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让我们一起对“干眼症”说三道四
2019年03月19日 【健康号】 马鹏飞     阅读 6817



      眼睛干涩、不耐久视、时痒、异物感、灼热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喜闭眼、冷热敏感不适、渐感视力模糊;常常流泪,但干涩不适;甚者眼睛经常充血、肿胀、角膜上皮损伤,频繁眨眼……那么,你很可能得了一种时髦病“干眼症”!
一、“干眼症”咋得的,原因很多,但两字可概括——缺泪!
泪液如同机械中之润滑油,必不可少,其不仅可以润滑眼球、冲洗有害物质、为细胞提供氧气和葡萄糖,还含有多种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预防眼部感染。
人眼通过瞬目运动,不断在眼球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膜,即泪膜。泪膜是形成泪液的最重要成份,可以保持眼球表面的湿润,同时维持角膜的透明,并且形成光学界面,帮助我们形成清晰的视觉。其有三层结构,最外面是脂质层,可以防止泪液快速蒸发;中间层是水液层,主要起湿润作用;最内一层是黏蛋白层,使泪膜和眼球表面紧紧地黏贴在一起。
正常情况下,泪液以一定速度不断地蒸发和被吸收,同时泪腺也持续分泌一定量的新泪液补充,从而保证泪膜各层结构正常。
所以,任何一个环节的出错都会导致“干眼症”的发生,比如:
眼泪总量不足:当分泌不足或者蒸发量过大都会造成眼泪数量的不足。请记住:泪液分泌试验正常值为10~15mm,大于10mm为低分泌,小于5mm为干眼。
眼泪质量变差:泪膜的脂质层、水液层、粘蛋白层,任何一层出现异常,泪液的质量都会降低。
二、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眼泪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呢?
1、眨眼。对,就是眨眼,也叫瞬目运动。正常的眨眼是一种保护性的神经反射动作,长时间进行注视性的工作,眼球长久暴露于外,眨眼次数必定减少,会导致眼泪减少和泪膜蒸发,失去对眼球的保护力。如看手机,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长时间读书,或其他精细操作等。
2、隐形眼镜。佩戴隐形眼镜,固然很美丽,但时间一久影像眼表环境也是显而易见的,易缺氧缺水,易诱发炎症,可以使泪液蒸发加快,眼睛总觉干涩不适。
3、环境。主要说的是咱的外界环境,如干燥或暖气十足的房间、空调房,或大气污染、紫外线强的地方等,均易刺激眼部,减少泪液的分泌和覆布。
4、眼病。慢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睑缘炎、角膜炎等都会引起泪液分泌减少,质量下降。
5、药物。某些降压药,或某类精神安定类药物,可能减少泪液的分泌,长期滴用一些抗生素滴眼液或不在医生指导下的一些眼药水都可能会导致“药物性干眼症”。
6、亚健康。如长期熬夜、失眠、精神紧张、年老体衰等生理原因,均会导致眼干眼涩不适。
7、结构。如眼球偏于突出(包括甲状腺疾病导致的)或自身眼裂大,泪液容易蒸发,哎,眼睛太大也不尽是好事呐。
三、那得了“干眼症”能治吗?能治好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复发也是常常的。在这,我先教大家几招防治干眼小妙招:
1、劳逸结合。一般大多数人,五秒钟眨一次眼,每分钟眨20次。对于长时间埋头于手机、电脑、书本等生活或工作环境之中的人来说,多眨眼 多休息就是克敌之道,勿揉眼、勿久视,多运动、多眨眼吧。
2、合理饮食。饮食不当,误伤脾胃,气血失养,血不养目,最易干涩。故多吃五谷杂粮,不挑食,不暴食,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维生素A、B1、C、E的摄入。
3、佩戴合适的眼镜。多戴框架眼镜,少戴隐形眼镜,同时,多风的日子戴眼镜,游泳时戴护目镜,外出时戴太阳镜。
4、湿润的环境很重要。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减少暖气房的温度,配备加湿器,让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多去富含氧气湿度的公园等环境锻炼身体。
5、正确使用人工泪眼。人工泪液有水剂和凝胶制剂两种。水剂有不含防腐剂的聚乙烯醇等滴眼液,一天使用4-6次。为保证安全的话,可以选用资质可靠的药厂生产的使用。凝胶制剂的使用方法,一般是一天三次。具体使用方法和次数,可跟医生沟通。一句话,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不要长时间胡乱使用抗生素等眼药水。
6、按摩和热敷。睑板腺功能障碍时,从睑板腺分泌的液体会减少,或无分泌,泪膜质量严重下降。故,医生会按照睑板腺的排出方向,为患者的眼睛进行按摩,同时给予热敷,将不能排出的分泌物排出。同时,自觉有效后,患者也可以自己在家按摩和热敷。
7、中医药的治疗。无论新旧“干眼症”,中医的很多防治手段不但方法独特而且见效显著,如中药雾化,辨穴针灸,辨证处方等均可作为您祛除“干眼症”的最佳选择。
所以,“干眼症”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多爱护自己的眼睛;即使不幸患有“干眼症”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让您的眼睛明亮如初。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马鹏飞
主治医师
山西省中医院
眼科
擅辨治青少年近视、斜弱视、目眨、抽动症、结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引起的多...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