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一、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剂量开始:采用较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疗效而使不良反应最小,逐渐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
2、尽量用长效药: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每天24小时血压稳定于目标范围内,积极推荐使用一天给药1次而药效能持续24小时的长效药物。若使用中效或短效药,每天须用药2~3次。
3、联合用药: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可以采用2种或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联合治疗。
4、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更适合该患者的降压药。
二、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方法
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是药物治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
1、钙离子拮抗剂(CCB)
二氢吡啶类CCB无绝对禁忌证,降压作用强,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我国抗高血压临床试验的证据较多,均证实其可显著减少脑卒中事件,故推荐使用二氢吡啶类CCB。
该药物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高血压,尤是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病患者。可单药或与其他4类药联合应用。对伴有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者应慎用二氢吡啶类CCB,少数患者可有头痛、踝部水肿、牙龈增生等副作用。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ACEI类药物降压作用明确,保护靶器官证据较多,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适用于1~2级高血压,尤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有益。可与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二氢吡啶类CCB合用。
一、联合应用降压药必须注意的一些基本要点
(一)正确认识“高血压的标准”是指导用药的基础
近30年来国际上对划分高血压的标准在不断地改变之中,回顾1978年WHO的≥160/95mmHg定义
为高血压,定141~159/91~94mmHg为“临界高血压”到1984年JNC-3提出≥l40/90mmHg,并提出
DBP85~89mmHg为“正常血压”。此后,1999年JNC-6及WHO/ISH定出虽然高血压仍以≥140/90mmHg为
标准,但130~139/85~89mmHg为“正常高限”,<130/85mmHg为“正常血压”,<120/80mmHg为“理
想血压”,并明确指出“高血压的定义只是人为划分的”,是可变的。最近2003年JNC-7又提出“高血
压前期”(120~139/80~89mmHg)的概念其目的是在120/80mmHg以上的人群尤其是55岁以上的人应
当高度警惕发生高血压,应注意生活方式的改良。迄今已明确血压越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直线上升,在
2002年的一项100万高血压人荟萃分析发现40~70岁的人群中,虽然随着年龄增加心脑血管危险性增加,
但各种年龄段中115/75mmHg都是一个转折点,凡是>115/75mmHg,每增加20/10mmHg,心脑血管事件
翻倍增加,即使在115/75~140/90mmHg,所谓“血压正常”范围,也是如此。长期单纯高血压10年后引
起心血管事件仍然比无高血压增多约20%~30%。因此,血压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很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
降压治疗还应考虑有哪些危险因素共存,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会使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加明显增加。目前
的观点,就是每个病人的“正常血压”也应“个体化”对待,凡是超过此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性就增加
时,这一水平就应是这个(种)病人的比较安全的“正常血压”水平。如:当有糖尿病时不是≥140/90mmHg
才开始服药治疗,而是160/80mmHg就应开始服药。高血压合并肾病蛋白尿(≥1g/d),则目标血压为
125/75mmHg等。过去常提到的“J”形曲线理论,经许多研究证实脑血管病与肾病无论SBP、DBP均未发现
存在“J”形,即血压过度以下降,死亡率上升的关系。但是,当合并有冠心病DBP应维持在80mmHg左右。
老年纯收缩期高血压不宜DBP<65~70mmHg,以及当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有昼夜节律杓型者应注意勿将夜
间血压降得过低。(二)收缩压比舒张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密切
在过去的一些指南比较重视DBP如:1984年JNC-3制定的高血压分级以DBP来划分:90~104mmHg为
轻度,105~114mmHg为中度,>115mmHg为重度。1985年JNC-4仍强调DBP≥90mmHg,二次以上才能确诊
为高血压。随着流行病和循证医学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收缩压是比舒张压升高与心
血管事件更具密切关第。1999年及2003年的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都已指出划分轻、中、重度高血压标准
的140~159/90~99,160~179/100~109及≥180/110mmHg。当然,对中年人单纯舒张压升高者虽然
收缩压不高也应及时控制DBP,否则3~5年以后逐步出现的脑卒中等危险性会上升35%左右。因为随着年
龄增长SBP会越来越高,尤其在50岁以后。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