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发现肝血管瘤怎么办?
2020年10月03日 【健康号】 刘继喜     阅读 8255

肝血管瘤;血管瘤病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肝血管瘤的检出率越来越多。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1.5%,发病年龄段为40~60岁。根据肿瘤数目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以单发病灶最常见。根据肿瘤直径,肝血管瘤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cm)、大血管瘤(直径为5~9.9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cm)。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瘤体主要由大量血管组织构成,与正常肝脏实质间仅由一层纤维鞘分隔,通常由肝动脉供血,部分病人伴有动静脉瘘。若同时并存皮肤及其他器官多发血管瘤,则称为血管瘤病。

      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生长较慢,病程较长,且病人肝功能无明显异常。 临床表现与肿瘤直径、部位相关。当肿瘤直径>5 cm,如对邻近组织和脏器产生压迫,可出现临床症状,如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偶有因左肝巨大血管瘤压迫胃肠道产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极少数因自发破裂或外伤情况下破裂而并发腹腔出血。有些患者担心肿瘤会继续增大,担心手术风险,因此出现焦虑症状。

       检查手段主要包括超声、CT和核磁共振。

       腹部超声诊断肝血管瘤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较大的血管瘤呈混合回声,内部回声仍以高回声为主,有时可出现钙化强回声及后方声影,系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机化或钙化所致。

       腹部CT平扫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的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点状、斑点状、半环状、环状强化,密度与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造影剂向中心扩展,强度逐渐降低;延迟扫描期呈等密度完全充填,与肝脏密度相同。病灶越大等密度充填的时间越长,一般超过3分钟,“快进慢出”是其特征。

       核磁检查常规采用平扫+增强扫描方式,在肝血管瘤的诊断上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典型表现为“灯泡征”;动态扫描的增强模式与CT检查相似,呈“快进慢出”。

       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一般的说,诊断明确的肿瘤直径<5cm无症状的患者不应以治疗风险小而轻易治疗,原则上建议观察。也有研究认为,无症状的肝血管瘤不应将直径作为治疗指征,更不建议实施预防性切除。

       肝血管瘤患者表现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并无特异性,因此,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持续存在,甚至治疗后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对于具有以下特征的,考虑治疗。1. 伴发临床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2. 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 如每年增速直径 >2cm;3.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4.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5. 需预防性治疗的肝血管瘤。

(主要参考文献:2019版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刘继喜
主任医师
北京和睦家医院
消化内科,消化中心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幽门螺杆菌规范治疗,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