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何看懂血常规?其实很简单
2018年12月10日 【健康号】 微医全科(杭州萧山)     阅读 9282

如何看懂血常规?其实很简单

感冒、发烧、咳嗽、腹泻、腹痛、脸色苍白、浑身乏力、皮肤有瘀斑......好像不管出现什么毛病,医生大多都会建议先查个血常规


一个小小的血常规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吗?没错,通过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快速判断身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所以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些关于血常规的小常识。

1

感染



当人体感染了细菌或病毒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可有相应的变化。


一般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而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多提示病毒感染可能,如流感、麻疹等;而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均增高,多提示细菌感染可能,如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腹泻、肺炎、扁桃体炎等病症。


不过,血常规中的结果仅作为临床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判断标准,具体还需医生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查后综合判定。


2

贫血



贫血可引起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不适,而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是判断贫血的常用指标,当其低于正常参考值时,可诊断为贫血,且根据血红蛋白的含量可反映贫血的严重程度,但贫血的原因及类型则需医生结合其他项目的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来判定。


3

过敏



当血常规中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正常参考值时,多考虑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或患有过敏性疾病,如因过敏引起的皮肤瘙痒、皮疹、鼻子痒、眼睛痒、咽喉痒、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或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者。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过敏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外,感染寄生虫(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及宫颈癌等)也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


4

出血



若是出现反复的牙龈出血、鼻出血或出血后止血困难,皮肤有出血点、紫癜、淤斑,妇女月经过多,拔牙或手术后出血、伤口出血时间延长等情况,需要关注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计数是否低于正常参考值。


一般血小板轻度降低不会发生出血性问题,但当血小板降到50×109/L以下时多会有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不过,出血现象并不能仅参考血小板计数指标来判断,还应参考其他凝血检验指标,以判断是否存在凝血系统的异常。


5

生理性异常



生理性白细胞增多,可见于新生儿、剧烈运动后、体力劳动、饱餐或沐浴、情绪激动或刺激、儿童剧烈哭闹、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中末期、产后、吸烟者等情况;而生理性血红蛋白增多可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情况。上述这些情况下的指标升高多是暂时性的,如无身体不适,一般去除影响因素后会很快恢复。


注意重点关注这3个指标


通常,血常规报告单的项目多达20多项,但我们最应关注的是以下三项,因为这三项分别反映了人体外周血中最主要的3 种成分,即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情况。


1.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单位:10^9/L)

● 成人:(4.0~10.0)×10^9/L

● 新生儿:(15.0~20.0)×10^9/L

● 6个月到2岁为(11~12)×10^9/L

● 儿童为 (5.0~12.0)×10^9/L


增多


凡高于正常高值均为白细胞增高,病理性常见于各种细菌性感染和炎症(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急性胆囊炎及猩红热等)、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手术后等;


减少


凡低于正常低值均为白细胞减少,病理性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粟粒性结核等)、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等)、化学治疗药物(如抗肿瘤药、磺胺类、氯霉素、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制剂等)、长期接触放射线。


注意:白细胞计数无论是升高或降低,都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哪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生了异常,不能单纯根据白细胞的总数下结论,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2.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 成年男性:120~160g/L

● 成年女性:110~150g/L

● 新生儿170~200g/L

● 儿童120~140g/L


增多


凡高于正常高值均为血红蛋白增多,病理性增多可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脱水(如连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


减少


凡低于正常低值均为血红蛋白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急慢性失血、白血病、化疗、钩虫病等。


注意:测定血红蛋白量减少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但若是确定贫血的类型,则需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3.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增多


即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


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减少


即血小板计数<100&times;109/L时,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恶性淋巴瘤等);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放射治疗及化疗等。


注意:正常人的血小板一般一天有6%~10%的变化,早上较低、午后略高,春天较低、冬天略高,生理性血小板计数偏高常见于高原地区、月经后、运动后等情况。当血小板计数出现异常时,多需要检测凝血功能,以评价血小板的功能,并利于医生进行诊断治疗。


因每家医院化验用的仪器都不同,机器之间会有误差,所以每家医院的正常值可略有不同,但每张化验单上都会标明该医院的参考值。此外,若化验单上的异常值比正常值只升高或降低一点点,其意义并不大。一般化验结果与正常值至少相差10%~20%以上时,异常结果才有临床意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