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炎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展涉及许多机制。Virchow's三要素理论反应了内皮(静脉壁)、静脉淤积和高凝性(在管腔一侧)的参与。最近的发现强调了由内皮细胞激活引起的炎症的作用,这是三要素之一。
已知炎症系统各组分参与先天免疫系统早期急性期的初始过程,最初是一种保护机制。
如果不加以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会导致组织变化。
内皮
在正常情况下,内皮细胞发挥抗血栓作用,而凝血调节素、蛋白C、硫酸肝素和硫酸皮肤素——它们可以增加抗凝血酶和肝素辅助因子II的活性——是负责这种内皮功能的天然抗凝剂。此外,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产生,导致血管舒张,减少粘连和白细胞活化。
缺氧可激活内皮细胞,导致炎症和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被认为在以抗炎和抗血栓特性为特征的“休息”状态中起作用。微环境的改变可以诱导内皮细胞从静止状态到活跃状态的转变。
在实验DVT中观察到的这种“活性”状态下,细胞粘附分子如P-选择素、E-选择素、ICAM-1的表达增加,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粘附和活化,促进血栓形成。
静脉瓣膜中有两个漩涡:一个主要漩涡产生旋转运动,促进血液通过静脉流动,另一个较小的次要漩涡在与主要漩涡相反的方向旋转。这个较小的次级漩涡被认为是一个“被困”的漩涡。一个被困的漩涡可以困住红细胞(RBC),并为该区域的内皮细胞创造一个缺氧环境。
在正常循环条件下,血红蛋白曲线向右移动释放氧气。然而,如果红细胞被困在漩涡中而无法更新,则有可能使邻近的内皮细胞缺氧,在小漩涡微环境中pH值升高。这就造成了内皮细胞缺氧的环境,导致它们的激活和功能障碍,或者换句话说,从“静止”状态切换到“活跃”状态,最终导致血栓形成过程。
众所周知,内皮细胞的激活涉及怀布尔-帕拉德小体(Weibel-Palade bodies)的胞吐,释放其内容物,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并暴露P-选择素。这有利于血小板粘附(P-选择素的大量来源)和白细胞运输。
因此,这一过程诱导了与炎症相关的促凝机制。
这个血小板内皮细胞平台允许凝血系统和炎症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旦炎症开始,可以从组织学上看到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初始炎症急性期,由静脉壁中性粒细胞和血栓引起,与急性静脉血栓形成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细胞从中性粒细胞转变为单核细胞。
炎症可能有利于血栓形成,但也有利于再通
在管腔中,PMN有助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它们积极参与捕获循环血液中的元素,就像一个实际的网。
最近的研究表明,NETs可以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一些PMN细胞迁移到静脉壁上,并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介导一系列事件。
在静脉壁和血栓中,单核细胞可能导致血栓后纤维化状态的改变,或可能通过吞噬其成分导致血栓再通。
如果炎症机制有助于血栓再通,那么炎症过程可能具有双重作用。
因此,炎症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持续的刺激和/或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决定长期的慢性炎症状态。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