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和儿童复杂腹内感染诊断治疗指南》更新
2018年07月25日 【健康号】 刘全达     阅读 7071

 

近日,美国外科感染学会与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委员会对2002年和2003年发布的腹内感染患者循证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的指南包含了复杂和非复杂腹内感染成人和儿童患者的最初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循证建议,较以往增加了儿童腹内感染治疗及其与成人的差异、阑尾炎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建议。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刘全达

在该指南中,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依据包括患者年龄、生理失调和基础内科疾病的综合指标来确定,以严重程度评分系统来表示。高危用于描述除了有较高严重程度的感染外还有一系列导致治疗失败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有解剖学不利感染或健康护理相关感染的患者(表1)。指南概要如下:

近日,美国外科感染学会与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的专家委员会对2002年和2003年发布的腹内感染患者循证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更新的指南包含了复杂和非复杂腹内感染成人和儿童患者的最初诊断和后续治疗的循证建议,较以往增加了儿童腹内感染治疗及其与成人的差异、阑尾炎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相关建议。

在该指南中,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依据包括患者年龄、生理失调和基础内科疾病的综合指标来确定,以严重程度评分系统来表示。高危用于描述除了有较高严重程度的感染外还有一系列导致治疗失败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有解剖学不利感染或健康护理相关感染的患者(表1)。指南概要如下:

初始诊断评估

1.常规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将确定大多数可疑腹内感染患者,这些患者还应进一步评估和治疗(A-Ⅱ)。

2.对于体检结果不可靠的部分患者,如神志状态迟钝或脊髓损伤者或免疫功能因疾病或治疗而受抑制的患者,如有不明来源感染的证据,则应考虑腹内感染(B-Ⅲ)。

3.有明显弥漫性腹膜炎表现的患者不必进一步行诊断性成像检查,应立即进行手术介入治疗(B-III)。

4.在未接受立即开腹手术的成年患者中,计算机体层摄影扫描(CT)是确定是否存在腹内感染及其感染来源的首选影像学检查(A-Ⅱ)。

液体复苏

5.应迅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采取促进生理稳定所需的其他措施(A-Ⅱ)。

6.脓毒性休克患者一旦确定低血压就应立即开始液体复苏(A-Ⅱ)。

7.没有容量减少证据者,在最初诊断疑及腹内感染时就应开始静脉补液治疗(B-Ⅲ)。

初始抗微生物治疗时间

8.一旦患者被诊断为腹内感染或认为有可能感染,就应开始抗微生物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应尽快使用抗生素(A-Ⅲ)。

9.没有脓毒性休克的患者应在急诊室开始抗微生物治疗(B-Ⅲ)。

10.在采取介入措施控制感染源期间,应维持满意的抗微生物药物水平,可能需要在手术前加用抗微生物药物(A-Ⅰ)。

介入治疗适用因素

11.几乎所有腹内感染患者都建议实施合适的感染源控制手术以引流感染灶,通过分流或切除以控制持续腹腔污染,并将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恢复到可行程度(B-Ⅱ)。

12.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应尽可能早地接受急诊外科手术,虽然手术期间仍需继续使用正在进行的恢复生理稳定的措施(B-Ⅱ)。

13.在可行的部位,经皮引流脓肿和其他定位明确积液优于手术引流(B-Ⅱ)。

14.没有急性器官衰竭证据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应采用紧急方法。如果给予合适抗微生物治疗并提供严密的临床监测,则手术介入治疗可推迟长达24小时(B-Ⅱ)。

15.对于严重腹膜炎患者,在没有肠道间断、腹筋膜损失而妨碍腹壁闭合或腹内高压的情况下,不建议强行或计划再次行剖腹术(A-Ⅱ)。

16.生理失衡轻微并且感染灶边界清晰如阑尾周围或结肠周围积脓的严格选择患者,如果可以行极严密临床随访,则可采用无感染源控制手术的单纯抗微生物疗法治疗(B-Ⅱ)。

微生物学评估

17.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患者进行血培养并不能提供有临床意义的信息,因此不常规建议进行微生物学评估(B-Ⅲ)。

