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尿酸与痛风的前世今生】
2018年11月18日 【健康号】 赵志国     阅读 9420

    血尿酸(血液中尿酸浓度)是最常见的体检项目之一。很多人在体检中发现尿酸异常升高(高尿酸血症),但因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而未加重视。很多大夫也不重视高尿酸血症,因为大夫们发现只有约10%的高尿酸血症者会发展为“痛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真如大家想的那么无害吗?其实并不是,高尿酸血症真正的隐形危害在于心脑肾并发症!
    痛风以突然发生的关节处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常累及足、踝、膝、手腕、手指等部位关节。疼痛可以自行缓解,但会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来去如风”,故名“痛风”。
    痛风的基本病理基础是血尿酸浓度异常升高(即高尿酸血症)。血液中尿酸浓度异常升高到一定程度(>420umol/L即70mg/L)时,尿酸浓度为“过饱和”状态,就会形成尿酸盐结晶,并沉积在足、踝、膝、手腕、手指等部位的关节附近,由此引发剧烈难忍的疼痛(好比往伤口上撒盐一般)。而一旦尿酸盐结晶析出,血尿酸浓度即下降,故尿酸盐不会持续不断地析出,待软组织耐受尿酸盐结晶后,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但是,病因未除,当血液中尿酸浓度再次积累达到“过饱和”时,尿酸盐结晶再次析出,引发疼痛反复发作,痛风严重者会散失手脚行走活动能力甚至截肢。
    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除少数病人与遗传性酶缺陷(如HGPRT转移酶缺乏或PRPP合成酶过多)有关外,目前认为,大部分病人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除引发痛风外,高尿酸血症还增加患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2007年5月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把高尿酸血症作为诊断代谢(紊乱)综合症的参考指标之一。也正是因为,高尿酸血症通过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2009年2月发布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人们重视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不但是为了预防痛风发作,还为了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近20年来10多个前瞻性大规模临床研究,约10万例以上的观察对象,采用多因
素回归分析证实HUA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尿酸每升高59.5μmol/L(1mg/dl),死亡危险性男性增加48%,女性增加126%。
    对于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Bickel等发现血尿酸>433μmol/L人群的死亡率是血尿酸<303μmol/L人群的5倍。
    最近我国台湾Wen-HamPan等对41879例男性和48514例女性随访8年,结果显示血尿酸同样是我国普通人群、低危和高危人群全因死亡、总心血管事件和缺血性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
     尿酸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除尿酸结晶沉积导致肾小动脉和慢性间质炎症使肾损害加重外,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研究显示,尿酸可直接使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发生微血管病变,导致慢性肾脏疾病。与血尿酸正常人群相比,血尿酸在7.0~8.9mg/dl人群新发肾脏疾病的危险增加2倍,≥9mg/dl人群新发肾脏疾病风险增加3倍。
    痛风患者经尸解证实肾脏病变者比例为100%。因此,高尿酸血症必须高度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避免高嘌呤食物,主要是动物内脏、海鲜和大部分鱼类、啤酒、肉类等,尽量选用牛奶、蛋类、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低嘌呤食物。(长期低嘌呤饮食容易造成蛋白质营养不了,应注意限制高蛋白食物的程度和时间,不可盲目地严加控制)
    2.避免肥胖,已经肥胖者要减肥,但要避免过度饥饿(引发痛风)。
    3.在避免高嘌呤的前提下,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这意味着食谱中要有适量牛奶和蛋类。
    4.减少脂肪摄入,降低脂肪供能比。
    5.多选用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等,有助于尿酸排泄。促进尿酸更有效的方法是直接服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或苏打水)。
    6.每天饮水1500~2000ml以上,可选用白开水、矿泉水、淡茶水、果汁等,偏碱性的饮用水有助于尿酸排泄。
    7.戒酒,尤其是啤酒和白酒。
    8.适当增加运动量或体力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体力活动(引发痛风)。
    对于饮食已经无法控制在正常水平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需及时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并不仅仅只有痛风,隐藏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背后的心脑肾疾病才是人民健康的隐形杀手。
参考文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赵志国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脉管病科,中医科,中...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痛风,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静脉溃疡、血...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