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顾一下器官移植相关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历史吧...
2019年09月03日 【健康号】 赵磊     阅读 9986

器官移植是医学发展的巅峰,让我们回顾一下器官移植相关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历史吧!

器官移植是医学发展的巅峰。我们的医学前辈们大胆探索,在失败中前行,不断地取得令人振奋的成果,才有了今天器官移植的成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赵磊

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是公认的医学领域最高奖,每一个获奖者的成就都曾经创造了历史的先河,引领了医学的发展。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感受一下先辈们的风采吧!

器官移植是人们在很早以前的一个幻想,医学先辈们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取得了改变医学历史的成就。

中国是最早有器官移植相关文字记载的国家。在《列子》的记载中,鲁国的公扈志强气弱,而赵国的齐婴恰恰志弱气强,两人同时找扁鹊看病,扁鹊便给他们喝下药酒,令其昏睡,用刀剖开两人胸膛,取出心脏互换。更有戏剧性的是,两人醒来后思维也发生了对调,径直回了对方家门又被赶出来,直到扁鹊主持局面道出原委才罢。因此,在1987年第二届环孢素A(器官移植划时代抗排斥药物)会议上,扁鹊像作为会徽使用。

器官移植是用外科手段治疗各种器官疾病损害终末期的一个方法。临床实践早于免疫学40年,然而在免疫学研究加入到阐明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后,移植医学才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且快速发展起来。器官移植医学是医学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诺贝尔奖是根据“炸药大王”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评选。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作为医学领域公认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在设立的至今的110多年中,已有与器官移植直接相关的20余人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外科医生,生物学家(1837.6.28-1944.11.5)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发明血管吻合方法和在器官移植外科的实践,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873年6月28日出生于法国里昂。进入里昂大学学习文学。1889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890年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到乡间担任一个时期中学教师后,返回里昂大学进修医学,1900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母校担任解剖学及外科手术的教学工作。1904年去美国芝加哥,1905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工作。1906年转入洛克菲勒基金会医学研究所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法国军队中任陆军军医少校。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曾在法国卫生部工作一年,后在政府所设人类问题研究所任所长,直到1944年11月5日在巴黎逝世,终年71岁。

1935年《时代周刊》上的亚历克西·卡雷尔

190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在向巴黎最好的裁缝学习后,发明了血管的“三线缝合法”——被称为"卡雷尔缝合法"。运用该方法,可解决出血与血栓问题,只是受当时材料工艺的限制,他的缝合线竟用的是护士的头发后来他在美国,先进行输血治疗试验成功,后来又创造了能够在体外观察细胞发育和分裂的"组织培养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首创了"卡雷尔戴金疗法"的治疗战伤新疗法。1935年他与美国飞行家查尔斯·林白合作发明机械心脏。同时他提出了人的任何脏器都可以移植的理论,他经过试验证明,人体中的任何器官都可以离开人体在体外的装置中继续存活,需要时可以替换病人的坏死器官。这一成就在医学上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所著《人,难以了解的万物之灵》这本书,对人体组织、生理作用及病理医疗等作了详尽而通俗的介绍,颇受读者欢迎。

由于医学上的成就,他成了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学术协会的名誉会员。法、美等多所著名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并得到法、比等几个国家的奖章或勋章。

卡尔·兰德斯坦纳(英文:Karl·Landsteiner),奥地利著名医学家。

他因1900年发现了A、B、O、AB四种血型中的前三种,而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868年6月14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化学。于1943年逝世。

卡尔·兰德斯坦纳是第一位研究免疫的物理过程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多产的科学家,他主要的贡献是在免疫学,细菌学和病理学领域。兰德斯坦纳在动物实验中识别了与免疫反应有关的作用剂,检测了抗原和抗体的反应,并研究了过敏反应。他测定了骨髓灰质炎的病毒性起因,该项研究也为骨髓灰质炎疫苗的最终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也发现了很多简单的化学制剂,这些化学制剂一旦与蛋白质接触,就会产生免疫反应。1940年兰德斯坦纳和亚历山大·所罗门·维纳发现了Rh因子,这项发现拯救了很多从母亲那里得到不匹配的Rh因子胎儿的生命。

