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眼睛,只占人体总表面积的2%,但是却发挥着重要的功能---80%的外界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那么,这么小却重要的器官会不会得肿瘤呢?答案是肯定的!除了牙齿、指甲、毛发等外,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均有可能得肿瘤。眼睛的肿瘤分为外眼及眼内肿瘤,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眼内肿瘤。
良性肿瘤
1.视网膜血管瘤(retinalangiomatosis)
VonHippel于1985年及1911年两次从临床及病理方面报道。病因不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眼部改变可独立发生(VonHippel病),也可合并全身内脏器病变(VonHippel-Lindau综合征)。
临床特征:男女均可受累,年龄多发生在20-50岁。眼底表现:瘤体呈橘红色球状,有异常扩张的滋养血管与之相连,随疾病发展,可继发玻璃体积血、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可引起视力下降,疾病按病程可分为五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治疗:可采取光动力治疗、光凝、冷凝、电凝等治疗方式。瘤体越小,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2.脉络膜血管瘤(choroidalhemangioma)
脉络膜血管瘤是一种原发、先天性、血管性错构瘤样病变,多见于青年人,单眼发病,疾病发展较缓慢。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极为罕见。
临床症状及分型: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由于瘤体渗液引起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脱离,黄斑区水肿,出现视力减退、视物缩小、变形,还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根据病理分型可分为孤立型及弥漫型:常合并同侧颜面皮肤及脑膜血管瘤,明亮红黄色反光,瘤体扁平,境界不清楚,伴广泛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预后及治疗:虽然脉络膜血管瘤为良性肿瘤,但随着瘤体的缓慢增大,易并发视网膜脱离及青光眼,视力预后差可行光动力治疗、冷凝,放射治疗,激光光凝术等。
恶性肿瘤
1.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一种发生在儿童眼部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岁以下,偶见于成年人,可侵及单眼或双眼。确切病因不明,6%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4%为散发病例,其中25%为遗传突变,余为体细胞突变,亦有人认为与病毒感染因素有关,其发生与Rb等位基因的缺失和失活具有直接联系。
RB肉眼观察为单个或多个视网膜内白色小瘤。肿瘤向眼球中心生长,向玻璃体扩散,或者在视网膜下向外生长引起视网膜脱离,故患儿呈典型的猫眼外观
分型:⑴内生型;⑵外生型;⑶混合生长型;⑷弥漫生长型;⑸苔藓生长型。
分期:⑴眼内期;⑵青光眼期;⑶眼外扩展期;⑷全身转移期:可由血管或淋巴管转移到全身多个器官。
治疗:目前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包括眼球摘除、局部治疗(如激光凝固发、冷冻疗法、眼动脉介入治疗、经瞳孔的温热疗法及粒子放疗)、化疗结合局部治疗、外照射、基因治疗、中医治疗等。眼球摘除在很多晚期患儿仍然是一种延长生命的有效方法。
2.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maligmentmelanomaofuvea)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病因仍处于研究阶段,多见于50~60岁,单眼多发,以脉络膜者最多见。GNAQ/1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UM中最重要的致癌基因。
临床分型及特点:⑴虹膜恶性黑色素瘤;⑵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⑶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根据形式及发展不同分为三种:1)局限性;2)弥漫扁平型;3)坏死型。
病理学分型:一般将葡萄膜黑色素瘤分为4种类型: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及坏死型黑色素瘤。梭形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最为常见。
治疗:保守治疗以短距离放射治疗为首选。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术、局部肿瘤切除术联合视网膜脱离手术等。
3.脉络膜转移癌(choroidalmetastaticcarcinoma)
脉络膜转移癌是由全身其他脏器肿瘤转移到眼内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以乳腺癌转移最多见(50%),多见于女性发生;其次肺及支气管癌的转移(10%~15%),多见于男性。
脉络膜转移癌发展较快,患者早期常以视力突然下降,出现闪光感、中心暗点且逐渐增大就诊。有些患者可有眼痛表现,多出现于原发乳腺癌患者,这是由于乳腺癌癌组织较硬,在眼内压迫睫状神经而产生。脉络膜转移癌常局限于脉络膜,不突破Bruch膜,也不侵及玻璃体。眼底表现为多灶性,扁平状隆起,常呈灰黄色,黄白色或灰色,可出血,新生血管形成,晚期可出现视网膜脱离。另外少数患者可继发青光眼。临床上需要与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血管瘤等鉴别。
治疗: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生存期的生活质量或减轻痛苦。在积极治疗原发癌的基础上治疗可根据肿瘤大小,视网膜脱离范围等选择光动力、放疗、激光、冷冻、眼球摘除联合眼台植入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