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慢性脑缺血
2019年01月16日 【健康号】 曾海     阅读 10324

慢性脑缺血(CCH)是一组由于慢性脑灌注下降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创建人: 曾海 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科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审核人 专家委员会 提交时间 2018-12-13 16:53:48

 

疾病基本属性

对应ICD-10疾病:脑动脉硬化

别名:暂无

英文名: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发病部位:

症状:头痛头晕睡眠障碍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多发人群:六十岁以上人群

并发疾病:暂无

治疗手段: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介绍

慢性脑缺血(CCH)是一组由于慢性脑灌注下降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疾病知识

 

症状

慢性脑缺血起病隐袭,症状持续时间长,临床无特异性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不适主诉,如头痛、头晕、头昏、头胀、头沉、脑鸣、全身疲乏感明显或局部的不适感等,多不伴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肢体麻木或无力、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主诉。 

2 、睡眠障碍 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异常,常以失眠为主诉就诊,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再入睡困难、日间思睡、夜间失眠。 

3、情绪改变 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神情淡漠、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表现就诊于精神或心理专科。 

4、认知障碍 患者可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行动迟缓,其中近记忆力障碍可能是此病的早期症状,此类患者以健忘为主诉就诊者居多,症状多无特异性。 

5、其他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胸闷胸痛、恶心、厌食纳少、胃脘胀痛、胁胀胁痛、消化不良等。 

 

病因

1、大血管狭窄:颅内外大血管的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2、小血管穿 支动脉病变型:脑小血管改变特点如白质疏松、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等,包括动脉硬化性和各种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等。

3、循环障 碍型(低灌注型):包括低血压、心功能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心源性或其他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的脑灌注不足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蛋白增多症等所导致的高凝血症亦有可能导致本病。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神经心理学评估

3、脑血管及灌注的评估: 血管检查包括TCD、头颈部血管超声、CTA、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灌注的评估脑血流灌注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造影成像、动脉质子自旋标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和代谢的“金标准”。

4、脑功能评价:脑电图、听诱发电位、视诱发电位

 

诊断

(1)患者年龄大于60岁;起病隐袭,病程长,病史一般超过3个月;症状可呈波动性。

(2)具有慢性脑功能不全的表现,如头晕、头昏、头胀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工作能力减退,睡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

(3)具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病史。

(4)无脑部的局灶神经系统体征。

(5)实验室检查:存在支持脑动脉硬化的证据;眼动脉、颞动脉、桡动脉等周围动脉硬化表现,或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脑血管检查可发现脑 动脉狭窄或梗阻性病变的证据。

(6)头CTA/MRI无血管性器质性脑改变。

(7)脑灌注影像检查证实存在脑部低灌注,建议将CTP及PWI作为诊断的基本条件,以充实CCH诊断的准确性。

(8)排除其他可导致相关临床症状的神经、精神疾病;排除相关疾病如癔病、焦虑躯体化障碍、抑郁、AD及各种变性病或主观 性头晕等引起的慢性脑功能不全。

 

治疗

1 干预危险因素 包括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吸烟等。

2针对病因治疗 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脑小血管病变和白质疏松等。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或炎性血管狭窄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球囊扩张术和颅内一外动脉吻合术等。

3 改善脑循环治疗 目前常用药物有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前列地尔注射液丁苯酞、尿激肽原酶等。

4 改善认知药物治疗 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类药物及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等。此外,丁苯酞能够改善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整体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某些活血化瘀药物也能通过改善脑部血流改善认知功能,如谷红注射液等。 

5其他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有CCH症状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早给予杭血小板聚集、抗凝剂等,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预后

因本病是一个慢性病程,临床症状常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长期处于慢性脑缺血状态可使脑组织产生慢性缺血,进而发展为脑白质脱髓鞘、脑梗死、血管性痴呆或出血性脑血管病等,患者生活质量会逐渐下降。对其危害明确警示非常必要,一旦临床诊断为慢性脑缺血,就应坚持用药治疗,首先对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控制,同时采取多种手段改善症状,控制其发展。

 

预防

(1)控制原发病:对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和糖尿病等要予以充分重视,有服药指征者要坚持服药,不能因没有症状就不予重视,要定期进行血液相关指标和脑血管超声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

(2)生活:穿戴要宽松得体,生活劳逸结合,遵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

(3)情绪:保持乐观,自得其乐,兴趣广泛。

(4)活动:运动适度,坚持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传统功法,从而达到“形神一体”、“心身合一”的自然健康状态。

(5)保健小药方:痰浊方:用卞萝卜0.5斤切成片,加水适量,煮熟前10 min加鱼腥草10 g,佩兰10 g,熟后连汤一起服,可常服。气虚方:用黄芪30 g,当归15 g加入清水适量煎服。血瘀方:用桃仁10 g,粳米50—100 g,将桃仁打烂加水煮,去渣取汁,与粳米入锅加水煮为稀粥,每日服。

 

健康问答

慢性脑缺血可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吗?

目前,许多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亦不明确,中、西药联合应用时应尽量选择协同增效有证据的品种,因运用不当(辨证不准确)也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CH需充分考虑中西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环节和作用靶点,尽量做到中西药优势互补,减毒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根据分型选用相关中、西医治疗方法及药物,但应充分考虑两者联合使用时的获益及风险。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