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什么病?需要怎样治疗?
2018年07月21日 【健康号】 符涛     阅读 7391

1. 肠息肉的概述

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为10%。可单发,也可多发。分为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②错构瘤性息肉,P-J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内的息肉,癌变几率很小。③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常继发于各种炎性疾病,不发生癌变。④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比较多见,一般不会发生癌变。第一种叫肿瘤性息肉,后3种称非肿瘤性息肉。

2. 肠息肉的临床表现

小的息肉一般无症状,较大时才出现便潜血、鲜血便等症状。青年性息肉往往自然脱落并出现便血,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或在肛门外露出。多数起病隐匿,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粘液便,粘液血便,偶有腹痛,少数患者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长期便血或贫血。另外,注意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如:多发的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Gardner综合征;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总之,4大临床表现是大便带血、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便秘和腹泻、腹痛。

3. 肠息肉的形成原因

①饮食因素:细菌与胆酸的相互作用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大肠息肉的发病率较低。高脂肪膳食能增加结、直肠中的胆酸。②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大便中粗渣和异物及其它因素可造成肠粘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使肠粘膜受到破坏,形成息肉隆起。③炎症刺激: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④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4. 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原则是发现息肉,即行摘除。①高频电凝圈套切除:适用于蒂较大的息肉。②活检钳除:多用于单发小息肉。③粘膜切除:用于无蒂的扁平息肉或早期癌。④分块、分期摘除:息肉较大,无法一次性切除,可以分块切除;息肉较多,可以分次定期切除。注意:内镜下无法切除时,则须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后,定期随访。一般每年复查1次结肠镜。情况稳定后,2-3年随访1次。

5. 肠息肉的注意事项

早期发现大肠内的良性息肉,不仅可以消除癌变隐患,还可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以距离肛门10厘米之内的腺瘤为例,如果是良性的,可以经肛门把腺瘤直接从肠壁上取下,手术风险小,费用低。若已经发生癌变,须把癌变部分切除,还必须截去肿瘤附近相应的肠管,有时甚至需切除肛门。因此建议发现息肉最好及时切除。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