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不出县”背景下的农村老人死亡日记
2018年06月01日 【健康号】 殷莲娣     阅读 8761

“大病不出县”背景下的农村老人死亡日记

大病不出县,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农村医疗水平、缓解城市重点医疗卫生机构的压力成为近几年医改的重大举措。


  然而,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现实生活中,外孙女与外婆,城市与乡村,两地之隔,居住地的不同呈现出天差地别的诊疗水平。见识过最为顶级的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水准之后,出身乡村的新城市人格外担忧上一辈的医疗难题。


  2017年8月6日,正在上海静安寺附近上班的欣欣接到来自老家江苏扬州江都宗村的电话,81岁的外婆突发高烧,体温直逼40℃。


  「已经带外婆去吊盐水了。」欣欣妈妈在电话里说,在她传统的思想中,所有的病只要吊瓶盐水就能治好,而隔壁村的一家私人诊所「效果最好」,「药效强,保准两天就好。不像县里的医院,要治一个礼拜,费时间又费钱,还费精力。」


  欣欣也不好再说什么。


  关于妈妈口中的私人诊所,实际上,小时候,欣欣也陪外婆去过几次。印象中,该诊所的「医生」是个五六十岁的男人,看诊时就简单问了两个问题:什么毛病?青霉素过敏吗?然后没有任何检查,直接进入输液模式。现在想来,不免心有余悸。


  晚上,家里来电:外婆挂了两天水,症状明显好转,再挂两天就没事了。


  悬着的心放下,欣欣开始准备过两天的出差。


  孰料当晚坏消息传来:外婆眼睛看不见了。用妈妈的话说,烧糊涂了,体内热量排不出去,要继续吊水。


  欣欣这才意识到,从发烧到现在,外婆还没有做任何检查。


  第二天一早,欣欣直奔家里,刚下高速,妈妈的电话来了:「你直接来县上的医院吧。医生说情况不是很好。」


  还未来得及仔细询问,电话已经匆匆挂断。


县医院:不是发烧,我们治不了

  当欣欣看到外婆时,心如刀割……


  眼前这位老人面容枯瘦,两眼像桃子一样又红又肿,两颊深陷。嘴唇惨白,没有一丝血色。得知外孙女回来了,她试图起来,但连睁眼这个简单的动作,她接连尝试都没有成功。


  「妈,外婆到底得了什么病,各项检查都做了吗?」


  「没什么大毛病。昨天晚上突然发高烧,说了会儿胡话,小诊所不敢收,我就送这边来了。医生给量了血压、测了体温,医生的意思是情况比中暑严重,要多吊几瓶水。」


  「为什么双眼又红又肿,还看不清东西?」欣欣追问道。


  「烧糊涂了呗。」


  「要不我们去市里的医院看看吧,做个全方位的检查,毕竟大医院……」


  「医生都说没事了,你一个小丫头片子瞎操什么心。」妈妈果断打断。


  欣欣四处打量了下这家医院,还是跟20年前没有差别,包括医疗设施:10平米大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张单人床,床单泛黄,皱皱巴巴,血渍隐约可见。房间内的卫生间,地面潮湿,尿渍四处可见,厕纸随处乱扔。楼道口光线昏暗,充斥了嘈杂着各种声音:孩子的叫喊声、妇女间的聊天声、老人的哀怨声……


  「丫头,不行了,快去叫医生……」妈妈突然叫了一声。


  来不及多想,欣欣立马冲出病房,按着楼道的引导箭头找到护士办公室,里面没人。怎么办?欣欣又跑出来,见人就问:护士在哪?


  找了一圈也没找到。于是,欣欣跑到对面的门诊大厅,只见几个小护士聚在一起,边说边笑。


  「医生,302有情况。」


  「好的。我知道了,我马上就来。」


  「麻烦快点。」


  「行了,知道了。」


  说完,护士慢悠悠地走到病房区,敲开了106的门:王医生,302有情况,去看下。


  大约5分钟后,医生过来了。捣鼓了下听诊器说道:「病人心跳有点快,体内热量排不去。你们家属带她去市里的医院吧,这我们看不了。」


  「那我需要办理什么手续吗?有救护车送过去吗?」欣欣焦虑不安。


  「去办个出院手续就行。我们这儿又不是大医院怎么可能有救护车,你自己家里有车就开家里的车,没有的话,现在找车去。」医生边说边往门外走。


  「没有车,医疗设备也没有,万一路上有什么事儿怎么办?」欣欣赶忙追上去问道。


  「那也没办法,你抓紧时间吧。多一分钟耽搁就多一分危险。」医生不再说什么了。


  欣欣陷入绝望。


市人民医院:你们做好准备吧

  1个小时的路程,到了市人民医院,幸运的是,中途没出事。


  市人民医院病人还不算多。等了大约15分钟,终于见到了医生。医生一边拿着听诊器,一边问我:「有用过什么药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吊过水,具体吊的什么水我就不知道了。」欣欣实话实说。


