明,可能是继发症状。

这类儿童由于听课听不进去,做作业总是慢,完不成作业,或动作不协调,写不好字,穿不好衣服等而内心烦躁焦虑,抑或惧怕做作业、怕上学、怕见老师等等。由于情绪调节能力差,情绪极不稳定,也出现精神运动性不安情绪,如来回走动,坐立不安甚至奔跑喊叫等,在生理反应方面表现口干、出汗、嗓子发堵,胸闷气短、竖毛、面色发白、尿频、尿急、恶心、头晕,全身不适等。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生活经常受到挫折,在学校经常受老师的批评,甚至惩罚,受到同学的排挤与歧视,在家受家长的打骂,使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降低了自我意识水平,于是一些儿童出现了抑郁情绪,而且容易激惹;由于儿童长期处在压抑的心理环境,丧失了自信心,于是沮丧、痛苦、自责、孤独、退缩,易于心情忧郁不安,睡不好觉,食欲减退,腹痛等。万国斌曾用佩尔斯一哈瑞斯(Piers—Harri 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价多动症儿童,发现他们对自己总的评价以及对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的评价均低于正常儿童,比正常儿童更焦虑和不合群。

(三)人际关系问题

多动症儿童,难以与同学交往,他们常常招惹是非,容易被老师误解为欺侮他人,同学也不能谅解;也常因为小事而急躁不安,与同伴冲突,不考虑后果,不遵守规则,与人合作有困难,往往受老师和同学的嫌弃、排斥与疏远。因此,多动症儿童的人际关系是不良的,这种不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困难,也往往持续到青少年以至终身。坎塞尼(Catherin)等曾与正常儿童比较发现,多动症儿童延至青春期以后,依然朋友较少,难以受到社会群体的接纳。威尔森(Wilson)等对多动症儿童随诊到14~18岁,发现他们仍然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力也低于同龄的普通人。如果多动症其患有品行障碍,更是难与正常人交往。魏斯(Weiss)等也发现,多动症儿童到成年以后少有社会技能与技巧,尤其是在与异性交往中自我形象较差。

多动症儿童由于影响课堂秩序,违范学校纪律,惹祸、不听管教,加之学习不良,给教师带来许多麻烦,所以与教师的关系不好。由于自幼好动,在学校形象不好,校方与老师经常找家长,给父母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由此也往往引起父母心情急躁不安,以至父母使用粗暴打骂来教育儿童,这种不良教育方式进而加重了儿童的不良行为,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得家庭出现严重亲子冲突,以至出现家庭不能和谐相处。巴克利(Baokley)的研究也表明,多动症儿童中的母子冲突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常常引起母亲的更多的烦恼。别得尔曼(Beiderman)同样报告了多动症儿童多发生家庭冲突,家庭缺少亲情。应当看到家庭的不和谐并非是简单的结果,而要想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引起。

(四)健康问题

多动症儿童由于冲动任性,做事不顾后果,注意力又不集中,在行为动作易于发生各种事故再所难免,经常不是自身受到伤害就是伤害到别人。如像攀爬、跌撞引起自身的骨折、外伤、烫伤、刀割伤……等。往往弄伤他人也时有发生。据已有的经验和报导,多动症儿童每年因受伤、急诊、住院所耗费的医疗费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据拉达—瑞嘉(Nada—Raja)报告多动症患者违章超速驾车与车祸发生率也高于普通人群。

小  结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表现是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注意障碍即注意集中的稳定性、注意转移的稳定性、选择性注意和注意的广度均不足。活动过度即躯体运动量大,小动作多和语言过多。表现为体力与“心力”活动不相称,在需要心智的活动时易于疲劳。行为学家认为由于行为反应抑制的缺陷,导致儿童冲动行为难以自控,加之儿童学习困难造成心理压力与愤恨情绪等,使人际关系受损与社会问题加重。

 

(肖代齐)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