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原因01
2021年05月16日 【健康号】 赵刚     阅读 8699

胆总管结石为胆结石的一种。从成分上来看,胆结石可分为胆固醇结石、黑色和棕色胆色素结石及混合型结石;从位置上来看,胆结石可分为胆囊结石及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又可分为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又包含肝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两种。其
中,胆总管结石根据结石初始形成位置的差异可划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及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二者有不同的成石原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移落入胆总管,其形成可能与胆汁淤积、肠胆反流及胆道细菌感染相关,主要由棕色胆色素结石及混合型结石组成;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原发形成部位为胆囊,后因各种原因通过胆囊管下降落到胆总管,其形成可能与饮食、脂质代谢等有关,主要是由胆固醇结石及黑色胆色素结石组成。因而,任何可导致胆结石易于形成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胆总管结石易于复发。
近年来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约占胆结石的8%~20%,在中国约占8%~10%。胆总管结石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发作间期可无任何不适,发作期通常可引起上腹部疼痛、黄疸和寒战高热。若病情危重甚至还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神经精神症状。故无论有无相关症状,胆总管结石一经发现,都应积极治疗。目前临床上胆总管结石的处理手段主要包括ERCP、开腹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溶石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经皮放射治疗、液电碎石、激光碎石治疗等。其中ERCP取石具有适应症广泛、微创、花费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逐渐被推广并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措施,但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
一般认为,胆总管结石复发需满足:首次治疗取净结石;经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超声内镜检查(EUS)或ERCP等检查方法诊断证实胆总管结石再次形成,伴或不伴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再次诊断胆总管结石形成需与首次取石间隔时间≥6个月。据文献报告,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约为4%~24%。
1、遗传因素
胆结石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及种族特异性,其形成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研究的热点,大量基因位点已被发现参与胆结石的发生。
2、年龄、性别、饮食习惯
高龄可能与结石易于复发相关。其原因可能为高龄患者常合并壶腹周围憩室、胆总管成角、高胆固醇血症等。女性可能为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但机制不明。女性易患胆结石,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有关。此外妊娠也可能与胆结石的发生相关。高脂饮食与胆固醇结石密切相关。然而高脂饮食还可以刺激胆道收缩及促进胆汁排空,可能对结石复发具有保护作用。
此外,蔬菜及水果可能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呈负相关。
3、感染因素
棕色胆色素结石常原发于胆总管,且并发胆管炎者多见,其形成被认为与细菌尤其是从肠道逆行迁移至胆管的肠道细菌感染相关。细菌介导结石形成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目前认为肠道细菌可能通过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磷脂酶A、结合胆汁酸水解酶等水解酶参与胆红素的代谢过程进而使产生的游离胆红素和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盐,构成结石的主要成分,并进一步形成胆色素结石。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可能与胆结石发生发展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但其可靠性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及证实。除细菌感染外,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感染也可能与胆结石发生相关,其可能与病原体直接侵犯胆道系统、干扰胆道平滑肌收缩及脂质代谢以及虫卵的致结石作用相关。
本文选自:王士东,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赵刚
主任医师
上海市东方医院北院上...
肝胆外科,普外科,胆...
肝胆外科、胆石病、胆囊息肉的外科治疗,专长保胆治疗胆囊良性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手术;...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