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
2018年08月14日 【健康号】 曾海     阅读 9798

心脏康复治疗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病死率 8%~37%和心血管病病死率 7%~38%。

心脏康复治疗能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病死率 8%~37%和心血管病病死率 7%~38%。1990年 Anonymous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提出了运动疗法。此后,临床发现限制运动的害处要比益处大,认为运动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的一部分,特别是症状发生早期。随着心血管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开始重视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治疗,并指出运动康复是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核心。


心力衰竭患者身体状态及运动训练的可行性评估  运动康复适用于所有恢复期病情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目前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已把康复运动纳入常规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方法,同时制定了对运动康复进行的全面的评估标准和治疗方案。首先应对患者病情的稳定性和康复运动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然后由康复医师制订运动处方(选择运动方式、运动量、持续时间、频率等),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运动始终应在专科医生的监控下进行。


根据2011年欧洲心力衰竭协会和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学会共同制订的《心力衰竭运动训练共识》中确定的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试验和运动训练禁忌证的标准,选择适合进行康复运动的患者。该共识将以下10种情况列为运动试验的禁忌证:(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2d 内);(2)致命性心律失常;(3)急性心力衰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4)未控制的高血压;(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6)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7)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8)严重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9)急性全身性疾病;(10)心内血栓。以下 6 种情况列为运动训练禁忌证:(1)近 3~5d 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运动耐力减退;(2)低功率运动负荷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2代谢当量,或<50W);(3)未控制的糖尿病;(4)近期栓塞;(5)血栓性静脉炎;(6)新发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美国 AHA2013 年制订的标准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判断运动康复过程中是否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压监测以及需要监测的次数,以尽最大可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在实施运动康复训练前,应常规进行运动试验。通过运动试验客观定量地评价患者的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准确地测量患者的心脏功能,以作为下一步制定运动处方的主要依据。


 ICU 阶段性康复训练  阶段性康复训练分三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主动助力训练阶段。该阶段康复训练是从被动四肢、肩关节、膝关节运动过渡到患者主动做各关节屈伸运动,同时增加腹式呼吸,各项运动每次5~ 10 遍,上、下午各1次。活动过程中观察患者 HR 及节律变化,除此之外,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患者从有依托的床上坐起10~15min,他人协助进餐过渡到患者从无依托床上坐起15~30 min,自行完成洗手、擦脸、进食等自理活动并可以适量阅读。当患者做以上运动后 HR低于靶 HR,主观评估运动过程用力轻,训练轻松完成,进入下一阶段训练。

(2)第二阶段为有氧运动阶段。该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患者在床上模拟骑单车运动,运动中监测 HR,使运动 HR 达到靶心率并坚持20min,上、下午各1次,逐渐过渡到患者下床室内行走。日常生活训练包括锻炼患者从下床在床旁桌进餐过渡到患者自行去洗手间洗漱、入厕等。第二阶段康复训练达到训练强度并顺利完成后进入第三阶段。

(3)第三阶段为大肌群参与训练。该阶段以步行运动为主。在病区走廊进行,运动前进行热身运动,包括踏步10~15次,踮脚尖10~15次,然后开始步行。步行距离以30m为限,运动结束后做整理运动,上、下午各1次。若30m步行结束时患者 HR 低于靶 HR 或患者主诉运动用力轻,未达到Borg 分级12~16级,说明运动强度不能达到有效心血管训练,则下次步行距离增加到50m。以此类推,步行距离每次增加幅度为50m,直至200m。每次运动前、中、后均询问患者自觉症状,记录患者HR、心律、呼吸、血压。如果患者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眩晕、出汗、劳累或运动吃力,HR 高于靶 HR 应立即停止,休息并给予心电监护。若患者病情较轻,对训练每一步骤都反应良好,每一步骤只需要重复1~2d,即可进入下一步骤;而病情较重对训练的某一步骤有异常反应时,应退回上一步骤并延长时间,直至不再出现异常反应时,再进行下一步骤的运动。


抗阻运动可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抗阻运动训练不加重左心室重构,可改善肌肉收缩力,可更好地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亚极量运动耐力。并且,抗阻运动训练可直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骨骼肌超声结构的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建议分三阶段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抗阻训练。第一阶段为指导阶段,主要是掌握正确方法,提高肌肉间协调性。第二阶段为抗阻/耐力训练阶段,提高局部有氧耐力和肌肉间的协调性。第三阶段为力量训练阶段,提高肌肉的体积和肌肉间的协调性。


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最大摄氧量,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减少在ICU停留时间,降低全因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荐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应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