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什么是敏感性肌肤?
2021年08月13日 【健康号】 李厚敏     阅读 8476

什么是敏感性肌肤?

近年来,“敏感性皮肤(SensitiveSkinSS)"被频繁提及或听到。随着环境污染、化妆品种类增加以及公众护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敏感性皮肤的担忧也逐渐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中,约

60%的女性和40%的男性都认为自己是敏感性皮肤。据调查,我国一线城市中SS的平均患病率为13%,其中男性患病率8.62%,女性患病率15.93%[11。根据目前的理解和观点,敏感性皮肤是指一种易致敏、高度不耐受的皮肤状态。在该状态下,皮肤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瘙痒、刺痛、烧灼、紧绷等多种主观症状,但客观临床体征缺失或轻微。SS具有反应性高、耐受性差、敏感性高的特点。在医学领域,它通常被视为一种皮肤状态,而不是一种皮肤病[21.SS的产生机制复杂,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皮肤状态。内源性因素包括种族、年龄、性别、遗传、内分泌因素、某些疾病等;外源性因素包括环境、化学物质刺激、不良的生活方式及心理因素等。研究表明SS主要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神经感觉传导增加和免疫/炎症反应性增强有关[3]。

1)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正常的皮肤屏障可有效抵御外界有害物质入侵和防上水电解质丢失。SS者由于皮肤屏障功能不良,其表皮角质层细胞数目和体积减少,导致角质层变薄,经皮水分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升高,同时刺激物或过敏原经皮渗透性增加。此外,角质层间良好的多层脂质结构对皮肤屏障功能至关重要,由于SS者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失衡,中性脂质和鞘脂含量明显减少,水溶性化学物质经皮渗透增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使神经未梢受到的保护减少,导致感觉神经的输入信号明显增加。据报道干性皮肤、酒渣鼻和痤疮患者常伴有皮肤高反应性及敏感症状,也提示了SS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炎症反应有关。

2)神经感觉传导增加:SS的皮肤神经感觉功能异常,从而出现众多皮肤敏感症状。一项研究表明,SS者角质层中各类神经生长含量均高于非敏感皮肤。有学者推测SS者神经系统可能发生了以下变化:变异的神经末梢;释放更多的神经介质;有独特的中枢信息处理过程;慢性的神经末梢损伤;神经介质清除缓慢。皮肤的感觉是由无鞘的C纤维介导的,它配有感觉神经受体,如内皮素受体(ET)和瞬时受体电位(TRP)家族,其中TRP家族包括:痛觉感受器、热感受器、冷感受器(TRPM8TRPA1)和神经营养素受体(在皮肤稳态和炎症中起作用)。内皮素受体可能参与介导敏皮肤的痛觉症状;热感受器TRPV1(辣椒素受体)参与表皮屏障稳态,影响敏感皮肤的屏障功能:冷感受器TRPM8参与由冷介导的皮肤敏感。SS的神经生理基础提示,这些感觉神经受体在神经末梢和角质形成细胞中表达上调,外界刺激(环境和理化因素)可能通过与内皮素受体或TRP受体等相互作用,使感觉神经信号输入增加,进而导致皮肤出现相关敏感症状。

3)免疫/炎症反应性增强:外界刺激在接触皮肤后会激活不同的细胞类型,诱导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这些因子有助于调节免疫及炎症的进展,从而足进敏感性皮肤的产生。同时这此炎症会进一光破坏皮肤屏障结构和神经未梢

形成恶性循环。神经源性炎症可能是由于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等神经递质释放,引起血管舒张、肥大细胞脱颗粒。非特异性炎症可能与白细胞介素(IL-1、IL-8、PGE2、PGF2和TNF-a)的释放有关[4]。SS的机制应与“皮肤过敏”相鉴别,皮肤过敏是由变态反应介导,仅对那些特定的致敏物质产生反应;而SS更多是一种原发刺激反应刺激物质缺乏特异性,强调其异常的神经调节机制。当免疫/炎症反应增强时,少量抗原即会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反应。因此,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在同样的刺激因素作用下,SS者比正常皮肤者更易出现敏感症状。

参考文献

[1]Xu F Yan s Wu M et al. Self-declared sensitive skin in China: a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three top metropolise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3,27(3):370-375.

2] Fan L He C Jiang L et al. Brief analysis of causes of sensitive skin and advances in evaluation of anti-allergic activity of cosmetic produ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201638(2):120-

127.

[3]Inamadar A C Palit A. Sensitive skin: an overview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13,79(1):9-16.

[4]Berardesca E Farage M Maibach H. Sensitive skin: an over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201335(1):2-8.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4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