1902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1927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兰德斯坦纳”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现代血型系统正式确立。

兰德斯坦纳的这一研究成果找到了以往输血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安全输血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当时许多人并没有看清楚这项科学发现在医学上的重要意义,所以兰德斯坦纳并没有因此而扬名。直到8年后的一个偶然事件才使他声名大噪。

1908年,兰德斯坦纳离开了维也纳病理研究所,到威海米娜医院当医生,就是他幼年时常去玩的那家医院。这一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威海米娜医院的大厅里传来一位妇人的痛哭声,兰德斯坦纳正好从这里经过,使驻足上前观看,原来是她的孩子生病发烧,几天后又出现下肢瘫痪,对此医生们都毫无办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无能为力。在绝望的情况下,妇人除了痛哭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呢?兰德斯坦纳不能见死不救,他仔细检查了一下病儿,似乎觉得并非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根据他多年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讲治疗这种病是有一定依据的,只是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兰德斯坦纳将这种情况告诉了患儿的母亲,已经绝望的母亲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她决定让兰德斯坦纳试一试。兰德斯坦纳运用血清免疫的原理把病人的病原因子输到一只猴子身上,待猴子产生抗体之后,再把猴子的血制成含有一种抗体的血清,将这种血清接种到病人身上,生病的孩子很快就被救治了。

兰德斯坦纳从此出了名。奥地利医学界人士承认他很有才能,维也纳大学聘请他为病理学教授。但兰德斯坦纳最关心的还是血型研究。他的工作在奥地利不受重视,他辗转到了美国的洛克菲勒医学院做研究员。

在当时,以A、B、AB、O四种血型进行输血,偶尔还会发生输同型血后自然产生溶血现象。这对病人的生命安全是一个极大的威胁。1927年,兰德斯坦纳与美国免疫学家菲利普·列文共同发现了血液中的M、N、P因子,从而比较科学,完整地解释了某些多次输同型血发生的溶血反应和妇产科中新生儿溶血症问题。

兰德斯坦纳的杰出贡献对于人类血型的杰出研究成果不仅为安全输血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免疫学、遗传学、法医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1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的第八届自愿无偿献血者招募国际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四家旨在提高全球血液安全的国际组织联合倡导,将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Karl·Landsteiner)的生日——每年的6月14日定为“世界献血者日”,建议从2004年起正式推行,这为全球统一庆祝活动提供了特别的机会。

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Edward Calvin Kendall,1886年3月8日-1972年3月4日),美国化学家。

由于发现和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的作用及其结构,1950年他和美国医生菲利普·肖瓦特·亨奇,瑞士化学家赖西斯泰因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1886年3月8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南诺沃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即在帕克戴比公司和纽约圣柳克病院任医生,并进行甲状腺激素的研究。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附设的梅欧财团大学医院的生化部主任,后为部长,直到1951年退休。退休后为普林斯顿大学生化部兼任教授。1972年5月4日逝世于普林斯顿,终年82岁。

肯德尔于1934年从肾上腺皮质分离出皮质激素纯结晶,进而由此分离出20多种物质,从中得到化合物A、B、E、F四种类固醇。1944年根据肯德尔的方法,梅尔克公司大量生产出化合物A。1945年,梅欧财团和梅尔克公司研究,成功地将化合物A转变成E,使E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这就是治疗风湿病的"可的松"。1948年由亨奇博士和肯德尔博士合作,把可的松正式应用于风湿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以后逐步扩大试验范围,证实了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许多炎症性疾病都有疗效。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Philip Showalter Hench,1896年2月28日-1965年3月30日),美国医生。

1949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主。由于发现和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的作用及其结构,1950年他和美国生化学家肯德尔,瑞士化学家赖西斯泰因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

1896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匹兹堡。1916年毕业于拉斐特医学院并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在匹兹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到德国留学。1928年起任梅欧财团的大学医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中校军医,1946年退伍后任陆军军医团专门顾问,仍回梅欧财团医院任职,进行医药研究工作。1958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1965年3月30日在牙买加的奥乔里奥斯逝世,终年69岁。