  「这样吧,去拍个片,做个全身检查。」医生说着,开了张单。


  一会儿功夫,检查结束。半小时后,检查报告出来了,脑梗。


  一时间,大家沉默了。不是发烧吗?怎么会演变成脑梗。然而,欣欣知道,现在才想这些着实有点晚。


  接下来,医生安排外婆住院,告知有情况只要按床头铃,他们会立刻赶过来。欣欣环顾了一圈病房,加钱选的单人间就是好:房间内整齐干净,20多平的空间里,还配有单人床和长沙发,洗手间的马桶有消毒液的味道,看得出来是经常打扫。


  然而,外婆的情况愈发不乐观。嘴里不停的嘟囔着头痛、手麻,身上汗流不止,整个后背都湿透。


  一整天的舟车劳顿,欣欣没忍住打了个盹儿。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刺耳的嚎叫把欣欣吵醒:你外婆不行了!


  只见外婆整个身体在打颤,像触电一样赶紧按床头铃,两分钟不到,医生立马来到房间,迅速做完检查,问:「需要上强心针,价格有点高,要不要。」


  「要!」


  刚推了半针,外婆就受不了了,胡言乱语道:「不要给我打针,我受不了,我要回家。」边说话边挣扎,边脱衣服。


  看外婆实在难受,针打不进去,只好放弃。


  「情况实在不乐观。目前最多维持1个礼拜,你们做好准备吧。」医生说道。


  什么叫情况不乐观?什么叫1个礼拜?什么叫做好准备?短短几天时间人就不行了?一时间,大家如遭五雷轰顶,呆在那里。


  在医院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10点,欣欣办好手续,把外婆带回了家。


  到家后,床上的外婆依旧不停喊热并要脱衣服。身体明明是冰凉的,为什么一直喊热?


  「外婆内火在烧,等身体里的火烧完了,就结束了。这就是油尽灯枯。」妈妈哀伤地说。


  第三天,晚上10点,外婆突然神志清楚地拉着欣欣说:「过几天等自己好了,就跟你去上海。看看小弄堂、看看东方明珠、看看金茂大厦。」

  然而,第二天早上,外婆走了。


回上海,就医经历后的反思


  办完外婆的身后事,回到上海,欣欣一直沉浸在无可名状的哀痛中。


  在一个又一个失眠的夜晚,欣欣一次又一次的质问自己:外婆为何没能救回来?如果一开始就去市人民医院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这个结局?


  在就医的道路上,欣欣的外婆确实走了不少的弯路,耽搁了最为珍贵的抢救时间。小诊所的存在耽误了病情,看病不问诊,仅凭经验就直接开药,遇到了庸医;转去县级医院,但医生能力有限,检查设施也无法到位,再次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在和死神赛跑的赛道上,欣欣外婆走了两次岔道。她的悲剧,在中国的农村,每天都成百上千地发生着。


现实:大病不出县仍在路上

  生活在乡下,就无法得到正规救治了吗?事实上,早在2015年,国家就提出了「大病不出县」的基层就医改革。


  近几年,国家为了改善基层就医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立起分级诊疗制度,即所谓的「大病不出县,每个人都会有『私人医生』」。


  去年,国务院又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要坚持居民自愿、再次强调「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概念。为了提升县级医院的诊疗水平,缓解综合区域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国家相关部委和机构和大医院做了大量努力。


  据官方披露,2018年1月至5月中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就帮助基层医院152家,培训、指导基层医师3826人次。


  但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病不出县」,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医师资源的匮乏。过去几年的基层卫生虽然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才建设仍是医疗服务的薄弱环节。目前,基层医院医生重学分、轻实践的现象仍为严重。不少医师在本科教育阶段基本没接触过临床,连最基本的缝皮也不会操作。


  此外,当下医学教育总体招生规模偏大,个别高校单点招生数量过多,区域间医学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大,急需、紧缺类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如此一来,患者想在基层医院得到高水平救治,实在难上加难。因而,不少基层患者也不再信任基层医院,不远千里也要转而向北上广大型三甲医院就诊,由此导致三甲医院门诊量单日门诊量上千,有的甚至过万。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5万家医院中,三级医院占比仅为7%,却占据了门诊服务量的45%,且800张以上床位的大型医院数量仍在持续增长。


  在媒体发布的中国大医院门诊量排行榜中,上榜的大医院里,年门急诊量超过400万的医院达到了20家,其中超过500万的达到了5家。


  众所周知,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和认可不是短时间内可以重塑的,而参差不齐的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医技水平也会导致患者群体对基层,特别是大病方面缺乏认可。


  毕竟,医疗涉及的是生命,而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复旦大学甲状腺肿瘤诊治研究中心主任、肿瘤医院甲状腺肿瘤首席专家吴毅教授对39健康网表示:「目前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连最基本的甲状腺癌检查都做不到。甲状腺癌检查不仅需要机器的配合,医师的经验更是关键,但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生经验明显不足。」


  大病不出县,这个饱含着国家和公众莫大希冀的医疗改革举措,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想要飞过沧海,还需要更多的时日和多方的努力。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