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流感”致226死,香港各大医院被挤爆!
2019年02月24日 【健康号】 国敬芝     阅读 9074

导语



一场流感,暴露了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

相信不少朋友这两天已经看到了

来自香港《经济日报》的报道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

截止至2月19日

累计录入416宗成人严重感染流感的个案

当中226人死亡




流感下的香港:看病排队7小时

冬季是香港的流感高发期

今年这个时候香港公立医院尤其繁忙



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显示

18日香港公立医院

急症诊室首次求诊人数超6000人

15间有提供内科病床的公院全数爆满

午夜时整体内科病床占用率112%



另据香港东网报道

病人等候就诊的时间也较长

联合医院急症室等候时间最长

要等超过7小时

玛丽医院和广华医院均要等超过5小时





8宗幼儿园

出现流感爆发个案

另外香港不少学校也纷纷“中招”

香港防护中心表示

自18日幼儿园普遍复课后

已有9宗幼儿园或幼儿中心

出现流感爆发个案



对此,香港卫生署于本学年

推出“学校外展疫苗接种先导计划”

本年度至2月17日

已有402间小学获安排外展接种流感疫苗

较上学年增加65间

小学生接种率达55.3%



香港食卫局局长

本月20日于立法会上表示

先导计划已见成效



一线医生:

幼儿、老人需更加注意

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幼儿

是本次流感的主要侵袭对象



香港家庭医生林永和认为

已推出的先导计划有助减低感染个案

但关注署方是否有足够人手配合计划

建议可考虑让药剂师或护士

到校进行疫苗接种服务



这位家庭医生认为

1岁半以下的幼儿亦属感染流感高危群组

署方亦可将流感疫苗同时纳入

儿童免疫接种计划

为1岁半以下幼儿接种

不然幼儿园减少爆发个案

但却有可能转移往学前预备班



内地一线医生表示

一般感染性流感如果在24小时及时救治

大多可以一到两天出院病愈



但部分病患者选择不及时就医就诊

特别是老人群体

无故拖个三四天,就会因此加重病情

恶化不说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流感严重可危及性命

在流感高发季普通民众该如何预防?

首先,我们要了解相关知识

才能做到科学面对流感



感冒≠流感

哪些症状属于流感?

感冒的早期症状有

咽部干痒或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涕

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有咽痛

一般没有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

如无并发细菌感染一般5-7天可痊愈



而流感的主要特征是

突发高热,头痛不适

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

初始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

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

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喉痛



部分会有打喷嚏、流涕、鼻塞

干咳、胸痛、恶心等症状

有时还伴随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普通伤风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

已整理为以下表格可供参考

↓↓↓


如发现疑似流感症状

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流感下的香港情况不容乐观,那么对于内地人来说,流感的情况又如何呢?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19年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其中流行性感冒报告发病人数608511人,死亡人数为143人,相当于2018年流感整年死亡人数,超过了2017年整年流感死亡人数的3倍。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

流感死亡数比去年12月增加10倍

此外,数据显示,2019年1月(2019年1月1日0时至1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143574例,死亡1901人。其中,甲类传染病无发病、死亡报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白喉、脊髓灰质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21种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98910例,死亡175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以及猩红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5%。



同期,丙类传染病中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10种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844664例,死亡145人。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手足口病,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7%。



流感暴露基层医疗短板

全科医生使用和激励需尽早落实

流感来势汹汹,患者纷纷挤到大医院看病,一些大医院的急诊科、呼吸科、儿科、内科等不堪重负,医生病倒现象也不少见。



像流感这样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本应留在社区就诊,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留给危重症患者。但是,如今流感患者一股脑都涌进大医院,说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还不给力,“金字塔”的塔基还不牢固,家庭医生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就此次流感疫情而言,家庭医生应建议签约居民尤其是老人、小孩提前打疫苗,病情不重的先在基层解决,病情严重的再转到大医院。如果这样,大医院的压力就会减少。



一场流感,暴露了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



目前,各地开始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但是,全科医生执业地点在基层,相对而言,收入水平、社会保障、职称晋升、生活便利、孩子教育等各方面条件均不如大医院,如没有强有力的收入、待遇、晋升等各方面特殊政策保障,难以留住高水平的全科医生。



由于激励机制欠缺,全科医生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能尽如人意。2018年国办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希望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着力建立全科医生的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培养,尽快破解基层医疗能力不足、基层医疗人员短缺的问题。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