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共识!
2019年01月15日 【健康号】 李绍清     阅读 9142

1971年,Friesen成功分离并纯化了人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建立了人血清PRL浓度测定方法,应用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揭示了人垂体PRL生理以及高PRL血症及垂体PRL腺瘤导致卵巢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

     1974年,第1篇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治疗高PRL血症的报道发表  。随后,鞍区MRI检查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月经失调的诊治面貌,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生殖内分泌领域的重要进展。

     200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内分泌科及放射治疗科等领域的专家编写并发表了第1版《高催乳素血症诊疗共识》。

      由于女性高PRL血症首先累及卵巢功能,是妇科生殖内分泌临床的常见病,女性高PRL血症患者的诊断治疗有其特点,为此,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对2009年共识进行更新,形成了此《女性高催乳素血症诊治共识》,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   垂体PRL的生理
       垂体PRL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 23 000,氨基酸序列中 16%与生长激素(GH)一致。血清PRL由垂体前叶PRL分泌细胞合成及分泌,其中少部分兼有GH活性。

       正常生理情况下,PRL细胞占腺垂体细胞总数的15%~25%,妊娠期PRL 细胞增多(占 70%)使垂体体积增大近 1 倍。子宫内膜也生成PRL。羊水PRL来源于蜕膜,虽其免疫、化学特性与垂体PRL相同,但调控机制完全不同,不属本共识的范畴。

       垂体 PRL 分泌有脉冲波动,频率约 90 min1 次。月经周期中期血PRL水平可有高峰,黄体期保 持 较 高 水 平 。 妊 娠 期 血 PRL 水 平 升 高 约10 倍,可高于200 ng/ml (即9.1 nmol/L;另,1 ng/ml=21.2 mU/L)。

        自然临产时血PRL水平下降,于分娩前2 h左右达低谷,产后2 h内又升至高峰。不哺乳者,产后3~4周恢复正常;哺乳者,因乳头吸吮刺激促使PRL分泌,血PRL水平在产后6~12个月恢复正常,延长哺乳时间则高PRL状态相应延长。

        入睡后60~90 min血PRL水平开始上升,早晨醒前达峰值,醒后1 h内迅速下降,上午9~11时进入低谷。睡眠时间改变时PRL分泌节律也随之改变。进餐30 min内PRL分泌增加50%~100%,尤其是进餐高蛋白高脂饮食。

      应激状态如情绪紧张、寒冷、麻醉、手术、低血糖、性生活、运动时PRL分泌有即时短暂性升高。乳房及胸壁刺激通过神经反射使PRL分泌增加。

     正常妇女及高PRL血症患者血PRL分子以单体PRL为主(占80%),生物活性及免疫活性最高;二聚体(即大分子PRL,相对分子质量50000)及多聚体(即大大分子PRL,相对分子质量>100 000)各占8%~20%及1%~5%,生物活性减低,免疫活性不变。因此,血PRL水平与临床表现可不一致。

     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通过PRL抑制因子(PIF)和PRL释放因子(PRF)对PRL起双向调节作用,以PIF占优势。下丘脑弓状核结节漏斗多巴胺系统合成分泌多巴胺,经轴突达正中隆起,由垂体门脉系统输送到垂体前叶PRL细胞,结合D2受体,是最主要的生理性PIF。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进PRL分泌,但尚不肯定是否有生理意义。其他PRF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血清素、鸦片肽μ受体等。

    雌激素能直接刺激PRL细胞增殖肥大,促进PRL释放。孕激素也能使PRL分泌增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则抑制PRL分泌。

     PRL在雌激素、孕激素、GH、皮质醇、胎盘催乳素等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促进乳腺腺泡小叶生长发育、乳汁生成及产后乳汁分泌。缩宫素(其他名称:催产素)促使乳腺导管肌上皮收缩而射乳。

     妊娠期高水平的雌激素、孕激素抑制了PRL受体而无乳汁分泌。产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乳汁大量生成及分泌。产后泌乳的维持依赖于婴儿吸吮对乳头的刺激。乳腺泌乳也与局部PRL受体数量有关,临床上血PRL水平正常者出现泌乳,可能与乳腺对PRL 的高敏感性有关。高 PRL 血症直接抑制GnRH-促性腺激素(Gn)的合成及释放,脉冲分泌频率、幅度减弱;雌激素正反馈作用消失,引起卵泡发育受阻、无排卵。

       体外研究显示,血PRL>100 ng/ml(即4.55 nmol/L)时,卵泡液PRL水平也升高,其可抑制FSH诱导的颗粒细胞芳香酶的活性和雌激素的合成,颗粒黄体细胞合成分泌孕酮依赖于生理量PRL的作用,PRL过高或过低均可抑制孕酮的合成。

       Schulz等  给正常育龄期妇女服用溴隐亭使血PRL<2 ng/ml (即0.09 nmol/L)时,黄体期血孕酮水平降低。PRL还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血脱氢表雄酮(DHEA)及其硫酸盐水平升高,引起体毛过长、痤疮。

