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颅内短T2低信号的生理及病理成因
2019年01月14日 【健康号】 段圣杰     阅读 7557

 

颅内生理结构及某些病变常常出现短T2MR征象,即T2WI显示病变为低信号现象,以前文献上解释常常相佐,查阅最近文献结合笔者经验作一初步解释。

 

1 颅内具有短T2MR的生理结构

 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段圣杰

1. 1 颅内正常生理结构

颅内有许多正常生理结构具有短T2MR征象,如颅骨内、外板、正常硬膜、正常血管的流空现象等,由于这些生理结构除呈短T2MR征象外,都具有长T1MR征象即T1加权或T2加权像都呈低信号,并且又都具有固定解剖部位,一般不会误诊,在此不作赘述,以下是几个特殊变异作些解释:

①岩骨穹隆所致引起小卵圆形短T2长T1MR信号,有时两侧对称出现,有时仅一侧出现,视患者扫描体位而定,勿误诊病变。

②鞍部前床突变异亦可引起上述同样MR改变,只有阅片时注意分析或加扫头部CT即可排除。

 

1. 2 颅内含铁及钙的结构特别是含有铁质的神经核团

1. 2. 1 苍白球、壳核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出现短T2MR征象。

1. 2. 2 黑质及红核在一般情况下也出现短T2MR征象。

1. 2. 3 小脑齿状核,在小脑半球中央呈横位卵圆形界线清晰的短T2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在MR问世之前无法在活体身上检出,而MR问世以后,特别是在T2WI易显示信号降低。铁在脑内代谢目前还不清楚,Drager研究证明:出生后6个月在苍白球有少量铁沉着,黑质网状带则要12个月,红核则18~24个月,而齿状核则3~7岁见少量铁质沉着,在额部铁质沉着甚少,因而在T2WI上额部白质信号比枕部略低,随年龄增长,纹状体和齿状核铁质增加。

上述三种结构,一般在T1WI显示等信号,因为无论Fe2+或Fe3+都引起T2顺磁效应,缩短T2驰豫时间而T1改变则不明显,苍白球及壳核铁质沉着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因而短T2征象亦随之明显。这些结构又与所使用静磁场有关,磁场强度越高,短T2征象越明显。

 

1. 3 正常髓鞘发育

出生二个月正常婴儿,由于脑白质特别是顶后部白质未髓鞘化而基底节区已髓鞘化,后者一般与灰质呈等信号,但由于与未髓鞘化高信号白质相对比,拟似短T2改变,要注意和熟悉小儿髓鞘化生理过程,否则容易误认为病变。

 

2 颅内具有短T2MR征象的病理改变

颅内有许多病变都能产生短T2MR征象,常见病变分述如下:

 

2. 1 血管病变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特别是无血栓形成情况下,均可产生短T2MR征象,这主要是血管流空决定的,即T1WI亦呈长T1低信号的流空效应,但由于T2WI有充足的脑脊液衬托显示更为清晰。

 

2. 2 亚急性早期颅内血肿

即脑内出血3~7d内,这时正铁血红蛋白开始形成,但红细胞膜尚完整,由于具有磁敏感性,而T2WI呈低信号,而又由于正铁血红蛋白的形成,因此T1WI显示高信号。

 

2. 3 钙化及骨化组织脑膜瘤听神经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骨瘤等

凡是钙化或骨化组织都可产生短T2MR征象,即T2WI显示低信号。钙化的形态、均匀与否,可产生均质或非均质短T2,但一般T1WI多显示等信号或呈长T1低信号,然而也有少数钙化病灶呈短T1高信号改变,注意识别。

 

2. 4 富含脂肪组织皮样囊肿上皮样囊肿畸胎瘤

这类病变均含有不同的脂肪组织、类脂质、固态胆固醇或角蛋白,主要发生于中线、鞍上。

皮样囊肿一般呈短T2低信号,但也呈短T1高信号,一般是由于含脂肪的三磷酸甘油脂所致,且常常出现脂肪液平面。

而上皮样囊肿,很少呈短T2短T1的MR改变(因为很少含类脂质、三磷酸甘油脂),一般多呈长T1长T2改变,这是因为后者含有固态胆固醇及角化蛋白,不易产生驰豫的缘故。

