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斜视之高度近视相关性限制性内斜视
2018年07月26日 【健康号】 蒋劲     阅读 7463

高度近视相关性内斜视特点: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蒋劲

与高度近视相关;逐渐发展为内斜视,下斜视及眼球外转和上转运动障碍;

传统退缩术的手术效果不理想,术后容易复发;

行内直肌断腱加外侧眶骨膜瓣固定术,术后眼位矫正较好,但是眼球运动功能不理想。

高度近视相关性内斜视发病机制:

肌肉移位和眼球脱位原因与眼轴增长有关,pulley悬带组织的破裂,外直肌与上直肌稳定性受到破坏出现外直肌向下直肌方向移位,上直肌向内直肌方向移位,导致肌肉圆锥在颞上象限出现较大的“薄弱空间”,进而扩张的眼球由肌肉圆锥的颞上象限“疝出”。上直肌的移位后上转减少,外直肌下移后减少外转,眼球脱出后在狭窄的眶尖部向鼻侧和下方运动时受到眶骨壁的机械性限制。

术前MRI或CT可以发现:外直肌向下方移位,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增长的眼球后极部向颞上方脱出。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9岁;因“双眼高度近视,左眼逐渐向内下方偏斜50余年”入院。

专科查体:VOD:0.12(矫正);VOS:0.1(矫正);眼轴:右眼:35.11mm;左眼:  34.98mm;眼位:+45°R/L 20°(OS);+15°(OD);眼球运动:左眼上转及外转运动受限,外转不到中线。

 眼球运动检查:在第一眼位:患者右眼注视,左眼固定于内下方;向右转:右眼外转到位,左眼内转运动可;

向左转:左眼外转运动受限,不过中线。

术前MRI水平位提示:双眼球后极部向颞侧倾斜;冠状位提示: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外直肌向下移位。

术中我们在球后麻醉下行第1次被动牵拉试验:初步判定眼球外转及上转受限情况;

我们发现内直肌肌肉肥厚,肌丝异常粗大,约13mm宽;上直肌走形向鼻侧倾斜,肌止点距角膜缘后约8mm。

松解内直肌后,我们行第2次牵拉试验,发现眼球外转功能改善,但仍有受限和内斜。

 我们采用了改良Yokoyama手术方案即将外直肌和上直肌纵向分开1/2后,于肌止点后12-14mm处用不可吸收5-0缝线联结,并不固定于巩膜上,形成肌肉弹弓,重建 pulley 连接带。

术中我们进行了第3次牵拉试验,初步确定内直肌的后徙量,至内直肌方向无抵抗感为止。

术后随访

 患者术后第一天,术眼球结膜下淤血水肿较为明显,双眼眼压均正常;无眼前节缺血等并发症;

患者术后仍有小角度内斜视,眼球运动内转到位,外转功能较术前好转,能过中线,但仍受限,并出现短期复视,于术后2周,复视消失。

术后眼眶CT可见,眼球还纳至肌锥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蒋劲
主任医师/讲师
浙江省人民医院
眼科中心,眼科,眼科...
:泪器疾病、复杂性及复发性翼状胬肉、睑球粘连、眼睑肿瘤切除联合眼睑再造、角膜穿孔封闭。其中...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