18.如果患者有临床中毒或免疫功能受损表现,则对菌血症的了解可能有助于确定抗微生物治疗的疗程(B-Ⅲ)。

19.对于社区获得性感染,获得感染材料的常规革兰染色无任何证实价值(C-Ⅲ)。

20.对于健康护理相关感染,革兰染色可能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霉菌(C-Ⅲ)。

21.较低危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进行常规需氧和厌氧培养被认为是个别患者的选择,但可能对检出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相关病原体耐药模式的流行病学改变以及对指导随后口服治疗有价值(B-Ⅱ)。

22.如果一种常见社区分离株(例如大肠埃希杆菌)对当地广泛使用的抗微生物方案有明显耐药性(即10%~20%的分离株耐药),则应进行穿孔性阑尾炎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的常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查(B-Ⅲ)。

23.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患者,如果给予对常见厌氧菌有效的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则并不一定需要厌氧培养(B-Ⅲ)。

24.较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感染部位的细菌培养,尤其是对有既往抗生素暴露者,这些患者比其他患者更可能定殖耐药病原体(A-Ⅱ)。

25.从腹内感染灶收集的标本应代表与临床感染相关的材料(B-Ⅲ)。

26.如果标本容量充分(至少1ml液体或组织,更多更好)并用合适转运系统转运到实验室,则细菌培养应基于1份标本。为了理想回收需氧菌,应将1~10ml液体直接接种到需氧血培养瓶中。另外,应将0.5ml液体送到实验室进行革兰染色,并且如果有指征的话,应进行真菌培养。如果需要厌氧菌培养,则应使用一个厌氧转运试管转运至少0.5ml液体或0.5g组织。另外,为了回收厌氧菌,可以将1~10ml液体直接接种到厌氧血培养瓶中(A-Ⅰ)。

27.应进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优势肠杆菌科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因为这些菌属比其他菌属更可能产生耐药致病菌(A-Ⅲ)。

抗微生物治疗方案建议

表2~4中的抗微生物药物和抗微生物药物组合,对于社区获得性和健康护理相关性腹内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已足够。

成人轻中度社区获得性感染

28.用于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经验性治疗的抗生素应对肠道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兼性杆菌以及肠道革兰阳性链球菌有效(A-Ⅰ)。

29.对于源自远端小肠、阑尾和结肠的感染以及存在梗阻或麻痹性肠梗阻情况下的较近端胃肠道穿孔,应提供对专性厌氧杆菌的覆盖(A-Ⅰ)。

30.对于轻中度社区获得性感染成年患者,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厄他培南、莫西沙星或替加环素作为单一药物治疗或使用甲硝唑联合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优于有显著抗假单胞菌活性的方案(表2)(A-Ⅰ)。

表2可用于胆管外复杂腹内感染的初始经验性治疗的药物及方案

a:由于大肠埃希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不断增加,应系统评价当地菌群的药敏谱以及分离株(如果有)的药敏情况。

31.不建议使用氨苄西林/舒巴坦,因为社区获得性大肠埃希杆菌对其耐药率高(B-Ⅱ)。

32.不建议使用头孢替坦和克林霉素,因为脆弱类杆菌群对它们的耐药检出率正不断升高(B-Ⅱ)。

33.由于可以获得显示疗效至少相等的毒性较小药物,因而不建议将氨基糖苷类药物常规用于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成人(B-Ⅱ)。

34.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患者并不一定需要经验性覆盖肠球菌(A-Ⅰ)。

35.对于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的成年和儿童患者,不建议针对念珠菌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B-Ⅱ)。

36.对于轻中度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不建议使用列出的适合较高严重程度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和健康护理相关感染药物,这些治疗方案可能具有较高的毒性反应危险,并促进获得耐药性更大的致病菌(B-Ⅱ)。