亨奇在梅欧财团医院,着重研究风湿病。他发现黄疽病人或孕妇原先患的风湿性关节炎都会减轻,就断定黄疸病或妊娠期妇女血里一定存在一种能抑制风湿病的物质被释放出来。由此他确认风湿病是可以治愈的,于是他就集中精力研究这个问题。起初他作了许多试验,如给风湿关节病患者注射黄疸病人的胆汁、注射性激素或输孕妇的血等,都没有成功。后来他从肯德尔博士那里看到关于"可的松"的论文,受到启发,决定进行试验,1948年到1949年他和肯德尔一起用可的松给风湿关节炎病患者作临床试验,终于获得成功。以后对可的松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治疗一般风湿病以至其他疑难病症的治疗与枪救。他在美国创立了风湿病学会,使风湿病研究逐步成为全世界医学界重视的问题,他成了全世界风湿病的权威。

塔德乌什·赖希施泰因(Tadeusz Reichstein,1897年7月20日-1996年4月1日)。

波兰出生的瑞士化学家。由于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理效应,他与爱德华·卡尔文·肯德尔、菲利普·肖瓦特·亨奇共同获得了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OM,AK,KBE(Sir Frank Macfarlane Burnet,1899年9月3日-1985年8月15日),澳大利亚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

主要研究免疫学。他在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专注噬菌体和病毒的研究。他在微生物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它们的特点和复制以及在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伯内特爵士因其提出了关于抗体形成原理的“克隆选择”学说以及发现动物抗体的免疫耐受性的研究,为现代生物科技和遗传工程学奠定了基础。他与彼得·梅达沃一起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99年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特拉拉尔贡。从杰隆学院毕业后进入墨尔本大学医学院深造,他于1924年在墨尔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26年赴英留学,1928年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在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专注噬菌体和病毒的研究。在1944年到1965年期间担任研究所主任。同时任墨尔本大学医学讲座主任教授。他是英国皇家协会特别会员、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51年英国皇室授予他爵士勋位,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伯内特早期研究伤寒凝集反应问题,以后一度研究病毒,曾鉴定了A型流感病毒。最后着重研究了肌体免疫反应问题,他经过研究,否定了鲍林的"直接膜板学说",提出了"间接膜板学说"。后来,他发现这种学说也有不完备之处,于是作了修正,提出了"无性细胞选择学说"迄今医学界对这一学说虽存在很大争论,但他的这一研究成果将原来的免疫化学发展到近代生物学和免疫病理学的领域,贡献还是很大的。另外他还获得了英国皇家奖章、葛布雷奖章等其它多种奖励。

彼得•布赖恩•梅达沃(Medawar,Peter Brian,1815-1987),是一位英国动物学家。

他与澳大利亚的麦克法兰•伯内特(Macfarlane Burnet)爵士因为在组织移植排斥方面所做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在人类移植外科手术的发展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同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梅达沃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兴趣很广泛,包括歌剧和哲学。他的主要著作:《独特的个人》(1957);《男人的未来》(1959);《艺术可溶性》(1967);《希望取得进展》(1972);《生命科学》(1977);《冥王星的共和国》(1982)和自传《回忆录》(1986)等。

