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药汤剂煎服的神秘力量
2021年10月27日 【健康号】 傅慧婷     阅读 7971

中药

中药汤剂是根据君、臣、佐、使的中医辨证用药原则,把各种药物混合在一起,用适当的溶剂浸透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而得。在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背景下,大部分人会认为,中药水煎过程麻烦,先煎后下等要求多,耗时费力,眼见为实的多是树皮草根影响感官,最难接受的是口感问题,或酸或苦,服用的过程没有成药或西药那么简单方便……殊不知,中医中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炮制或煎煮方法自有它的道理。

1、汤的含义:汤即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制汤的过程包含选材、预备容器、火源或电源、溶剂,手动操作过程和时间。把中药煎汁称为“汤药”,暗含了药食同源的理念,药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药”,而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日常的调理或纠偏,使人保持健康或治疗疾病。从中患者会更早地意识到,疾病本身也是人生如影随形的一部分,会以更好的姿态去应对。

2、人文关怀:汤药成功煎煮需要人力物力的付出,此过程满怀家人对病者的关怀和心意,使服药的人感受到煎药人满满的爱意,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回应。研究发现,诸多积极心理因素在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应对中能起到积极效果,如有抗争勇气的癌症患者平常更可能表现出无病的状态,在研究评估后存活的时间更长,疾病复发的可能性显著低于那些感到绝望和无助的患者,这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甚至比生物因素或者治疗的效果还要强烈[1]。所以,相比于“冷冰冰”的药盒子,煎汤药的过程暗含的人文关怀是无价的。

3、保证疗效:中药其实自古就不是慢郎中,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人们在治疗发热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外伤性疾病的过程中,中药汤剂的使用往往是“一剂知二剂已”,如《伤寒论》中汤剂未效则“后服小促期间……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服至二、三剂”,后世吴鞠通《温病调辨》中银翘散的服法亦仿此意。如何能保证中药的速效,一为汤剂相较于其他剂型吸收快,二为时刻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药方组成,相比与其他剂型的药物,汤药具备这一优点。想来桂枝汤为何有如此多的加减变方也是这个原因。

4、以药测证:相比较于丸散膏丹,汤药的四气五味更容易为患者直观感受,人们在一口一口喝药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此药性是否与自己的胃气相合,与疾病相对。如热证的咳嗽给他服用小青龙汤,辛甘厚味会引起患者的反胃,呕而难以下咽便是反应;而寒证的泄泻给他服用葛根芩连汤,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身体会自然抵触这种苦寒之味。这样的服药过程反馈给医者则促进其临证能力的成长,给患者则是更好的身体反应性体验,喝不进去自然就停用,也是自救的一种方式,与吞药片不同,后者一股脑儿进入胃中,迟滞的反应会后续出现,吃错药的可能副反应会放大好几倍。

治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儿。就如同孩子的学习从来不只是学校的事儿,孩子是否能成才一定是家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治病也一样,如果把希望全部寄托给医者,而放弃本我的管理和配合,那也是徒劳无益的。愿意为煎服汤药付出时间和努力的患者,一定也是认真对待生活对待疾病的人,如此会给医者更大的动力,去思考去研究疾病本身,从而改进方剂配伍,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这也是医患关系良性循环的开始。

因此,煎中药这件事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可能会增添麻烦,但相较于疾病本身带来的麻烦却是非常值得的。愿患者和医者都能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思想,放慢生活的速度,增添彼此的温度,好好地煎上一碗满是心意的中药,共同去应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各种疾病,来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傅慧婷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
传统中医科,传统中医...
肿瘤术后放化疗后,顽固性便秘,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失眠心悸,自汗盗汗,顽固性口腔溃疡,头...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