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血流导向装置-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
2021年03月11日 【健康号】 方淳     阅读 8906

目前对于大型动脉瘤来说,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术后可能加重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且远期复发率超过一半。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更新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对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结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在无弹簧圈或疏松填塞弹簧圈的情况下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开启了颅内动脉

专家简介:方淳,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内知名脑血管病介入专家,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中青年专家。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介入科主任, 擅长各类血管性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尤其擅长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的脑血管病和超早期脑梗死,颅内及颈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在脑卒中急救和预防治疗有很深造诣。

据了解,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约为0.95%。然而,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其致死率可达40%。

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当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国际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所证实。然而,颅内复杂动脉瘤(如巨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和夹层动脉瘤等)因存在治疗过程复杂、治疗并发症率高、治疗后复发率高等特点,其血管内治疗仍是巨大挑战。

目前对于大型动脉瘤来说,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术后可能加重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且远期复发率超过一半。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更新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对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结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在无弹簧圈或疏松填塞弹簧圈的情况下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开启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让临床医生和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一、什么是血流导向装置?

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采用以往常规的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或者其他介入治疗的方法,术后的复发率很高。而颅内血流导向装置(PED)是用来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革命性介入产品,国外PUFS研究术后三年的动脉瘤造影随访动脉瘤闭塞率达到93.4%。国内上市的颅内血流导向装置为美国美敦力公司Pipeline Flex,它是第二代的血流导向装置,并需专业培训后的医师才能施行手术,通过植入到所累及的病变动脉后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缓慢的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并使得内膜上皮攀爬到支架表面从而来修复病变血管,使其发生血管重塑来修复病变的载流动脉。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

血流导向装置是在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血流重塑装置,其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由于其较普通颅内支架拥有更细密的网格以及更强的血流导向能力,所以更有利于动脉内皮细胞的移行生长及瘤颈覆盖闭合。通过血流导向装置的高金属覆盖率和高网孔率设计,对局部血流进行重塑,将载瘤动脉向动脉瘤内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管内,从而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得以改善,最终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进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


二、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有哪些优势?

1、手术微创,操作简单,安全性相对更高;

2、可以维持载瘤动脉的通畅,避免动脉急性闭塞导致Wallenberg综合征;

3、可以通过血流重构逐步消除动脉瘤;

4、在降低和防止动脉瘤的远期复发方面更具有优势;

5、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三、血流导向装置适用于哪些手术?

(1)对于颈内动脉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FD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各项临床试验的证实。

(2)对于颈内动脉宽颈、多发的、小型及中型动脉瘤(<10 mm),FD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后复发的,或者位置邻近的多发串联动脉瘤,FD治疗可作为优选方案。

(3)复杂的后循环动脉瘤是传统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的难点,FD的出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FD治疗。但是,对于大型和巨大型后循环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病变累及基底动脉或基底动脉本身的延长扩张,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探索,治疗选择应更加慎重。


(4)对于Willis环远端的宽颈动脉瘤,特别是动脉瘤累及分支或远端动脉,传统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风险及难度较大,FD可作为一种尚有争议且需进一步验证的治疗方式,但应警惕其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5)破裂动脉瘤和血泡样动脉瘤有文献报道的成功经验,可以慎重选用FD治疗。如果动脉瘤形态和条件允许,急性期先行弹簧圈填塞,二期行FD置入也是较好的治疗方案。

(6)对于儿童患者的FD治疗,建议慎重选择,最低年龄应≥5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更大宗病例研究。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