37.对于不接受感染源控制手术的轻中度腹内感染患者,包括急性憩室炎和各种类型的阑尾炎,建议采用列出的治疗轻中度感染的方案,并且在可能情况下采用早期口服治疗(B-Ⅲ)。

成人高危社区获得性感染

38.对于严重程度高的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患者(根据APACHEⅡ评分>15或表1中其他变量进行定义),建议经验性使用对革兰阴性病原体有广谱活性的抗微生物治疗方案,包括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多尼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或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联合甲硝唑(表2)(A-Ⅰ)。

39.在一些社区中,耐喹诺酮类大肠埃希杆菌已经越来越常见,因此不应使用喹诺酮类,除非医院调查表明大肠埃希杆菌对喹诺酮类的药物敏感性>90%(A-Ⅱ)。

40.氨曲南加甲硝唑是另一种可选择方法,但建议增加一种对革兰阳性球菌有效的药物(B-Ⅲ)。

41.如果缺乏成人患者可能存在耐药病原体而需要治疗的证据,并不建议常规使用一种氨基糖苷类或第2种对革兰阴性兼性杆菌和需氧杆菌有效的药物(A-Ⅰ)。

42.建议经验性使用对肠球菌有效的药物(B-Ⅱ)。

43.缺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霉菌所致感染证据时,不建议使用对这种病原体有效的药物(B-Ⅲ)。

44.在高危患者中,抗微生物治疗方案应按照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报告进行调整,以确保对培养分离的优势病原体有抗菌活性(A-Ⅲ)。

成人健康护理相关感染

45.健康护理相关腹内感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应由当地微生物学结果驱动(A-Ⅱ)。

46.为了达到经验性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可能需要含有对革兰阴性需氧菌和兼性菌有广谱活性药物的多药方案,包括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多尼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或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联合甲硝唑。可能需要氨基糖苷类或粘菌素(表3)(B-Ⅲ)。

表3健康护理相关复杂腹内感染的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建议

注ESBL:广谱β内酰胺酶;GNB:革兰阴性杆菌;MDR:多重耐药;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本建议指在其他健康护理相关感染中分离出这些菌株的医院,建议使用所列药物或药类作为获得培养和药敏试验数据之前的经验性用药。这些菌株可能为科室特有或医院特有。a: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或多尼培南。

 

47.当得到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报告时,应调整细化广谱抗微生物治疗,以减少使用药物数量和缩小抗菌谱范围(B-Ⅲ)。

抗真菌治疗

48.对于严重社区获得性或健康护理相关感染患者,如果腹内培养有念珠菌生长,则建议进行抗真菌治疗(B-Ⅱ)。

49.如果分离出白色念珠菌,则氟康唑是一种合适的治疗选择(B-Ⅱ)。

50.对于耐氟康唑念珠菌属,采用棘白菌素(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或阿尼芬净)治疗是合适的(B-Ⅲ)。

51.对于危重患者,建议采用棘白菌素代替三唑类进行初步治疗(B-Ⅲ)。

52.由于毒性反应,不建议使用两性霉素B作为最初治疗(B-Ⅱ)。

53.新生儿如果疑及念珠菌,则应开始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如果分离出白色念珠菌,则氟康唑是一种合适的选择(B-Ⅱ)。

抗肠球菌治疗

54.当从健康护理相关感染患者中回收到肠球菌时,应给予肠球菌的抗微生物治疗(B-Ⅲ)。

55.对于健康护理相关腹内感染的患者,尤其是术后感染的患者、以前接受过头孢菌素或其他选择性作用于肠球菌属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的患者、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以及有血管性心脏病或有血管内人工假体材料的患者,建议采用经验性抗肠球菌治疗(B-Ⅱ)。

56.最初的经验性抗肠球菌治疗应针对粪肠球菌。有可能被用来对抗这种病原体的抗生素,根据单个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包括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万古霉素(B-Ⅲ)。