彼得·梅达瓦出生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935年,他从牛津马格达伦学院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并在1938年,他成为该学院的研究员。二战期间他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皇家医院烧伤科进行了组织移植的研究,尤其是植皮。这项工作使他认识到,移植排斥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战争结束后,梅达沃继续他的研究,他听说了澳大利亚免疫学家Frank Macfarlane Burnet,世界上首先发展了先进的免疫耐受理论的人所做的研究。根据这一假说,在早期胚胎发育和出生后不久,脊椎动物发展了区分属于它的自身的物质和那些外来物质的能力。这个想法和认为脊椎动物怀孕时就继承了这个能力的观点相冲突。梅达瓦发现双胞胎牛能够接受对方的皮肤移植,表明有些抗原物质能从一个胚胎的卵黄囊泄露到另一个双胞胎胚胎的卵黄囊,从而有力支持了Burnet的观点。在对小鼠的一系列实验中,他得到了证据,表明虽然每个动物细胞中包含某些基因决定对免疫过程非常重要的抗原,研究人员仍然可以得到免疫耐受,因为动手术者注射的带有捐赠者细胞的胚胎能够接受来自捐助者身体各部位和捐赠者的孪生兄弟的组织。梅达瓦的工作导致了免疫学重点的转移,从假设一个全面发展好的免疫机制到试图去通过改变自身的免疫机制来在抑制人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1935年他被任命为马格达伦学院示教讲师,并成为Christopher Welch学者,1938年,他通过考试成为马格达伦学院院士。1942年,他是罗尔斯顿奖获奖人。1946年他当选为马格达伦学院院士,在1947年,他担任伯明翰大学动物学教授。1951年,他去伦敦大学学院担任动物学教授。1962年他被任命为伦敦国家医学研究所所长。他于1965年被授予爵位,1981年被授予功绩勋章,该勋章是所有皇家荣誉中最高的一种。

梅达沃的早期研究在牛津大学进行,主要包括组织培养,外周神经再生和对生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形状变化进行数学分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梅达沃研究了有关严重烧伤的服役军人的问题。他研究了为什么从一个人的皮肤上取下的移植物不能永久地移植到另一个人的皮肤上。他提出一项理论:从不相关的捐献者身上取得的移植物(叫做同种移植(homografts))通常会被毁坏,因为人体会产生一种叫做“同种移植反应”(homograft reaction)的免疫反应。他还发明了一种生物“胶水”,一种用于连接断裂神经的物质,这种“胶水”被广泛用于修复皮肤移植中。

当他在1947年来到伯明翰后,他继续进行这项工作,并和R.Billingham合作,一起在那里研究色素沉着和牛的皮肤移植问题,以及使用皮肤移植区别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牛。在这项工作中,他们考虑到了欧文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这种他们所谓的《主动耐受性的获得》的现象可以人为地获得。由于这些对移植和生长所做的早期工作,梅达沃当选为伦敦英国皇家学会的高级会员。当他在1951年搬到伦敦后,梅达沃继续与R.Billingham and L.Brent合作,研究耐受性现象,他对这一现象很详细的分析花费了他好几年时间。他还进行了其他有关移植免疫的研究。

1958年曾担任讲师的英国皇家学会在1959年授予他皇家勋章。同年,他被英国广播公司请去担任讲师。他曾当选为纽约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哲学学会的外籍成员。
梅达沃在1951年演讲,“一个生物学的未解决的问题”讨论了为何演变会允许我们随着年龄而衰老,尽管(1)老龄化降低了我们的个体健康度,以及(2)老化没有明显的必要性。他的见解是,自然选择让晚年力量较弱(因为年轻人的繁殖力更重要)。他指出,人在一生中死亡的可能性是对健康度不直接的测量,即生物体复制自己基因的能力。人类生命表显示,人类女性死亡的可能性最低的时段是约14岁,这大约是原始社会的生殖高峰年龄。这个理论是现代三个有关老龄化发展的理论的基础。

·贝纳塞拉夫(1920年10月29日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是一位委内瑞拉-美国医学家,他的主要工作领域是免疫学和移植医学。

1980年他与乔治·斯内尔和让·多塞一起因"发现了控制免疫反应的、遗传的细胞表面结构"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巴茹·贝纳塞拉夫于1920年出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他的父母是西班牙裔人。他的童年和少年(从1925年至1939年)是在法国巴黎度过的。1939年贝纳塞拉夫居家移居纽约。至1942年为止巴茹·贝纳塞拉夫在哥伦比亚大学学医。1943年他加入美国籍,此后他又在弗吉尼亚医学院继续学习。1945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昆斯医院成为助理医生,后来他转移到法国南锡的军医院。服役满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微生物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56年贝纳塞拉夫被授任纽约大学比较病理学特殊教授。1960年他成为正式教授。1970年波士顿的哈佛大学聘请他为比较病理学教授。他在哈佛大学工作直至退休。

