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血管瘤
2019年04月10日 【健康号】 雷飞     阅读 10933

血管瘤包括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 。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也是一种血管畸形。血管瘤的患病原因是因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比较常见于婴儿刚出生或者出生后的不久。
 
血管瘤是胚胎时期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类似肿瘤细胞的生长不受控制),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而血管畸形是血管先天发育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血管生成过程异常导致的。血管瘤大部分发生在婴儿和儿童,血管瘤患处多在于表面皮肤,皮下组织,还有口腔黏膜,比如舌、 唇、口等组织,也有少数血管瘤患于颌骨内及深处组织。
血管瘤有哪些症状?
血管瘤临床表现有浅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混合血管瘤,鲜红斑痣(微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曼状血管瘤)。
比较常见的有鲜红斑痣,浅表血管瘤,静脉畸形和混合血管瘤。
 
鲜红斑痣又称为葡萄酒色斑,常在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面颈部,以枕部,面部前额一侧多见,多为单侧,偶发双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婴儿期生长快,以后发展缓慢,随身体成比例增大,较大或广泛者可持续终生。皮损大小不一,为淡红色或紫红色斑,压之褪色,成年时表面有小结节状增生。
 
浅表血管瘤以前称之为草莓状血管瘤或毛细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生长速度快,在部分在1岁内长到最大限度,可消退,少数并发静脉畸形。部分可在5~7岁消退。
 
静脉畸形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部和面部,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深紫色,呈扁平状、半球形、结节形,不规则形,指头大至鸡蛋大,边界清楚或不清楚,触之柔软似海绵样,压之缩小,去压后恢复,增大时可破溃或继发感染。
 
动静脉畸形主要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是一种迂回弯曲、极不规则而有搏动性的血管瘤。常发生于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肿瘤 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肿瘤的搏动和杂音就会消失。肿瘤可侵蚀基底的骨质,也可突入皮肤, 使其变薄,甚至坏死出血。注意动静脉畸形可与毛细管型或海绵型血管瘤同时并存。
静脉畸形由衬有内皮细胞的无数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状不一,如海绵状。窦腔内充满静脉血,并且彼此交通。有时窦腔内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血栓可钙化为静脉石。
 
静脉畸形好发于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位置较深时,皮肤或粘膜颜色正常;肿瘤位置表浅时,则呈蓝色或紫色。肿瘤边界不清,扪诊柔软,可以被压缩,有 时可扪及静脉石。肿块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当头低位时,肿瘤充血膨大;抬头后,肿块缩小而恢复原状。肿瘤较大时,可引起颜面、唇、舌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员一 般无自觉症状,但继发感染时,可引起疼痛、肿胀、溃疡、出血。静脉畸形有时与毛细血管瘤并存。
混合型由两种类型的血管瘤同时存在,而以一型为主。
 
  血管瘤在5岁内有自然消退的倾向,少部分患儿于7~8岁时可完全消退,但不可盲目消极等待,有些浅表血管瘤可发展为混合型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有10%~20%的患儿于病变部位呈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多为皮肤微小血管扩张,皮肤泛白起皱或有皮肤疤痕、萎缩,大面积的血管瘤消退后可能有局部皮肤松弛。虽然,有的婴幼儿血管瘤在1岁之后开始自行消退,但是增殖期血管瘤可能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溃疡、出血、感染等常可导致毁容。消极的等待、不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最终结局不一,生长期血管瘤因瘤体增大、增厚,即使以后病灶消退也会遗留美容缺陷:疤痕、皮肤皱折、色素残留等。尤其位于面颈部的血管瘤会对患儿及其家长造成较大的社会心理创伤,因此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如能在增生早期就能控制皮损生长增殖,可以使皮肤外观的破坏最小化,而基本保持皮肤外观。例如位于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影响美观及其功能,尤其是眼睑、结膜的血管瘤将影响视力;位于口、咽、鼻部等呼吸道则会导致呼吸障碍。特别是海绵状及混合性血管瘤,自然消退的可能性极小,有必要及时进行积极治疗以控制其发展及尽早予治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雷飞
主治中医师/研究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生...
皮肤科
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皮肤病,尤其痤疮,黄褐斑,白癜风,脂溢性脱发,斑秃,瘢痕疙瘩等。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