57.不建议采用针对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的经验性治疗,除非患者有这种致病菌所致感染的极高危险,诸如有肝胆树源性腹内感染的肝移植受者或已知存在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的患者(B-Ⅲ)。

抗MRSA治疗

58.对已知定殖了MRSA或由于既往治疗失败和明显抗生素暴露而有这种致病菌所致感染危险的健康护理相关腹内感染患者,应提供针对MRSA的经验性抗微生物药物覆盖(B-Ⅱ)。

59.对于疑及或确诊的MRSA所致腹内感染,建议采用万古霉素治疗(A-Ⅲ)。

成人胆囊炎和胆管炎

60.超声检查是可疑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首选使用的影像学检查(A-Ⅰ)。

61.有可疑感染以及急性胆囊炎或胆管炎患者应接受抗微生物治疗,虽然并无抗厌氧菌治疗指征,除非存在胆肠吻合,则建议如表4(B-Ⅱ)。

a:由于大肠埃希杆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不断升高,应系统评价当地菌群的药敏谱以及分离株(如果有)的药敏情况。

62.因急性胆囊炎而接受胆囊切除的患者应在24小时内停止抗微生物治疗,除非有胆囊壁外感染的证据(B-Ⅱ)。

63.对于社区获得性胆道感染,并不需要对肠球菌的抗微生物活性,因为肠球菌的致病性并未得到证实。对于部分免疫功能抑制患者,特别是肝移植患者,肠球菌感染可能很显著并需要治疗(B-Ⅲ)。

儿童感染

64.对于低度怀疑复杂阑尾炎或其他急性腹内感染的儿童,并非所有发热和腹痛者都有常规使用广谱药物的指征。

65.对于复杂腹内感染儿童患者,特殊抗微生物治疗的选择应基于对感染源(社区或健康护理)、疾病严重程度和特殊儿童年龄组中抗微生物药物安全性的考虑(A-Ⅱ)。

66.对于复杂腹内感染儿童患者,可接受的广谱抗微生物治疗方案包括基于氨基糖苷类的方案、一种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或厄他培南)、一种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或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或一种高级别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加甲硝唑(表2和5)(B-Ⅱ)。

a:剂量基于正常的肾功能和肝功能,以mg/kg为单位的剂量应基于全身体重;b:应监测抗生素血清浓度和肾功能;c:如果可能存在未引流的腹内脓肿,则应使用最大剂量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67.对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严重反应的儿童,建议采用一种环丙沙星加甲硝唑或一种基于氨基糖苷类的方案(B-Ⅲ)。

68.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采用液体复苏、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可能包括抗真菌药物)和肠道减压治疗。当有肠道穿孔证据时,应进行由剖腹术或经皮引流组成的紧急或急诊手术介入治疗。应获得术中革兰染色和培养(B-Ⅲ)。

69.在这种疾病的新生儿中可能有用的广谱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甲硝唑,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甲硝唑,或美罗培南。对于可疑MRSA或耐氨苄西林肠球菌感染,可以使用万古霉素代替氨苄西林。如果手术时获得标本的革兰染色和培养符合真菌感染,则应使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B-Ⅱ)。

药动学考虑

70.复杂腹内感染患者的经验性治疗需要使用最佳剂量的抗生素,以确保最大疗效和最小毒性并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表5和6)(B-Ⅱ)。

71.对于接受药物治疗腹内感染的患者,首选根据瘦体块和细胞外液容积估计值进行氨基糖苷类的每天个体化用药(B-Ⅲ)。

使用微生物学结果指导抗微生物治疗

72.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的较低危患者,如果对感染源控制和最初治疗发生了满意的临床反应,即使后来报告了未被怀疑和未被治疗的致病菌,都不需要改变治疗(B-Ⅲ)。

73.对于疾病严重程度较轻的患者,如果在最初介入时检出了耐药细菌并有持续感染表现,则建议采用以致病菌为导向的治疗(B-Ⅲ)。

74.在严重程度高的社区获得性或健康护理相关感染中,使用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检查结果确定抗微生物治疗应基于检出病原体的致病可能性和密度(B-Ⅲ)。