·多塞(1916年10月19日-2009年6月6日),Jean Dausset,1916年生于法国图卢兹。于1977年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因其在免疫学中的先驱作用,1980年与他人同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他于巴黎费奈隆(Lycée Michelet)学校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二战时曾在北非服务,在二战中,他在一个输血单位为伤员服务,从而引起他对血液学和输血免疫反应的兴趣。

·多塞最著名的成就是于1958年首次发现了细胞表面标记,后称为HLAs【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中的一种,命名为Mac】,帮助人体免疫系统辨别自身细胞和外来组织。他在免疫学方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该研究促成组织分型(tissue typing),有助于减少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乔治·斯内尔(George D.Snell,1903年12月19日-1996年6月6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拉德福德。美国著名遗传学家,免疫遗传学奠基人。

1980年,卡罗琳医学院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斯内尔博士,巴茹·贝纳塞拉夫博士和多塞博士,以表彰他们“控制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的遗传学基础(主要溶组织性抗原复合体)”

1976年获Gairdner基金会奖(Gairdner Foundation Award)

1978年获美国癌症学会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Award)

1978年获医学沃尔夫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

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间移植组织或器官存活状况,并最早提出了H-抗原的概念。其发现了小鼠的主要溶组织性抗原复合体(MHC)H-2系统。

斯内尔教授于192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主修遗传学和数学。1930年在哈佛大学获理学博士(Sc.D)。1931-1933年,在德州大学跟随著名遗传学家和诺贝奖获得者穆勒(Herman Muller)作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这里他的主要工作是对X-射线引起的哺乳动物染色体之间发生相互易位(reciprocal translocations)进行遗传学分析,这为其日后研究影响小鼠免疫系统的遗传学因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35年起,斯内尔教授来到位于缅因州巴港的美国著名生物学实验室约翰逊实验室(The Jackson Laboratory),并在这里从事了最终导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主要工作。

尼尔斯·杰尼,FRS(Niels Kaj Jerne,1911年12月23日-1994年10月7日)是一位英国出生的丹麦免疫学家。

由于发现了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关的免疫学贡献,而与乔治斯·克勒及色萨·米尔斯坦共同获得1984年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丹麦免疫学家杰尼在20世纪50-70年代提出了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抗体多样性发生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建立了细胞免疫学理论,因此杰尼被称为“现代免疫学之父”。

杰尼16岁在荷兰鹿特丹获得学士学位,1943-1955年在丹麦国家免疫血清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5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杰尼在1943年至1956年间,曾于丹麦国家血清研究院担任研究员,他在这段期间构想出抗体形成的理论。1956年后杰尼进入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1962年移居美国,担任匹兹堡大学的微生物学教授。1963年在匹兹堡,杰尼与诺丁发明了“血小板检测方法”,这是目前一种标准的计算抗体生成细胞的方法。到了1966年,他再度回到欧洲,于德国法兰克福任教。从1969年直到1980年退休为止,杰尼一直在瑞士巴塞尔的巴塞尔免疫学研究院工作。杰尼于1981年到法国巴黎巴斯德学院任教,1982年退休,1994年10月7日在法国蓬德加尔逝世。

杰尼在1971年提出免疫系统具有辨别“自体”和“非自体”能力的说法,1974年提出免疫系统网络理论。

“杰尼免疫系统网络理论的一个实用结果就是抗个体基因型抗体能够用来进行预防接种抵御抗原这一概念。既然抗原和抗个体基因型抗体粘合于同一种个体基因型,它们必然结构相似。因此,这些抗体能够模仿抗原并刺激一个免疫反应而不会给个体带来任何危险。”

杰尼在题为《抗体形成的自然选择理论》这篇论文中说明动物具有一种产生抗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差不多能够抵御一系列无极限抗原。科学家们认为,这篇论文中提出的理论为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爵士提出的克隆选择学说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乔治斯·克勒(Georges Jean Franz K hler,1946年4月17日-1995年3月1日),德国生物学家。1995年因肺炎逝世,享年48岁。