2   高PRL血症的定义

一、定义

     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PRL水平持续增高的状态称为高PRL血症。正常育龄期妇女血清PRL水平一般低于30 ng/ml (即1.36 nmol/L)。

   规范化地采集血标本和稳定准确的实验室测定对判断高PRL血症至关重要。各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的数据界定血清PRL水平的正常范围。

二、患病率

     有报道,25~34岁妇女中高PRL血症的年发病率为23.9/10万 ,高于男性。继发性闭经及闭经泌乳患者中高PRL血症各占10%~25%及70%~80%。高PRL血症中异常泌乳约占90%。月经正常的妇女中5%~10%可有泌乳,月经正常伴泌乳的妇女中27%有高PRL血症。

3  高PRL血症的发生原因
       健康女性的正常乳房组织摸上去通常有块状或结节的感觉。但如果你发现了任何新的乳腺肿块,且经期后肿块不消失,或是先前经评估的肿块变大或发生其他变化,你应当去医生处就诊,立即进行检查。

一、生理性

      见上述“垂体PRL的生理”部分。

二、药理性

     通过拮抗下丘脑多巴胺或增强PRF刺激而引起高PRL血症的药物有多种 。
     药理性高PRL血症者多数血清PRL<100 ng/ml(即4.55 nmol/L),可有典型症状;服酚噻嗪类、利培酮者血PRL可达200 ng/ml (即9.1 nmol/L)。12%~30%服用含较高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者血PRL水平略升高 。

三、病理性

     1. 下丘脑或邻近部位疾病:肿瘤如颅咽管瘤、神经胶质瘤等;头部外伤引起垂体柄切断;脑膜炎、结核、组织细胞增多症或头部放疗等影响多巴胺的分泌或运送;下丘脑功能失调如假孕。

     2. 垂体疾病:(1)垂体腺瘤:高 PRL 血症中20%~30%有垂体瘤,最常见为PRL瘤,其他有GH瘤(25%~40%有高PRL血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无功能细胞瘤。21~30岁时PRL瘤发生率男女比例为1∶10,50岁后男性较常见。按PRL瘤体积分为微腺瘤及大腺瘤,前者直径≤10 mm,位于鞍内;后者直径>10 mm,可局限于鞍内或向鞍外扩展,可引起压迫视交叉、下丘脑及第三脑室等的症状;偶可侵蚀蝶窦和海绵窦,累及颅神经,被称为“侵袭性PRL瘤”。垂体瘤可出血、变性而形成囊肿。极少恶变。

     (2)空泡蝶鞍症:尸检资料显示,空泡蝶鞍症的发生率为5.5%~23.5%,以多产妇和中年肥胖妇女居多。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因鞍隔先天性解剖缺陷所致。继发性因鞍内肿瘤经放疗、手术或自发梗死后、或妊娠时垂体增大产后复旧缩小等情况,使鞍内空间增大,加上某些颅压升高的因素引起脑脊液进入鞍内,垂体柄受压所致。

     3.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减:TRH水平升高引起PRL细胞增生,垂体可增大,约40%的患者血PRL水平升高。

     4. 慢性肾功能不全:PRL 廓清减慢,70%~90% 的患者有高 PRL 血症,一般<100 ng/ml(即4.55 nmol/L);肾透析后不下降,肾移植后可下降。

     5. 肝硬化、肝性脑病:5%~13%有高PRL血症。

     6. 异位PRL分泌:见于支气管癌、肾癌、卵巢畸胎瘤等。

     7. 胸壁疾病或乳腺慢性刺激:如创伤、带状疱疹、神经炎、乳腺手术、长期乳头刺激等。

     8. 多发性内分泌瘤病Ⅰ型:多发性内分泌瘤病Ⅰ型(MEN-Ⅰ)罕见,患者有PRL瘤并可伴甲状旁腺功能低减、胃泌素瘤 [4] 。

     9. 其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中6%~20%可出现溢乳及轻度高PRL血症。可能因持续雌激素刺激,PRL分泌细胞敏感性增高所致。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21%~36%血PRL水平轻度升高,尤其是伴不孕者,可能为痛经不孕造成精神应激所致 。

四、特发性

     指血PRL水平轻度增高并伴有症状,但未发现任何使血PRL水平升高的原因。可能为PRL分泌细胞弥漫性增生所致。有报道,本症随诊6年后20%自然痊愈,10%~15%发展为微腺瘤,发展为大腺瘤者罕见。

4   高PRL血症的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 月经紊乱及不孕:高PRL血症患者90%有月经紊乱,以继发性闭经多见,也可为月经量少、稀发或无排卵月经;原发性闭经、月经频、多及不规则出血较少见。卵巢功能改变以无排卵最多见,也可为黄体功能不足引起不孕或流产。

