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婴幼儿睡眠
2018年05月24日 【健康号】 祝丹     阅读 11003

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1、背景

婴幼儿睡眠是早期发育中脑的基本活动,是重要的生理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重要标志。婴幼儿时期,睡眠是主要的生理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生命时间。新生儿每天需1620小时的睡眠时间;从出生到2岁的小儿睡眠时间约为9500小时(约13个月),而清醒的时间仅8000小时。因此,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婴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同时对于婴幼儿睡眠的管理也是婴幼儿卫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1.1 睡眠对婴幼儿的影响

健康的睡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保障。健康的睡眠有利于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和总体功能形成,同时也影响着体格、认知、神经运动和气质发育的形成,这种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促进婴幼儿对抽象语言的学习并推动记忆巩固的进程,连续睡眠时间越长,婴幼儿智力发育越好,情绪更易控制。反之,睡眠问题的发生可损伤婴幼儿学习、记忆等认知能力发育,其儿童期发生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增加。其原因可能包括:①夜醒频繁造成睡眠片段化,使连续睡眠时间缩短。② 入睡困难及长时间持续夜醒造成夜间总睡眠时间减少。③频繁夜醒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使婴幼儿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造成海马反应性降低,损伤学习、记忆等认知能力发育。因此,对婴幼儿睡眠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利于挖掘和促进其发展潜能。

 

1.2 中国婴幼儿睡眠状况

婴幼儿的睡眠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20042005年国家妇幼中心针对0-23月龄婴儿睡眠状况的流调显示睡眠问题发生率为21.94%,其主要的表现为入睡困难( 7.48% ) 、夜醒( 4.9% )。安徽[10]和深圳[11]两市针对婴儿期睡眠问题的流调则显示睡眠问题发生率分别达到37.9% 43%而一项关于0-3岁婴幼儿的大规模网络问卷研究表明,亚太地区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显著低于欧美国家的同龄儿童,中国大陆婴幼儿的睡眠时间约为12.49小时/天,与睡眠时间最长的新西兰儿童相比,每天少睡约50分钟。不仅如此,家长报告的睡眠问题发生率也存在类似的区别,高达 76% 的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宝宝存在睡眠问题。近期,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睡眠研究科研团队为国内婴幼儿睡眠问题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为期3年的《婴儿睡眠发展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的队列研究》项目中发现:我国婴幼儿睡眠时间与其他国家/地区同龄婴幼儿相比更短。在6个月的婴儿中,仅10.2%的婴儿可以一觉睡到天亮,9个月时为11%,即使到满一周岁,也仅有12.9%的婴儿可以夜间连续睡眠。与大规模网络问卷相同的是家长报告的睡眠问题发生率也为76%。可见中国婴幼儿的睡眠问题较为突显,其发生率较国外有明显增高。中国婴幼儿睡眠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应认真对待、关注并研究。

 

1.3婴幼儿睡眠问题的分类

婴幼儿睡眠问题可以认为是婴幼儿睡眠障碍,但婴幼儿异常睡眠症状的构成与大龄儿童及成人有较大区别,且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多数情况下睡眠问题是暂时的、容易修复的,因此使用婴幼儿睡眠障碍一词并不妥帖。


参考国内外同类调查研究经验,常见的睡眠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 ①睡眠不安:入睡潜伏期超过 30 min 或每夜睡眠中转醒频繁(≥2/晚); ②睡眠节律紊乱: 白天睡眠难以控制,夜间清醒; 入睡过早,甚至傍晚入睡; ③异态睡眠: 磨牙、用口呼吸、呼吸暂停、梦呓、打鼾、喉头哽噎、夜惊(梦魇)、肢体痉挛性抽动等。以上情况至少每周发生 3 次,持续时间至少 1 个月,有以上情况之一者被认为是存在睡眠问题。


1.4 婴幼儿睡眠问题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婴幼儿睡眠问题除对婴幼儿自身发育造成压力外,对母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婴幼儿睡眠问题和母亲产后抑郁之间存在相关性,是产后抑郁的预测指标之一,是母亲抑郁症状发作的危险因素。婴幼儿睡眠问题导致母亲睡眠紊乱、不足、质量较差,容易发生疲劳、情绪低落,使其对婴幼儿的照顾、喂养产生消极反应,长期消极状态的持续会带来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行为问题等一系列远期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及时对婴幼儿睡眠问题进行干预,对母亲的情绪稳定,预防产后抑郁,对母婴健康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5 婴幼儿睡眠的研究现状

虽然婴幼儿睡眠问题正逐渐被认识和重视,但纵观近年来国内外对儿童睡眠的各项研究,其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岁以上,0-3岁年龄段的研究并不多见,且集中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针对干预方法的研究甚少。虽然国外在婴幼儿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基于国内外文化的巨大差异及医疗环境不同,能有效借鉴的内容不多。目前对婴幼儿睡眠的干预以睡眠卫生教育、认知、行为指导为主要手段。


1.5.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睡眠的干预策略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睡眠的干预策略主要参考最新《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特殊人群失眠管理章节。根据其建议,婴幼儿睡眠问题归属于儿童失眠症,因其年龄段特点主要表现为就寝问题和夜醒。其建议的干预策略为:


1)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干预效果显著,应当作为首选方案:

①标准消退法:从安置儿童上床睡觉到早上起床,除了安全和健康方面的考虑,需要忽视儿童的不当行为(如哭闹、叫喊);目标是通过撤去对不当行为的强化而使其减少或消失;


②渐进消退法:在预设的一段时间内先忽视儿童的睡前不当行为(哭闹、发脾气或反复要求),然后再简短察看儿童的状况;可使用渐变时间(如先5 min,再10 min)或固定时间(每隔5 min);与标准消退法一样,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自我安抚能力,使儿童能够不依赖外界的特定条件而学会独立入睡;


③良好睡前程序:帮助儿童建立一套固定顺序、愉快、安静的睡前程序,为睡眠做好准备;可以暂时性地推迟儿童的就寝时间,以便能在希望的时间内睡着,随后按照一定的时间表(15 min)逐渐将就寝时间提前;如果儿童不能在希望的时间内睡着,就让儿童起床,处于安静平和的环境下,待儿童想睡了再上床;


④定时提前唤醒:对儿童夜醒规律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在常规夜醒时间前1530 min,轻拍唤醒儿童,再让其重新入睡,从而使常规夜醒不再出现;这一方法尽管被证明有效,但是父母接受度较低,且不适用于低龄儿童;


⑤父母教育/预防:通过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预防睡眠问题的发生;这通常要与其他行为治疗技术结合使用;


⑥其他:如睡眠卫生习惯、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


2)药物治疗(临床建议)

行为治疗效果不显著时,可采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只用于儿童慢性失眠,并与行为治疗联合使用,用药时间也不宜过长,并须严密监测。FDA至今未批准任何一种专门治疗16岁以下儿童失眠的药物,且治疗成人失眠的多数药物不推荐用于儿童。


儿童失眠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尚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支持,更多的是基于临床经验。存在药物的适应证时,建议考虑:


①药物应当针对主要症状;

②使用催眠药物前应先治疗其他睡眠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

③选择药物需权衡利弊,与儿童的年龄和神经发育水平相适应。儿童失眠可选用的治疗药物类型包括抗组胺类、α-受体激动剂、褪黑素、铁剂、BzRAs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4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