75.血培养回收的微生物,如果有确切的致病可能性,或存在于≥2次血培养中(A-I),或如果以中等或大量的生长浓度回收自引流物标本(B-Ⅱ),则应被认为有显著性。

成人复杂腹内感染疗程

76.确切感染的抗微生物治疗应限于4~7天,除非难以达到充分的感染源控制。较长的疗程并不与转归改善相关(B-Ⅲ)。

77.对于急性胃穿孔和近端空肠穿孔,在缺乏减酸治疗或恶性肿瘤的情况下以及在24小时内控制感染源时,则针对需氧革兰阳性球菌的预防性抗感染治疗24小时就已足够(B-Ⅱ)。

78.有急性胃穿孔和近端空肠穿孔手术延误、存在胃恶性肿瘤或存在减少胃酸治疗时,应提供覆盖混合菌群(例如,正如复杂结肠感染中所见)的抗微生物治疗(B-Ⅲ)。

79.由12小时内修复的穿孔、钝击或医源性创伤引起的肠道损伤和任何其他手术野被肠内容物的术中污染都应接受抗生素治疗24小时(A-Ⅰ)。

80.没有穿孔、脓肿或局部腹膜炎证据的急性阑尾炎仅需要预防性使用对需氧菌和兼性菌和专性厌氧菌有效的窄谱治疗方案,治疗应在24小时内停止(A-Ⅰ)。

81.在诊断感染之前有严重坏死性胰腺炎的患者不建议使用预防性抗生素(A-Ⅰ)。

口服或门诊静脉滴注抗微生物治疗

82.对于感染症状和体征消失的儿童和成人,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抗生素治疗(B-Ⅲ)。

83.对于正在康复的腹内感染成人患者,抗微生物疗程可使用口服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加甲硝唑、一种口服头孢菌素加甲硝唑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B-Ⅱ),对于能够耐受经口进食的患者和在药物敏感性试验未显示耐药的患者是可接受的治疗(B-Ⅱ)。

84.如果菌群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检出的微生物仅对静脉滴注敏感,则上述治疗可在院外进行(B-Ⅲ)。

85.儿童在发热不断减轻、疼痛控制、能耐受口服液体和能够步行时,如果不需要后续引流手术,但正发生持续存在的腹内炎症症状时,可考虑门诊肠外抗生素治疗(B-Ⅱ)。

86.对于儿童中口服降阶梯治疗,建议在引流手术时进行腹内细菌培养,以使用抗菌谱最窄、耐受性最好和安全性最高的口服治疗。如果分离出的致病菌对这些药物敏感,则第2代或第3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可能是治疗选择。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可被用来治疗敏感假单胞菌、肠杆菌、沙雷氏菌和枸橼酸杆菌属(B-Ⅲ)。如果使用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则应增加甲硝唑。

87.如果有分离出的革兰阴性需氧和兼性病原体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应被用作儿童和成人药物选择的指导(B-Ⅲ)。

88.由于许多未进行直接感染源控制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在门诊环境下接受治疗,则建议的口服方案还可被用作直接治疗或初始静脉滴注抗微生物治疗后的降阶梯治疗(B-Ⅲ)。

怀疑治疗失败

89.在治疗4~7天后有持续性或复发性腹内感染临床证据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诊断性调查,包括CT或超声检查。对最初确定的病原体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应继续进行(A-Ⅲ)。

90.如果患者对微生物学上充分的初始经验性抗微生物方案没有出现满意的临床反应,则还应调查腹外感染源和非感染性炎性疾病(A-Ⅱ)。

91.对于最初没有疗效反应者,及仍然有感染灶者,只要该标本有足够容量(至少1.0ml液体或组织)并且采用厌氧转运系统转运到实验室的话,应同时使用一份标本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C-Ⅲ)。将1~10ml液体直接接种到厌氧血培养肉汤瓶中可以提高阳性率。

