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是毛细血管瘤扩张?它有哪些分类?
2019年06月26日 【健康号】 汪小勇     阅读 9351

​扩张的小血管出现在皮肤和黏膜,常表现为线状、星形、点状的红色标记,大多为各种皮肤病的一部分。

扩张的小血管出现在皮肤和黏膜,常表现为线状、星形、点状的红色标记,大多为各种皮肤病的一部分。

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属于毛细血管性疾病,临床中常见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蜘蛛样毛细血管扩张

一条中央微小动脉和周围的辐射小血管组成——主螺旋状动脉中含有血管球细胞,血流通过厚壁螺旋动脉,进入位于真皮上部的中央色斑,沿分支向外流入四周的毛细血管床和小静脉中

玻片压诊法:轻压中央可变白,释放后离心性返红

机制:雌激素介导的小动脉扩张;局部血管因子作用导致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中央动脉点状烧灼,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2)遗传性良性毛细血管扩张

婴儿及儿童早期,一般早于青春期

主要侵及皮肤,又时侵及唇红,从不侵及黏膜

染色体显性遗传

组织学:真皮上层扩张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肿胀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突起


3)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大头针大小紫红色丘疹样血管凹陷,成组出现,几年后呈惊人进展

环形或匐行图案,或广泛片状线性毛细血管扩张,常形成焰红色红斑背景

组织学:真皮层上部薄壁扩张血管,无炎症信号或增生

大面积不对称片状病变

可见退化,从不完全

治疗:脉冲染料激光


4)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

皮肤节段性分布,单侧存在的线性扩张毛细血管,典型病变位于V、C3-T2节段

,可被误认为血管脂肪瘤。


5)匐行性血管瘤

多发性细小的,由红至紫的点状病变,随时间推移不断发展,聚合形成匐行性、旋涡状图案

按压橙红色点状颗粒(辣椒粉状颗粒)不能使之褪色

进展后可形成点状卫星病变

常见于儿童期,好发下肢,偶发躯干,多单侧,也可双侧

分布似乎符合Blaschko线——嵌合体遗传

治疗:脉冲染料激光


6)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HHT

Rendu-Osler-Weber综合征

基因位点明确

诊断标准:4取3

局部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

自发性、周期性鼻出血

典型的血管性病变

有一位患病的一级亲属

毛细血管扩张:呈不连续蜘蛛样斑丘疹,直径1-4mm,可出现于儿童早期,常见青春期后,40岁后多进展为全身多发性病变

鼻出血最为常见,10以上约50%,21岁以上有90%以上存在

40-50岁患者,约20%存在消化道出血

无瘤性咯血、血尿

内脏损害——脑、脊髓动静脉畸形;肺动静脉畸形;肝动静脉畸形

发病机制——① 1956:涉及结构薄弱的血管扩张、变长、迂曲,异常起始于小动脉和缺乏弹力纤维的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

。② 1978:后续研究未见微动脉中的主要改变,表明原发性异常存在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③ 1990:真皮乳头层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扩张,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随扩张持续进展,微静脉在真皮内卷曲,周细胞、平滑肌细胞增多,基膜多层化,血管壁增厚,与之相连的微动脉扩张,继续进展后,微动静脉间直接通道形成,毛细血管床消失,增加的血流量诱导毛细血管向小动脉转换——与5种基因功能性缺失突变导致。


7)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Louis-Bar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罕见,ATM基因突变

小脑共济失调,眼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进展性运动神经退行性改变

2-3岁:小脑进行性共济失调

3-6岁:血管病变,先发现于球结膜的鼻区与颞区,常发生眼球运动障碍

出现窦肺感染与支扩或淋巴恶性肿瘤——常于第二个10年死亡


8)Bloom综合征

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罕见

特征:婴儿期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光敏性,身材矮小,免疫缺陷,恶性肿瘤易感

好发于德系犹太人,BLM基因突变


9)其他血管印记

德·摩根斑——老年性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

特点:边界清楚的皮肤病变,略高于皮肤,类圆形,呈明亮的樱桃红或红色,直径数毫米,大的可扩张为蒂,无搏动,周围有皮肤贫血晕

Bean:一种寻常的临床上无关紧要的必然老化过程相关的现象

肢端动静脉瘤(动静脉血管瘤)

常见于老化皮肤,机制不明

被认为是一种反应性血管变化

很小,直径5-10mm,深红至蓝色,丘疹或结节样

Bean的血管病变——BRBN,蜘蛛痣及其他毛细血管扩张

舌腹鱼子酱病变——舌下静脉收集系统的迂曲和扩张

静脉星——微小的真皮静脉曲张,可能与血流淤滞有关,与蜘蛛痣相似

静脉湖——常见于老年人的普通血管病变,与日光损伤有关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