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病人患病后心理方面的改变并合理疏导刻不容缓!
2018年07月05日 【健康号】 魏礼洲     阅读 8462

  之前一位同仁写的”一名垂体瘤患者的心理变化“,细细读来,颇有同感,也产生很多共鸣。
  
    最近几天,全国很多地方都是高温酷暑,但是周围不少影像科医生因为看到医学影像“人机大战”的文章,感觉被浇了一盆冷水,大家都非常关心人工智能及医学影像科医生的出路到底在哪?在许多相关群里大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会给医生和病人带来什么?西门子的一位科学家很形象地说:深度神经网络能够看到数以百万计的苹果挂在树上的图像,但永远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及许多对我们来说很显然的东西)。大家不要为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AI永远只能是医生的助手!这样跟风炒作,只会更加让医生价值进一步降低!其中有位老师在讲自己的感受时就强调:无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功能如何强大,还是需要”人“--医生去和病人和家属交流,从病人和家属角度,更愿意面对的是”人“,而不是”机器“。由此想到”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翻译过来就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从医学角度上讲,”治愈“很难,否则大家不都是长命百岁了吗?常常是帮助不难,也是能够做到的。总是去安慰就更容易了,也更应该做到。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能够设身处地的从病人角度出发去考虑各种问题,就能起到安慰的作用。
  
  从病人和家属角度讲,要求医生一定要把自己的不舒服解释清楚,一定要把自己的病治好,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能够和医生进行交流,看到医生的笑脸,得到医生的指导,感受到医生的体贴和帮助,都会感到莫大的鼓舞和心理上的满足,不是吗?
  
  我们是医生,我们也是病人,同时也是病人家属,如果能够将这三个角色的所思所想整合到一起,能够相互换位思考,能够互相体谅,”病“自然就好一半了,大家想想是这个道理吗?
  
  希望对各位有一定的帮助,谢谢大家![抱拳]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魏礼洲
副主任医师
西京医院
神经外科
颅脑和脊髓肿瘤、癫痫等功能神经疾病、颅脑及脊髓损伤和脑出血防治与康复、脑积水等临床诊治工作...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