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靶向药治疗的六大误区
2019年12月04日 【健康号】 孙全新     阅读 8505

近年来,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什么是靶向药物,它的疗效如何,很多患者对它的认识仍旧比较模糊,并存在很多误区。今天,小就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肿瘤靶向药物,消除几个常见误区。

所谓靶向治疗药物,是指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的治疗药物,其进入体内后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误区一:靶向药物可以取代传统化疗药物


“医生,不是说现在治疗肿瘤都用靶向药物了吗?你怎么还给我化疗?”结肠癌患者张大爷这样问医生,那是否用了靶向药物就不用化疗了呢?相信这也是很多患者心中的疑惑。


靶向药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虽然它的出现给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至今还没有完全取代化疗。


化疗作为传统疗法,主要是作用在细胞周期DNA的破坏或者DNA的合成等方面。而靶向药物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靶”,这样才会有疗效,目前我们发现的靶点、靶标等只有寥寥几个,但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靶点、多通道形成的,能否在个体患者身上找到合适的靶点,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靶向药物可以取代传统化疗药物。


例如在肺癌中,如果检测的基因型合适,那么易瑞沙、特罗凯等单一的靶向药物治疗就足矣,而消化道肿瘤当中,例如大肠癌、晚期结肠癌或是胃癌,目前还是化疗和靶向治疗联合才具有临床意义。


因此,是否选用靶向药物,是否要联合用药,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自身条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疗效。

误区二:靶向药物毒副作用小,不必担心

“大夫,听说现在有种药吃了不掉头发又不会呕吐,您赶紧给我用吧,多贵都不怕!”肺癌患者张女士的话其实也代表了很多患者的心声,那事实真是这样吗?


虽然靶向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传统化疗药物好、毒副作用较小,但是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小觑。由于人体内有至少100条信号转导通路,根据不同靶向药物靶点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毒副作用。一般来说大多数激酶抑制剂都会引起血细胞减少症,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等,而大多数单抗类靶向药物则会引起输注反应、皮疹、头疼、关节痛、高血压等反应。并且各类靶向药物的FDA黑框警告中也明确指出,具有肝毒性、结肠炎、胃肠道穿孔、血栓时间、心血管毒性等严重毒副作用,严重者甚至会致死。


因此,患者应该正确认识靶向药物的毒副反应,虽然其较传统化疗药物作用小,但也绝不简单等同于普通感冒药的毒副作用。

误区三:靶向药物疗效神奇,药到病除


“医生,这么贵的药,怎么用了那么长时间,我的肿瘤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长大了呢?”肺癌患者吴阿婆生气的坐在医生的诊室内问医生。


事实上,尽管大部分的肿瘤患者在采用靶向治疗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生存期得到了延长,但临床试验证明其无进展生存期任然不超过12-14个月,靶向药物的继发性耐药是一个临床不可避免的问题,它是靶向治疗的普遍现象。靶向药物的靶标敏感基因会产生二次突变,使其他信号通路激活,继而产生耐药。比如在肺癌治疗中就明确指出,早期肺癌(一、二期)禁止使用靶向治疗,因为靶向药物使用一年后可能会发生耐药,一旦出现复发,这些患者就可能面临靶向药物不能使用的窘境。


因此,患者应当意识到靶向药物同化疗药物一样也会面临耐药、复发的窘境。


误区四:不做基因检测,直接服用靶向药物

    不清楚自己是否有突变的靶点,可以随意使用靶向药吗?

不建议、不科学。


如果把抗癌看作一场真正的战争,那么传统的化疗好比“狂轰乱炸”,杀灭癌细胞也损伤好细胞;而靶向药物治疗则不同,先定位靶点再“精准轰炸”,让“无辜”细胞得以幸免,也因此成为癌症治疗的“新宠”。


肺癌患者不进行基因检测就盲试靶向药是不理智的,没有靶点怎么“精准轰炸”癌细胞呢?


基因检测技术是实现精准医学的基础。要实现精准医学,必须利用基因检测技术选出致癌的关键基因,即沙中淘金、“洗出”靶点;之后以点连线、追根溯源;然后动态跟踪、敌变我变;最后实现全面综合治疗。


能否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如何治疗,都必须由专业的医生作出判断,同时,需要定期监测和动态观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在使用靶向药之前,要记得去做基因检测。

温馨提示:更多肿瘤疾病的资讯,请拨打24小时肿瘤免费咨询热线027-83743390进行咨询,湖北省中山医院肿瘤科祝您健康!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