     2. 异常泌乳:指非妊娠或产后停止哺乳>6个月仍有乳汁分泌。发生率约 90%。因有大分子PRL、乳腺PRL受体数或对PRL敏感性的差异,血PRL水平与泌乳量不成正比。

     3. 肿瘤压迫症状:(1)其他垂体激素分泌减低:如GH分泌减低引起儿童期生长迟缓,Gn分泌减低引起闭经、青春期延迟,抗利尿激素分泌减低引起尿崩症,促甲状腺激素(TSH)或ACTH分泌减低继发甲状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2)神经压迫症状:如头痛、双颞侧视野缺损、肥胖、嗜睡、食欲异常和颅神经压迫症状。15%~20%的患者腺瘤内可自发出血,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视力下降、动眼神经麻痹等。

4. 其他:雌激素水平低导致骨量丢失加速、低

骨量或骨质疏松。低雌激素状态引起生殖器官萎

缩、性欲减低、性生活困难。约40%的患者可有多

毛。如为混合性腺瘤可有其他垂体激素分泌亢进

的临床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育龄期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时应常规行血清LH、FSH、PRL、雌二醇睾酮、孕酮测定。测定血PRL水平时,采血有严格的要求:早晨空腹或进食纯碳水化合物早餐,于上午9~11时到达,先清醒静坐半小时,然后取血,力求“一针见血”,尽量减少应激。

  解读结果须结合临床。同时测定其他5项生殖激素有助于鉴别月经紊乱的其他病因。高PRL血症患者血LH、FSH水平正常或偏低,血雌二醇水平相当或低于早卵泡期水平,睾酮水平不高。为鉴别高PRL血症的病因,必要时需行血hCG、甲状腺功能、其他垂体激素、肝肾功能、盆腔B超、骨密度等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无放射线损伤,在排除或确定压迫垂体柄、垂体PRL微腺瘤及空泡蝶鞍症等鞍区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是鞍区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的病变检出率较高,有时为鉴别有无微腺瘤应行鞍区动态增强MRI检查。CT增强检查对确认微腺瘤或识别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方面敏感性较差 [6] ,如无MRI检查条件时可选用。

四、其他

     疑为大腺瘤或有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常规筛查视野,对确定垂体瘤扩展部位有意义。其他垂体激素基础水平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疾病累及范围及治疗前后的对照。

5   高PRL血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详细询问月经紊乱的出血模式、泌乳量、婚育分娩哺乳史,发病前手术、放疗、应激、服药史,有无肥胖、头痛、视力改变等,既往甲状腺、肝肾、胸壁、乳房疾病,脑炎、脑外伤史,采血时有无应激等。

    查体时注意生殖器官萎缩程度、泌乳量、有无面貌异常、肥胖、高血压、多毛等。

      常规测定血 6 项生殖激素水平。若血 PRL<100 ng/ml (即4.55 nmol/L),应先排除诸多生理性或药理性因素、甲状腺及肝肾病变等引起的高PRL血症。

       通常血PRL水平高低与PRL瘤体积大小相平行。若血PRL水平持续高于100 ng/ml,有临床症状者应行鞍区MRI平扫加增强检查明确有无占位性病变。如有垂体大腺瘤的典型表现,而采用双位免疫放射法测定PRL仅<100 ng/ml (即4.55 nmol/L),应怀疑垂体大而无功能瘤压迫垂体柄所致,应将血样稀释100倍后再测定以排除测定系统的误差 [1] ;如血PRL水平在31~100ng/ml (即1.41~4.55nmol/L)伴有症状,各种检查均未找到原因,可归为“特发性高PRL血症”。血PRL水平中度增高,无症状,可能是“大分子PRL血症”,经聚乙烯二醇沉淀才能确定 ,但临床无此检测条件。

二、鉴别诊断

     1. PCOS: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症状以月经稀发最多见。非肥胖PCOS患者血LH水平升高,肥胖患者常有糖脂代谢异常、血雌二醇相当于中卵泡期水平。血PRL水平轻度升高。超声检查显示卵巢体积>10 ml,鞍区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应按PCOS处理,一般不需使用溴隐亭。

     2. 其他垂体肿瘤:GH瘤可有高PRL血症及溢乳,但体型或面貌有特征性,血GH功能试验可以鉴别。垂体无功能瘤压迫垂体柄引起血PRL水平中度升高,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后血PRL水平降低但瘤体不缩小,MRI检查也有助于鉴别。

     3. 空泡蝶鞍症:临床表现与垂体瘤相仿,但程度较轻。2/3的患者内分泌检查正常。鞍区MRI检查可识别。

     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有轻度高PRL血症(血PRL<100 ng/ml)[7] 。患者有痛经、盆腔结节或肿块。确诊需腹腔镜检查。

     5. 特发性泌乳:有异常泌乳,但其月经周期、排卵及血PRL水平均正常。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李绍清
主任医师
清远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内分泌科各种病种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