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在眼科门诊,糖尿病患者常常怀着相似的焦虑走进诊室:“医生,我血糖高,还能做白内障手术吗?”“别人说要等白内障完全成熟才能做手术,这是真的吗?”这些广为流传的“眼科谣言”正在悄然延误许多患者的治疗时机。今天,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逐一澄清几个常见的误区,并一起听听眼科医生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风险比一般人高,还能做手术吗?
实际上,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例如超声乳化术等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安全性高的优点。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只要在术前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通常建议控制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稳定在8mmo/L以下),便可安全接受手术。如果因担忧手术风险而延误治疗,白内障可能会发展至过熟阶段,这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还容易产生并发症,延长恢复时间。同时,拖延治疗也会妨碍眼底检查,延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及时干预。
白内障一定要等到“成熟”才能做吗?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过熟的白内障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例如晶体核硬化,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还可能增加虹膜粘连、继发性青光眼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白内障的进展较常人更迅速,并且常常伴有眼底出血等视网膜病变。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视力明显下降(如矫正视力低于0.5)或影响眼底检查时,尽早接受手术。术后没有了白内障的干扰,便可以及时监测和治疗视网膜病变,防止视力进一步恶化。
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一定能恢复如初吗?
"医生说手术很成功,为啥我还是看不清?"——这是术后最常见的困惑。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与眼底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或视神经损伤等眼部疾病,即使白内障手术成功,视力也可能受到限制。就像在表面坑洼的破损荧幕上播放电影,即使再高清的电影也会变得模糊。因此,在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底检查,如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抗VEGF治疗或激光治疗,以改善眼底状况,提高术后视力恢复的可能性。
血糖必须严格达标才能手术吗?
手术对血糖水平的要求更侧重于“稳定”,而非追求“完全正常”。通常情况下,只要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稳定在8mmo/L以下,且无其他手术禁忌症,便可正常进行手术。目前的手术切口小,感染和伤口愈合问题等都减少,因此如果怀疑眼底有严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需要治疗且白内障影响观察的话,血糖指征可以适度放宽。有些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想要控制到理想状态非常难,过度追求血糖的“完美达标”(例如,空腹血糖必须低于6.1 mmol/L)可能会延误手术时机,导致延误病情,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一劳永逸"是误区:手术做完是不是就不用定期复查了?
"手术做完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白内障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血糖的管理、眼部护理以及定期复查。术后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影响眼部的恢复,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糖尿病患者的眼部病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监测和治疗。眼底的病变常不知不觉,因此,患者在术后仍需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每半年至少1次眼底检查,合并视网膜病变者缩短至3-6个月。
总之,糖尿病患者对白内障手术不应存在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而应积极面对,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保护视力,守护好“心灵的窗户”。
(注:以上图源AI或bioRender医学素材网)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