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及胆道镜取石术(LCBDE)+顺行支架置入(AS)+胆管一期缝合(PDC)
胆道镜下顺行支架置入是降低单纯PDC术后胆漏风险的手段之一,近年来也逐渐得以应用。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胆道支架的类型五花八门,常见的有泌尿外科单双J管、双侧倒刺导管、“眼镜蛇”形聚氨酯导管及单侧倒刺-单猪尾管等等。其中,直径较细的8mm*7Fr单猪尾胆道导管,可经由胆道镜操作孔目视置入,其位置和引流效果得以保证。近期数个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胆道支架置入+PDC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应激情况、肛门排气时间、肝功能恢复速度、胆管炎症消退速度、住院时间及费用等多个维度优于T管引流。与单纯PDC相比,胆道支架置入+PDC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短,胆漏发生率更低。其原因可能在于胆道支架实现了术后早期胆管的全时段内引流,显著降低了胆道压力,使得淤积胆汁排出,有助于肝功能恢复。胆汁内引流与鼻胆管引流相比,能使肠道更早恢复生理微环境,使消化功能恢复速度加快。此外,“眼镜蛇”形聚氨酯导管及单侧倒刺-单猪尾管等类型的胆管支架还报道了相对稳定的自脱落性能。
多个研究观察到的排出日期为术后的7到10日,术后二周支架残留需行内镜取出的比例不到3%。本术式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需带管,尤其适合老年及合并基础疾病的部分患者。针对老年人群,报道了在35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该术式,平均手术时间94.57±27.92分钟,术后住院时间6天,无术后胆瘘发生,远期并发症与LC+ERCP+EST取石相当。胆道支架置入+PDC的适应症必须严格满足以下几点:1.胆管直径≥8mm;2.一期探查能保证取净结石;3.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及功能良好,胆总管下段无狭窄及畸形。在患者情况充分满足上述几点条件时,可选用本术式。
5、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
ERCP+EST通过内镜下对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切开,提高了插管及内镜下取石的成功率,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取石嵌顿及反复插管引发ERCP后胰腺炎(PEP)的风险。但EST不仅使Oddi’s括约肌失去了基于其连续的解剖结构所具备的节律性,也使得其抗反流的神经通路永久性丧失,进而会引起多种远期并发症,包括:继发性乳头狭窄、胆道逆行感染、顽固性复发型胆管结石等。研究显示,即便术后时间维度拉长到15年,行EST患者的胆-肠压力差及Oddi’s括约肌基础张力依旧未能恢复正常值。多个研究表明,内镜取
石后因Oddi’s括约肌功能不良导致的肠腔-胆道反流成为了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术后三年内结石复发率可达11.1%~17%。值得注意的是,这几项研究间隔时间长达
10年,但报道的结石复发率却未随发表年而逐年降低,因此EST取石后顽固性复发性结石至今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EST取石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并发症是PEP,通常情况下,其总体发生率在8%左右,然而在高危人群中可达到15%。PEP常见原因为胰管或乳头的机械损伤、热电损伤及化学损伤,进一步导致胰腺组织水肿及胰管压迫,进而引发内源性
胰酶的激活和腺体受损。并且胆总管结石所引发的胆管梗阻和胆汁淤积同样也影响了肝脏功能。在这种情况往往更容易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比如前列腺素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的级联反应。同时,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发的器官内局部组织灌注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损伤
,导致全身系统性炎症风暴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PEP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中之重。
本文选自:李劲,单猪尾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中的应用研究
原文链接地址:单猪尾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及胆管一期缝合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知网(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