畸胎瘤由于成份较复杂,亦含有不同量脂肪,能形成短T2MR征象,但信号不均匀可资鉴别。

脂肪成分与亚急性或慢性血肿及富含蛋白病变不易在T1WI作出鉴别,但T2WI一般都能作出鉴别。因为:脂肪组织在T2WI信号衰减,而蛋白含量高的病变则信号增高。必要时作脂抑制成像可资进一步鉴别。

 

2. 5 胶样囊肿

MR表现复杂,视囊内容物而定,可呈长T1或等T1信号,大约60%病例可呈短T1信号。

如果呈短T2短T1信号,即T1WI显示高信号T2WI显示低信号,则为陈旧性出血、液化胆固醇及囊内含有钙、铜、镁、钠、铁、磷等物质。

如果呈短T1长T2改变,即T1WI与T2WI均显示高信号,为粘蛋白及与出血有关。

如果呈长T1长T2改变则囊内富含浆液。

 

2. 6 少见肿瘤如黑色素瘤

文献上认为黑色素瘤含有自由基而且有顺磁效应,因此呈短T2MR征象,但这种病变都含有短T1高信号为其特例不易误诊。

 

2. 7 某些肉芽肿

一些炎性肉芽肿如脑结核、脑结节病,有时也出现短T2MR征象,但T1WI均为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在一些手术病例中,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中央出现凝固性坏死,多系由凝固坏死所致。

 

2. 8 异常铁及铜代谢疾病

2. 8. 1 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梅病

为性染色体遗传。少突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继发性髓鞘形成损害。但临床及化验尚未发现特殊酶的不足,因此仅靠阳性家族史作出诊断。临床表现包括头部震颤、眼球异常运动,通常在出生后3月前发病。

MR表现包括萎缩性改变,在T2WI显示正常灰白质信号倒置,提示正常髓鞘化障碍;同时,出现豆状核及丘脑短T2信号,可能是由于大量铁质沉着。

2. 8. 2 Wilson肝豆状核变性

主要为青年发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疾病。铜沉着于肝及脑引起肝硬化及神经症状,包括共济失调、震颤、痉挛。

脑铜沉着伴胶质细胞增生最显著在壳核,其次为皮层下、脑干、齿状核、黑质。T2WI壳核信号减低,特别是用高场强MRI显像时。这一顺磁效应是铜所致,但多数病例均呈长T2高信号,是铜与蛋白结合所致,与患者采用中低场MRI检查有关。

2. 8. 3 Parkinson

震颤麻痹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的锥体外系疾病,属慢性退行性病。大多在中年之后发病,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震颤,主要病理改变在锥体外系的苍白球、黑质、壳核及尾状核,神经元减少萎缩、色素退化、胶质细胞增生及慢性少量出血。

高分辨MR图像显示脑干萎缩,累及黑质。而T2WI信号减低,主要为铁质沉着于壳核、苍白球及黑质等。

2. 8. 4 Shy-Drager综合征

亦为原因不明的退行性病变。三角区的萎缩伴黑质及纹状体神经元消失、胶质细胞增生,类似Parkinson氏病改变;亦见于桥延髓核、小脑皮层、下橄榄。

MR表现为中脑、丘脑、基底节、三室周围短T2低信号伴黑质、苍白球铁质沉着。

2. 8. 5 Hallervorden-Spatz病(-斯二氏病/苍白球色素性退变综合征

大量铁质沉着于苍白球、黑质,较少见于大脑皮层;其它组织学变化包括神经元细胞肿胀、变性,特别是累及基底节以及髓鞘化异常。铁代谢障碍的机制尚不清楚。通常发生于学龄儿童。

有文献报导MR的T2WI苍白球信号降低,是由于铁质沉着,后者在高场强MRI显示更清晰,伴脑室周围信号增高。

 

2. 9 r-刀治疗后

r-刀治疗的某些病是明显短T2长T1MR征象,即T1WI及T2WI都呈低信号,与高能量X线引起局部组织凝固坏死有关。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