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康复
2018年08月03日 【健康号】 何鸣     阅读 8081

(何鸣博士心理治疗工作室地址:杭州市文三西路513号四楼)

 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在大病初愈之后,需要精心调理,恢复体质。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也需要调理,但不是以恢复体力为主,而是精神活动的调理。很多在一般人看来不值一提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都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这种康复过程是渗透到患者的一言一行当中的。患者需要像小孩学走路一样,重新学习和锻炼。

 

    1.生活自理  有些患者在病好之后就变懒了,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打扫房间,也不洗衣做饭。这有可能是病情本身的残留症状,也可能是药物反应,还有可能是家属对患者过分照顾,不让他做家务。不论是哪一种原因,患者的生活过于懒散,或者过于依赖他人的照顾,对他的康复都是很不利的。精神病不同于躯体疾病,在恢复期不需要充分的体力休养,适当的活动可以增加患者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他的生活独立性,为他进一步参加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对患者来讲,要提高认识,主动做家务,自己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对家属来讲,要多加督促和鼓励。

 

    2.情感交流  人的情感活动包括内心体验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正常人对外部事物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感反应,然后再通过表情表达出来。恢复期患者常常给人一种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的印象,因此就需要训练。首先要提高兴趣。兴趣越大,情感的投入越多,愉快感也就越强;其次,要设身处地地体谅和关心他人。理解了别人的情感,才能唤起自己的情感;三要充实生活内容。聊天、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等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小事,都可以充实患者的信息来源。整日呆坐少语、无所事事,自然难以产生丰富的情感;最后,要善于适时、适度地表达情感。情感的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这种交流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有时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次微笑,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存在。这种表达需要一定的技巧,患者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也需要家属耐心地帮助。

 

    3.注意力  恢复期患者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这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会有很大妨碍。对此,首先要排除药物的影响,选用镇静作用轻微的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另外,要加以训练,来延长主动注意的时间。具体的方法是,先从简单的、患者感兴趣的事做起。如果患者喜欢听音乐,就来安排一个安静的环境,让患者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并记录患者集中注意的时间。每天坚持训练,患者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逐渐延长。然后再训练患者集中从事复杂事物(如读书、写字等)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患者能够集中从事一件事达一个小时以上,就不会给他的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带来大的妨碍。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地锻炼。

 

    4.语言表达  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这些患者在病好之后,如果再不加以训练,就会继续影响患者的社交能力,最终成为病情复发的隐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是让患者敢说,其次才是学习怎么说。在家庭生活中,要建立一种宽松、平和的气氛,使患者有随意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而不至于因为患者的言谈不当,被中途打断,或被嘲笑、轻视。对于不善言谈的患者,家属要寻找机会,自然地诱导患者开口讲话。比如让他对一些家庭事务发表意见,同他一起讨论新闻轶事等。只要患者开口讲话,不论他讲的是否有道理,都要听他把话讲完,尽可能地尊重他的意见,不要轻易去反驳他。至于讲话的条理性,这主要反应了思维的条理性,与患者受教育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的训练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去摸索和总结。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就足以胜任人际交往。因此,不要对患者要求过高。

 

    5.待人接物  人际交往需要一些基本的礼仪,比如互相问候、表示关心、递烟倒茶、临别送行等。精神病患者因病与外界隔离的时间较长,对这些礼仪难免有些生疏,因此需要为他提供机会重新训练。一方面,可以有意安排客人来家里做客,事先要征得患者的同意,询问患者对来访者的态度,安排好患者将要扮演的角色。对来访者,要说明患者的情况,特别要介绍,哪些话患者愿意听,哪些话患者不愿听,让客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免见面后因言语不当而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在客人到来时,由家属引荐,然后让患者主要负责接待。在谈话的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发现患者有言语不当之处,要主动“圆场”,而不要当面说穿。客人临行时,家属和患者一同与客人道别。另一方面,家属应带领患者上街购物、郊游、串门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也应允许患者独自交友、外出。在每一次社交过程结束后,家属应主动同患者交流感受、总结经验,要善于发现患者微小的进步,并加以鼓励,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指出不足。

 

    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做的事情,而对于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而言,做这些事就需要特别的关照。因此,精神康复的理论是渗透到患者的一言一行当中的,家属要把同患者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办事都提高到治疗的高度来认识。很多精神病患者在病好了之后,怕再受刺激,就尽量少跟别人来往;怕累着就不去工作,甚至不干家务活,不料理个人卫生。久而久之,患者不仅越来越懒,而且由于长期与外部世界脱离,就会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学习工作能力的减弱。就好比一个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人,因病长期卧床就会出现肌肉的“废用性萎缩”一样,人的精神活动如果长期缺乏内容,也会出现“精神的萎缩”——即精神残疾。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一点一滴地积累,尽管很操心、很累,但时间长了,必会有所回报。否则,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衰退症状——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不能干的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建议家属为患者设立康复档案,定期记录患者的病情、服药情况、以及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计划。如果有可能的话,也请患者记康复日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当患者抛弃了精神病的包袱、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时候,您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何鸣
擅长坚持现代、科学循证实践,针对焦虑症、强迫症等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疑难疾病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全面康复。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