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正确区分「膀胱肿瘤」“良、恶性”:性命攸关
2018年06月20日 【健康号】 陈善闻     阅读 10355

膀胱肿瘤;良恶性

泌尿系统肿瘤以「膀胱肿瘤」的发病率最高,但是比不得“肺癌肝癌、胰腺癌等”来的凶险,而且其中一部分还属于良性病变,所以正确区分「膀胱肿瘤」的“良、恶性”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良、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预后、生存时间存在巨大差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泌尿外科陈善闻

一、良、恶性「膀胱肿瘤」的区别

1、名称

大家通常所说的“癌”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但严格意义上说“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如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而一些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但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

2、特性

良性「膀胱肿瘤」特征:(1)生长方式:良性肿瘤是指机体内某些组织的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呈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似吹气球样逐渐膨大,生长比较缓慢;(2)性状、边界与包膜:由于瘤体不断增大,可挤压周围组织,但并不侵入邻近的正常组织内,瘤体多呈球形、结节状,周围常形成包膜,因此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3)质地与色泽:质地与色泽接近正常组织;(4)侵袭性:一般不侵袭,少数局部侵袭;(5)转移性:不转移;(6)复发:完整切除,很少有复发;(7)危害:机体分化成熟,对机体危害小。


恶性「膀胱肿瘤」它具有过度增殖的特性,生长速度快,肿瘤细胞可出现局部浸润,远处转移,预后较差,危害大。


术前常规的尿、血检查,泌尿系统彩超及CT检查基本可明确膀胱占位性病变,但是无法确定肿瘤性质,除有典型症状的嗜铬细胞瘤等少数肿瘤可于术前明确诊断外,大多数肿瘤的最终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


3、组织学来源

「膀胱肿瘤」可来源于上皮组织和非上皮组织(间叶组织)。

97%的「膀胱上皮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尿路上皮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息肉和腺瘤等;恶性肿瘤包括尿路上皮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细胞癌、小细胞癌及转移性癌,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占膀胱肿瘤的90%以上,膀胱鳞状细胞癌比较少见,占膀胱肿瘤的3%~7%,膀胱腺癌更为少见,占膀胱肿瘤的比例<2%。


3%的「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肌肉、血管、淋巴、神经等组织:良性肿瘤包括平滑肌瘤、横纹肌瘤、血管瘤、纤维瘤、嗜铬细胞瘤及脂肪瘤、粘液瘤、骨瘤等;恶性肿瘤包括平滑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癌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纤维肉瘤、骨及软骨肉瘤等。


4、发生率

不少人关心膀胱良性肿瘤几率,膀胱肿瘤有良性的,但是几率不是很大的,膀胱良性肿瘤所占比例<10%。


5、预后生存期

预后生存期的判断需要综合患者整体情况,包括肿瘤分期(大小、形态、数目、是否原位癌、自然病程、组织分型等等)、治疗方案等,并参考我的文章:膀胱癌做了手术能活多久?。


二、附:良性「膀胱肿瘤」种类及诊治意见

总结了一些良性「膀胱肿瘤」及其诊断方法和治疗对策,如下:


1、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

在临床上为较为少见疾病,此病多发于膀胱三角区,多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局部上皮异常增生所致,治疗方式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钬激光剜除术,只有在肿瘤较大时采取开放性手术,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疾病,无需膀胱灌注治疗,但是由于其存在恶性变的可能,因此需要定期随访。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率为1%~7%,且多以尿路上皮癌的形式复发。


2、膀胱平滑肌瘤

它是最常见的非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多数患者伴有子宫平滑肌瘤,发病率占膀胱肿瘤的0.04%~0.5%,中青年女性好发,分为黏膜下、膀胱壁间和膀胱浆膜下,黏膜下最多见占63%,常位于膀胱后壁。多以排尿困难首发,可伴有血尿、下腹部肿瘤、骨盆疼痛及压力性尿失禁等。治疗可行经尿道电切术、肿瘤剜除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该病预后良好,偶有恶变病例。我们认为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防止梗阻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3、膀胱血管瘤

