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可能只是死要面子
2018年06月15日 【健康号】 赵扬     阅读 8665

昨晚,我陪小八聊了一整夜,听她哭诉了两个小时。

小八是我的好朋友,30岁,女性,又聪明又漂亮。

去年她和男朋友订了婚,即将结束5年恋爱长跑。

昨晚我才知道,去年底她男朋友就出轨了。

她想起曾经付出的时间、感情,就舍不得放弃,又无法接受男友的背叛,  又担心自己遇不到更合适的人,整整半年时间还在纠结、争执,很痛苦。
  
  “我们分手了狗跟谁走?
  周围亲朋好友都熟悉了,怎么跟他们交代?
  共同买的英雄皮肤,分手后到底归谁?”
  想到之前在他身上投入了这么多,现在要分手,简直头tia~”

  小八的担心,其实日常生活里,我们每天都在遇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沉没成本。



其实,你还会遇到很多类似情况。

不想浪费白等的半小时,不愿意打车,心想再坚持一下,在烈日下傻等了一小时公交车;

导游说:“来都来了,进去看看吧”,心想坐了几小时飞机加汽车,就乖乖买票进了无聊的景点。


为什么理性上明知吃了亏,还是无法忍住继续投入?

有时候,你坚持到底,就被坑到底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
“沉没成本谬误”听起来还是很抽象、很微妙,听听以下这些损失你更能体会到它的可怕。
  
骗子们也会利用“沉没成本谬误”。盘旋在我们身边的一个陷阱是:电信诈骗。人们一不小心可能就会被他们“套路”。

很多诈骗电话,都是先让被害人先交一点小钱,比如200、500元,之后他们会慢慢哄骗对方,说再交5000元可以全额返还所有的钱。为了不让之前的钱打水漂,人们往往会一再追加投入,最后赔的更多。

沉没成本像一个巨大的引力场,让身在其中的人难以全身而退。(引力场:描述物体延伸到空间中对另一物体产生吸引效应的理论模型。)

承认吧,我们就是那种吃饱了撑的,还会继续把饭吃完的人

为什么人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栽在沉没成本上面呢?在过去的25年间,各位心理学家们都尝试去研究沉没成本效应后面的驱动力。

第一种驱动力源自“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痛苦要大于得到获得的快乐,所以人们是天生对于损失这件事更加敏感,为了避免损失,反而继续追加投资。上周我们的专栏就介绍了“损失厌恶”。(点击可查看)

我们去餐馆里吃饭,点完菜发现很难吃,但是因为已经花了钱,不想浪费,不想承认这个损失,我们就会强迫自己多吃一些,其实就是花了钱又遭了罪。所以,是“沉没成本谬误”让你吃到撑也会把饭吃完。




第二种驱动力是人们自我辩解的心理动机(psychologicalmotiveofself-justification)

自我辩解属于一种防御机制,意思是,当一个人出现认知失调(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信念是不一致的)时,这个人会各种找理由去为他们的行为做辩护,或者否认任何有关这个行为的负面评价和负面结果。

心理学家Staw研究发现,面对一个长达五年的负回报投资,人们会花更大的预算为破产公司抗辩,尤其当这项投资是来自他们自己的决定。认知失调在这里发生的作用就是,自己所做的决定(行为)与他们所预期的结果(信念)并不相符,所以人们就会开始为自我辩解,在错误的决定中越陷越深,并且否认已经发生的负面结果,寄希望于未来。

一些研究机构工作人员曾这样自我辩解:“死死坚守在我们大量投入却得不到回报的事情中,是为了维持社会公信力”(Staw,1981;Staw&Fox,1977;Staw&Ross,1978)。

尤其是在机构或政府体系中,直接放弃一项投入高昂的项目很大可能会让决策者面临巨大的社会苛责和名誉损失。

20世纪60年代,英法政府联合开发第一架大型商业化的超音速客机——协和式飞机。协和式客机项目从最初就是一场豪赌,因为单项新引擎的成本就高达数亿美元,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发现成本骤升,而且风险大、前景不明,但他们如果半途停下来,将血本无归。最终飞机研发出来了,却因为不适应市场而淘汰,英法政府都蒙受巨大损失。  也是因为这个经典案例,沉没成本谬误有时也被称为“协和谬误(Concordefallacy)”或“协和效应”。

他为了不半途而废,买了3万元的吉他

“沉没成本谬误”实在太难摆脱了,但我们仍有一些应对的窍门。

首先,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要时刻保持对它的“觉知”。在做比较重要的决策之前,我们更关注这件事带来的回报,而不是关注这件事自己付出了多少。

拿最典型的投资领域为例:假如,你和朋友都买了同一支股票,现在它的价格是10元/股。你是以4元/股买进的,你朋友的买入价是9元/股。你和朋友谁更愿意把这只股票抛掉?

一般人可能会想,股价高于买入价要抛,低于买入价则留。但理性的想法是,多少钱买进这只股票与你现在是否应该抛售它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我们在特定时间考虑对股票是继续持有还是抛售,应该以该股票的走势等为依据。

想要在做日常的决策时更加理性,就应该把沉没成本抛到脑后,设想自己从零开始,从现在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其次,在欠缺理性的情况时反向利用“沉没成本谬误”。

前面举的很多例子,都是沉没成本的存在而让人们舍不得理性地放弃。但是碰到一些欠缺理性的情况时,沉没成本又可以把你往理性的方向拉一把,使自己的行为更有目的性。就像“破釜沉舟”,消化吸收它的规律,利用它的作用机制,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督促自己。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就利用“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让自己持续学习。他快大学毕业时,对弹吉他很着迷,但是之前从来没有学过。很多身边人都建议他,先买一把几百块的入门吉他,等到会弹的时候再换好吉他。

但他直接下了狠心,买了一把3万块的吉他。他说:“一看到这把特别贵的吉他放在家里,就会忍不住拿起来练习,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太浪费了。”而这一坚持,就弹了七八年。现在已经弹的非常专业了。

公司里一位实习生说,当年在学校组织班里同学聚会,人总是不齐,不是这个人有事,就是那个人有事来不了。而改善这个问题的好方法,就是提前在微信群里发起AA制收款,时间一到,不去的人数就会大大降低。

这就是懂得“沉没成本谬误”后的反向利用:大家会为了避免损失而准时到场参加。

听完很开心,觉得自己又学了一招。下次公司里团建、妈妈和广场舞小姐妹们聚会,都能用上了。



推送前,我给小八看了这篇文章,她说,看完下定了决心断干净,把男友变成永远的前任了~

你呢?有没有发生“沉没成本谬误”的经历?还是利用它规避过什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