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反复洗手的孩子,他怎么了
2020年05月21日 【健康号】 韩晶晶     阅读 8573

生活中,有一些孩子会出现重复洗手,检查,担心,询问的情况,他们到底是怎么了

最近在门诊上,遇到这样一位青少年,他13岁,中学生。从一年多前他开始出现反复担心碰到其他人或者碰到东西,会不会弄脏自己,起初在家里表现突出,自己不愿意用手开门,不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家人帮助,担心衣服、手、头发等弄脏,脏了要反复洗手,清洗的时间越来越长,认为爸爸妈妈是脏的,不愿和他们发生肢体接触,也不让他们进到自己的房间,回到家里会反复确认自己的房间有没有人进来,东西是否被人碰过,跟大人沟通的时候态度差,显得烦躁,常顶撞大人。后发展到在家里、学校、室外均很突出,在学校里担心同学碰到自己,担心同学和自己讲话的时候的唾液污染自己,书本文具被同学碰到了,不能直接用手拿,要拿餐巾纸去拿。行走的时候速度缓慢。平时性格较内向,跟陌生人沟通,上课举手发言时常表现紧张,害怕,现变得更加不愿出门,跟其他同学的沟通减少。学习成绩也渐渐下降。在诊室里这个孩子一直站着,低着头,双手手背上可以看到长期破皮生出来的疮痂,不愿意跟医生对视,也只是用很简短的语言回答问题,而他的眼睛时不时的有反复的眨动,嘴角也不自主抽搐一下。

当发生这些情况时,家长担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办。而作为医生,我们要告诉家长,孩子患了强迫症,让他们了解强迫症是怎么回事,发生相关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帮助他。

美国精神医学会最新的诊断体系DSM-5(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这样定义,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强迫观念是指反复持续的思想、欲望或意象,在病程的某些时间被体验是闯入性的和不想要的,在大多数患者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烦恼。患者企图忽视或者压抑这些思想、欲望、意象,或用其他思想或行动来中和它们(例如通过进行一种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患者感到作为强迫思维的反应或按照应该刻板执行的规则而不得不进行的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默默地重复字词)。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在于预防或减少焦虑或苦恼,或预防出现某些可怕的事情或情景;然而这些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打算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景缺乏现实的联系或明显是过分的。这些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是费时的(例如,每天花费1小时以上),或者引起显著的烦恼,或者损害社会、职业或其他重要的功能。

而这位青少年的反复清洁,反复担心和怀疑,正是他强迫症状的表现。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是非常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患者可能存在一些易感因素如潜在的基因缺陷,如人格特征上过于追求完美,应对和防御方式上绝对化等特征,而在一些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下,综合作用导致了强迫症的发生。

儿童青少年中,强迫症的患病率在国外的研究中报道平均为1-2%,英国进行的调查时点患病率为0.25%,在我们国家暂时没有相关的数据。而成年患者中,约1/3起病于10-15岁,起病年龄越小,病程越长。可以想象,青少年强迫症患儿很多,但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就诊的并不多,这个和强迫症起病隐匿,90%的强迫症儿童青少年在起病1年内未进行诊断和治疗。共患病很多(共病率:60-100%),表现形式较丰富,症状表现多维度有关。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表现中,存在攻击的强迫思维发生比例较成人高,如对灾难性事件的恐惧,担心自己或者父母死亡或疾病,这和儿童的发育水平和需求相关,有时儿童会出现替代性的强迫行为,儿童不但自己有强迫行为,还要求其父母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亲属来完成他/她的强迫行为。如反复地检查、重复地洗涤等。有些年龄较低儿童自己强迫检查并不严重,而代之让父母或祖父母强迫地重复他/她想强迫的内容,甚至总盯着或看着别人来完成强迫行为。有些儿童的强迫行为具有家庭感应性,有些父亲或母亲和孩子出现同样的强迫行为。这些多见于强迫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性洗涤等,主要见于过度依恋或过度溺爱的亲子关系家庭。

     由于儿童青少年人群的特殊性,他们主动报告强迫症状的情况很少,需要家人特别关注,及时就医。而确诊后应该及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或者是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均可作为一线选择。一切为了孩子,让每个儿童青健康成长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M].美国精神医学会学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25-28

2.Katzman MA, Bleau P, Blier P, et al. Canad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xiety,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BMC Psychiatry 2014; 14 Suppl 1: S1

3.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Core interven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nd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Great Britain: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and The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2006: 184

4.《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2016.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