其发病率在膀胱非上皮良性肿瘤中占第2位,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此外还有毛细血管型和动静脉型,发生部位多在膀胱前壁、三角区及膀胱顶部,临床表现多为肉眼或镜下血尿,病理活检可以明确诊断,但活检前应做好手术准备,以防肿瘤破裂大出血。治疗小肿瘤通常采用经尿道电灼、电切或 激光治疗,大肿瘤需行膀胱部分切除术,预后良好。


4、膀胱纤维瘤

膀胱纤维瘤较少见,来源于膀胱壁的纤维组织,显微镜下分为硬性和软性瘤,前者以纤维组织为主,表现为纤维组织细胞瘤,后者可呈纤维脂肪瘤、血管脂肪瘤等形式表现。临床表现及膀胱镜下检查与膀胱平滑肌瘤基本相同。治疗与膀胱平滑肌瘤相同,预后好。


5、膀胱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约占膀胱肿瘤 0.06% ~ 0.33%,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好发年龄为30~40岁,组织学上起源于膀胱壁副神经节细胞,占全身嗜铬细胞瘤发生率的1%。症状典型者出现与排尿有关的血压变化、间歇血尿及发作性高血压三联征,表现为排尿时血压升高、头痛、心悸及 大汗,甚至晕厥,数分钟后症状可缓解,约半数患者可出现间断性肉眼血尿。主要是原因为膀胱充盈过程中或手术操作时刺激瘤体,导致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多,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脉快、头痛等表现。待膀胱排空后刺激变小,症状逐渐缓解。症状出现时血、尿中儿茶酚胺、尿中香草基苦杏仁酸(VMA)显著升高。膀胱嗜铬细胞瘤大部分为良性,少数恶性,对肿瘤细胞作流式细胞仪检查及免疫组化(MIB-1)等检查对良恶性鉴别均有一定价值 , 明确诊断需组织病理学检查,但行膀胱肿瘤活检时因有致死的危险,应避免使用。 肿瘤较小且突入膀胱者可考虑行TURBt 术,其余以开放膀胱部分切除为主。术前须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做准备,要求术前应用α、β受体阻断剂,严格控制血压后,择期手术治疗。


6、膀胱肾源性腺瘤

它是来源于中肾管残留,为尿路上皮发生了类似末端肾小管组织潜在的细胞分化增值,常常伴腺性膀胱炎,多为单灶,可见于肾盂、 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移行上皮覆盖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断段,男女均可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见原因包括尿路梗阻导致的尿动力学改变,膀胱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以及经尿道腔镜、膀胱灌注化疗等医源性原因,也有认为长期服用镇痛类药物存在患肾源性腺瘤的风险。该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有排尿困难、血尿、尿频或尿痛等。由于肉眼与腺性膀胱炎、膀胱癌等无法区别,且有局部高复发率,术前确诊困难,常为术后病理所发现,常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才能确诊。治疗常采用经尿道内镜,预后一般,认为恶变倾向,因此应加强复查。


7、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子宫腔以外的病变,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生于30~40岁的妇女,但异位到膀胱者少见,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症状为尿频、尿痛、血尿,部分以排尿困难首发,症状常在月经来潮之前出现,部分患者有盆腔手术史。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方案,其中膀胱部分切除术为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如不能将异位黏膜完全切除,则复发率高。


总之,膀胱良性肿瘤临床少见,但是由于其本身存在造成尿路梗阻、血尿等临床症状,有些疾病存在恶变危险,术前确诊率低,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超声、CT及膀胱镜检+活检综合考虑,膀胱镜下深部穿刺活检可提高诊断率。但也有被误诊为腹腔或盆腔肿瘤,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可与相关学科(普通外科、妇科等)联系,共同研究讨论以减少误诊发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