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什么,真的是哭出来的病吗?小孩疝气该怎么办?
2022年11月17日 【健康号】 南昌市生殖医院     阅读 10027

有些小孩一哭闹,阴囊或大腿根部(腹股部)会鼓起一个小包肿物,平卧睡觉或安静时小包又消退不见了,家里有“经验”的老人说这是疝气,因为孩子脾气大,太爱哭的缘故引起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究竟疝气是什么?真的是孩子哭出来的病吗?

  有些小孩一哭闹,阴囊或大腿根部(腹股部)会鼓起一个小包肿物,平卧睡觉或安静时小包又消退不见了,家里有“经验”的老人说这是疝气,因为孩子脾气大,太爱哭的缘故引起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究竟疝气是什么?真的是孩子哭出来的病吗?

  什么是小儿疝气?

  疝气是宝宝时期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多数见于男孩。如果宝宝的阴囊或腹股沟处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痛感明显,并且疼痛蔓延至腰背、肋骨、肚脐甚至心口,此时抚摸宝宝还会发现宝宝手脚冰凉的话,就是小儿疝气。而且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无规律可循。

  我们通常把疝气叫做“小肠串气”,通俗讲就是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器官“不守规矩”发生了位移,如果恰巧“把关不严”的话,那些“出走”的组织就会在一个不属于它的地方逗留。

  

  小儿疝气是怎么形成的?

  这主要是因为胎儿时期,男孩的睾丸是在腹腔里,随着发育,睾丸才会从腹腔转移到阴囊,途中可带动部分腹膜下移,随之下移的腹膜称为鞘状突。

  由于部分小孩出生以后,鞘状突没有闭合或闭合不全,形成了一个通道,腹腔的肠子或者网膜,甚至女孩子的子宫、卵巢,都可以通过这个通道向下移动,局部形成的包块就是疝气,临床上以腹股沟疝最多见。

  小儿疝气是孩子哭出来的病吗?

  很显然不是的!小儿疝气和成人的疝气是不同的,小孩疝气主要是先天性的原因引起,而成人主要是后天性的原因引起。

  从定义上可见小儿疝气,首先存在一个没有关闭的通道,才形成的一个疝气,与哭闹并没有直接关系,但为什么有时候确确实实爱哭的孩子容易起包块呢?

  这主要是孩子哭闹的时候,腹腔的压力增大,把腹腔里面的肠子向下挤导致的,不过前提条件是有一个通道才能挤下来,如果没有这个通道的话,是挤不下来的,所以哭闹不是致病原因。

  哪些孩子容易得小儿疝气?

  第一种早产儿,有9%~11%的早产儿可能会得疝气;另外一种是低体重儿,500g~750g低体重儿疝气发病率60%。

  小儿疝气怎么办,该怎么治?

  由于婴儿腹肌可随身体的生长逐渐强壮,疝气也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因此6个月以下的婴儿可暂不治疗,随时观察病情变化,疝块突出发生坠下时,可用手轻轻将其推回腹腔,防止再次突出,发育中的腹肌还有加强腹壁的机会,使疝气病有自愈的可能。

  如果婴儿在6个月以上疝块的情况还未消失,而且逐渐增大,甚至有嵌顿的情况。说明疝气没有好转,而且严重了,需要在2~3岁时,采取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小儿疝气平时护理是关键!家长要尽量避免和减少疝气孩子哭闹、咳嗽、便秘和剧烈运动,并让孩子注意休息。孩子平时尽量减少奔跑、久立、久蹲,并且要增加营养,多吃一些具有补气功效的食物,年龄稍大后,应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体质。

  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方式有哪些?

  针对小儿疝气,医生基本都是建议以手术治疗,可以选择开刀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方法损伤都是比较小的。开刀手术一般是开一公分左右的小口,而腹腔镜是在肚脐位置打一个0.5mm的洞,然后在腹股沟的地方做一个0.2~0.3cm的穿刺孔,所以总的来说,两种方法的创伤都不大。

  两种手术的目的都是为了结扎鞘状突,但也有一些小区别,开刀手术是直接在局部的地方来找鞘状突结扎,而微创方法能够做到高位结扎,所以相对来说复发率较低,另外腹腔镜可以看到两边,即另一边存在有鼓包风险的情况下可以同时两边都做。

  能不能等孩子大一点再做手术?

  手术指征里面专门有一条涉及到年龄的问题,建议孩子长到半岁以后就可以做手术,有的医院建议到1岁以后做,但如果是一旦发生了嵌顿,一般情况下一部分推不回去,要马上就做手术,即使能推回去也建议不要再等,因为下一次可能会再次卡住。

  

当然有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有的孩子营养比较差,发育比较差,可以适当往后推一点,但也不建议拖太久。

  疝气带、外用贴,这些方法是否有效?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小,无法承受手术的疼痛,通常会问可不可以保守治疗。其实如果是疝气的话,一般不建议保守治疗,不建议用疝气带或者外用贴,那也不是说疝气带没有用,其实它的存在有它的道理,如果孩子还有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脑积水,就暂时无法手术,可以暂时使用疝气带。

  但是在用疝气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果孩子哭闹不安、四肢乱动,孩子太小表达不了的情况下,要看看包块是不是比原来大了,是不是存在嵌顿的情况,一定要警惕特殊情况的发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