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植入后眼前为何出现暗点
2018年12月19日 【健康号】 李建波     阅读 10816

任何晶状体的变化,包括光学设计,偏心和/或倾斜都会对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和位置产生影响。置换人工晶体后,可能导致物象放大率和生理盲点的位置和大小的轻微改变,如果生理盲点存在记忆效应,则可能在术后出现与生理盲点接近的弓形或弧形暗点。


通常情况下,白内障患者在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会逐渐适应,并不产生明显的不适。但是0.2%~20%患者术后颞侧视野中会出现弧形或弓形黑影,多数黑影会在数周或数月内逐渐消失。有研究认为,暗点位于视野颞上方距黄斑中心约20°的位置,另有一些研究认为暗点主要位于距离黄斑50°~100°的位置。暗点出现的位置有无规律?出现暗点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德国的Martin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

研究选择2014年至2015年进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800名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植入折叠式丙烯酸单片单焦点的疏水性人工晶状体(AcrysofSA60AT或SN60WF,光学直径6mm),撕囊直径5.5-6mm,残余前囊和人工晶状体表面的距离均小于0.5mm。所有手术顺利,人工晶状体位于囊袋正中间。术后8名(1%)患者眼前出现暗点,但并未发现眼部与暗点相关的病理改变。8名患者均描述暗点位于周边视野约30°~100°范围内。

研究应用打印出的Goldmann视野表对患者进行检查,由于存在检查的距离和放大率,视野表60°处为视野的15°(见图1)。在水平线和60°子午线的交界即约为生理盲点的位置,画一红点。嘱患者以阅读的姿势坐在桌子前,将视野表平放于桌子上,红点位于手术眼的颞侧。遮住患者的非手术眼,嘱患者用手术眼注视检查表中心,然后移动头部,使红点在视野中消失,此时测量检查距离为25cm。随后,嘱患者保持检查姿势和距离,保持看不见红点的状态,并在视野表上画出暗点的位置。研究发现,8名患者画出的阴影的位置均在生理盲点附近,并都位于距中心20°内。由于用于定位盲点的红点仅为1°,而正常情况下,生理盲点约为5°,所以这一检查方法结果的差异约为5°,这也解释了#6患者暗点位置位于距中心20°,却仍可能与生理盲点相关。

任何晶状体的变化,包括光学设计,偏心和/或倾斜都会对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和位置产生影响。置换人工晶体后,可能导致物象放大率和生理盲点的位置和大小的轻微改变,如果生理盲点存在记忆效应,则可能在术后出现与生理盲点接近的弓形或弧形暗点。每个人对这一变化的反应不同,一些患者这种现象消失很快,而另外一些患者会持续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接受这个解释,并不再坚持进一步的手术干预。

作者认为临床医生应该了解,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眩光、暗点等现象的原因除了人工晶体的边缘设计、反射率及周边光线不经过折射直接进入眼等因素外,还有可能与生理盲点位置改变有关,这种原因引起的暗点,通常接近生理盲点,位于视野的近中心处。但这一结论仍需进一步研究及长期随访来证实。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