可疑急性阑尾炎者的诊断和治疗途径

92.当地医院应建立临床途径来标准化诊断、住院治疗、出院和门诊治疗(B-Ⅱ)。

93.由参与治疗的合作临床医师设计临床途径,包括但不只限于外科医师、感染病专科医师、初级保健人员、急诊内科医师、放射科医师、护理人员和药剂师,并应反映当地的资源以及当地的治疗标准(B-Ⅱ)。

94.虽然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可以明确阑尾炎患者,但一组表现包括特征性腹痛、局部腹部压痛和急性炎症的实验室证据,通常能确定大多数可疑阑尾炎患者(A-Ⅱ)。

95.对于可疑阑尾炎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而非口服或直肠造影剂的腹部和盆腔螺旋CT是建议的成像检查程序(B-Ⅱ)。

96.所有女性患者都应接受诊断性影像学检查。有妊娠可能的妇女应在影像学检查前接受妊娠检查,如果是在妊娠前期,则应接受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而不是离子辐射成像检查(B-Ⅱ)。如果上述检查不能确定存在病变,则可考虑腹腔镜检查或有限的CT扫描(B-Ⅲ)。

97.所有儿童,当不能确定阑尾炎诊断时,都应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龄<3岁者。CT为首选,尽管儿童要避免使用离子辐射影像学检查,超声是另一个合理的选择(B-Ⅲ)。

98.对于可疑阑尾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者,建议在24小时进行随访以确保症状和体征的消失,因为假阴性结果的危险低但可以测量(B-Ⅲ)。

99.对于通过诊断性影像学检查既不能证实也不能排除的可疑阑尾炎患者,建议进行认真随访(A-Ⅲ)。

100.如果怀疑指数高,则患者可以住院(A-Ⅲ)。

101.所有被诊断为阑尾炎的患者都应进行抗微生物治疗(A-Ⅱ)。

102.对于社区获得性腹内感染患者的治疗,恰当的抗微生物治疗包括对兼性和需氧革兰阴性致病菌和厌氧菌有效的药物(表2)(A-Ⅰ)。

103.对于诊断性影像学检查结果不明确的可疑阑尾炎患者,除了合适的止痛药物和退热药(有指征时)外,还应开始抗微生物治疗。对成人应提供最少3天的抗微生物治疗,直到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做出了明确诊断(B-Ⅲ)。

104.对于急性、非穿孔阑尾炎患者,如果可行,应尽快进行手术介入治疗。手术可以按照各个医院的条件而适当地被短时间推迟(B-Ⅱ)。

105.无论是腹腔镜下还是开腹的阑尾切除术都是可接受的手术,两种方法无论哪种都应按照进行该特定手术的外科医师经验而定(A-Ⅰ)。

106.部分急性非穿孔阑尾炎患者,如果患者的病情在手术之前有显著改善,则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B-Ⅱ)。

107.非手术治疗还可以被考虑作为男性患者特殊治疗的一部分,如果患者住院达48小时并且显示在接受抗微生物治疗时24小时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持续改善(A-Ⅱ)。

108.穿孔阑尾炎患者应接受紧急介入手术治疗,以充分控制感染源(B-Ⅲ)。

109.边界清晰的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可采用经皮引流或需要时手术引流进行治疗。这种患者通常推迟阑尾切除(A-Ⅱ)。

110.发生炎性病变后多天就诊,并且阑尾周围积脓或小脓肿不适合经皮引流的部分患者,可推迟或避免感染源控制手术,以防止比单纯阑尾切除术可能有更多并发症的手术。患者采用类似于急性憩室炎患者方式的抗微生物治疗和认真住院随访(B-Ⅱ)。

111.有关穿孔阑尾炎经皮引流或非手术治疗后延期阑尾切除术的使用尚存争议,并可能并无必要(A-Ⅱ)。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刘全达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肝胆外科
肝胆胰良恶性肿瘤微创外科;癌性腹水及胸水的热灌注化疗;脾亢和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胆管囊肿等...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