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逝去的母校——我的浙江医科大学
2018年06月08日 【健康号】 刘燕荣     阅读 8846

今天是高考的日子,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母校——浙江医科大学

2007年1月6日,随着一声巨响,设计寿命100年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在使用13年后倒下了,湖滨校区成为历史。这块土地上有着曾经的辉煌和骄傲,一批批医学人才被塑造,一幕幕的历史瞬间串起浙江医学教育的前世今生…


应浙江大学江苏校友会王会长之邀,代表浙江医科大学江苏校友,写一篇回忆延安路医大生活的文章,要求配上二张大学时的照片。

大学同学中我属于是折腾型的,特不安分的那种,毕业后就漂泊在外,大学时代的照片都作为珍藏版存放在老家,一时间也拿不到,所以在大学微信群里问各位同学要照片,结果大家一起开始回忆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满满的幸福……


我是1993年考入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1998年毕业,那年正好是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做了3年的临床医生后,2001年我考入浙江大学医学院攻读心内科硕士,正式成为浙大的一员。

而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当年我在浙江医科大学读本科的生活。


一听我是学医的,大家肯定对人体解剖课最感兴趣。是啊,那怎是“酸爽”两个字能形容的啊!我们大一的下半学期就开始学习人体解剖,随着天气逐渐变暖,那福尔马林的味道越发显得刺鼻,那一堂堂的解剖课,我一去食堂看到红烧肉就作呕,足足吃了一学期的蔬菜。但我那些口味比较重的同学,居然还能把肉包子带到解剖教室去吃,我现在还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记得学校的六号楼是解剖楼,那里有一个唯一的通宵教室,正好在解剖教室的对面,中途要上厕所,要经过长长的教室走廊,教室里存放有人体标本,而且厕所和走廊总是没有灯……老师一定是在锻炼我们的胆量,所以啊,学医的女生个个都是女汉子。


学医是件苦差事,医大的同学学习是最认真的,我们能苦中作乐。当年的教授们能把这一门门枯糙乏味的解剖课、病理生理课、诊断课上的津津有味,让我们受益终身!

陈明策教授的病理解剖学,讲解透彻,而且要求我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医学英文名称,这对以后我们学习诊断疾病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诊断学的副主编王友赤教授虽然是个血液病的专家,但是他讲授心脏听诊时传授的那些心脏杂音和额外音时惟妙惟肖,身临其境,终生难忘。作为一个心脏科的医生,“海鸥鸣”、“奔马律”等等,我后来在临床工作中一遇到马上就能鉴别出来,绝不会错过!


当年的郑树校长非常有远见的把标准化病人(Simulate Patient,SP)引入临床教学,标准化病人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与其他完整的测验方法不同,SP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考试方法,它通常是许多临床能力评估方法中的一部分。浙江医科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标准化病人教学的三所学校之一(浙江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和九江医学院), 我们是第二届的学生。严格的标准化病人的训练为我们以后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良好的医患沟通、学会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抓住细节,层层剖析,最后一个个疑难危重病例明确诊断,抢救成功,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年的浙江医科大学坐落在西子湖畔,西湖就是我们的后花园。当其他学校的同学还在被窝里与周公约会时,我们医大的同学早就起来去跑西湖了。郑树校长规定医大的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去晨跑,跑到西湖边盖个章才能回来。当时觉得这是件苦差事,其实校长用心良苦,做医生者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现在想想每天都能见到那么美丽的西湖,也是件很幸运的事啊!


年轻就是有资本体验不同的生活,犯不同的错误。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各种糗事:

第一次班级秋游到西湖划船,不小心掉到水里;

和寝室同学坐绿皮火车去衢州,一路唱啊跳啊,把座位给坐塌了;

去四季青采购方便面在学校卖,结果没卖掉几包,一个寝室吃了半个学期的方便面……

虽然是糗事,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幸福感啊!


一位同学说:“原来年轻时任何难以启齿的经历都是有用的!”我们为年轻时选择了学医、选择了浙江医科大学作为我们的母校,作为我们医学生涯的起点而感到欣慰,我们会继续努力,“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遵循母校的教诲,继承“求是”精神,在医学岗位上兢兢业业。

声明:本文为@刘燕荣医生 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欢迎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致考生:选择医学,就是选择一辈子都是高三的生活

接受“良医联盟”记者采访,谈谈我医生职业生涯的一点点感悟。

病人的信任——医生尽洪荒之力的理由

传统的师徒制与现代医学的传承

晓舍,你在丽江的家

丽江游记 白沙古镇有多美?我来告诉你!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