因成功地研制出单克隆抗体,198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乔治斯·克勒在西德的弗莱堡大学攻读生物学,大学毕业后,到英国医学研究院生物学研究所的米尔斯坦研究室留学。成功地研制出单克隆抗体,1976年至1984年在巴塞尔免疫研究所工作。1984年起在马克斯.普朗克免疫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6年起在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

1976年至1984年在巴塞尔免疫研究所工作。1984年起在马克斯·普朗克免疫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6年起在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

克勒和米尔斯坦研究出一种技术把鼠细胞和人细胞聚合,产生一种称为"杂种瘤"的细胞,然后让这种鼠细胞进行天性繁殖,也就是诱发产生大量抗感染的抗体。这项技术是"七十年代生物医学方面最重要的一项方法论进展"。他们从事的遗传工程研究能导致对从癌到感冒等疾病的治疗方法。他们从事免疫系统的研究和"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同丹麦医学家耶恩共同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金。克勒是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中最年轻的一个,获奖时年仅38岁。

色萨·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1927年10月8日-2002年3月24日),是一位阿根廷籍和英国籍的分子生物学家。

他帮助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单克隆抗体的方法,与德国生物化学家乔治"让"弗朗茨"科勒(Georges Jean Franz Köhler)和英裔丹麦籍免疫学研究者尼尔斯"凯伊"杰尼(Niels Kaj Jerne)共同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他于1952年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University of Buenos Aires),并于195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1958年,他依靠英国议会奖学金开始在英格兰剑桥大学研究生物化学,并于1960年获得了第二个哲学博士学位。

在阿根廷时,米尔斯坦曾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国家微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部门的主任。米尔斯坦在1963年辞了职并返回了剑桥大学。加入了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余下的科学研究生涯,并且在1983年到1994年间担任实验室蛋白质和核酸化学部门的主任。

米尔斯坦早期是研究酶的,但是回到剑桥大学之后,他的兴趣转移到了免疫学上。在20世纪60年代余下的时间中以及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尔斯坦三从事抗体研究。1975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发明了一种产生单克隆抗体的实验室技术,他们的技术已经被广泛采用,并已经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利用自行设计的抗体来对付特定的感染,并且能够大量地生产与某种抗体相似的复制品。单克隆抗体也被用于研究免疫性以及诊断和治疗疾病,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疫苗研制和癌症治疗领域的发展。

格特鲁德·B·埃利恩(Gertrude Belle Elion,1918年1月23日-1999年2月21日),是一名美国女性生化学家和药理学家。

格特鲁德·B·埃利恩和乔治·H希钦斯(GeorgeHHitchings)他们发明的一种化合物能够使接受移植手术的人有效地抑制其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他们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还导致后面的抗艾滋病药物三氮唑核苷(AZT)的发现。格特鲁德·B·埃利恩是1988年走入发明家荣誉之厅的首位女性。在她就职于一家医药公司39年期间,获得了45项专利。

1905年4月18日,美国药理学家乔治.赫伯特.希钦斯(george Herbert Hitchings,1905.4.18-1998.2.27)。

格特鲁德·B·埃利恩和乔治·H希钦斯(GeorgeHHitchings)他们发明的一种化合物能够使接受移植手术的人有效地抑制其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作用,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1950年他发明了治疗白血病的药物硫鸟嘌呤、6-巯基嘌呤,1957年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其它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咪唑硫嘌呤,治疗痛风的药物别嘌呤醇。其它的药物还包括治疗疟疾的乙胺嘧啶,抗感染的甲氧氨苄嘧啶,以及第一个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

约瑟夫·默里(Joseph Murray,1919年4月1日-2012年11月26日),美国外科医生。

1954年,默里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成功器官移植手术,这例肾脏移植手术在一对双胞胎之间进行。1990年,约瑟夫·默里与爱德华·唐纳尔·托马斯(一起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1919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米尔福。默里在米尔福读高中,毕业后进入圣十字学院。1940年就读哈佛医学院。1943年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彼得一心布里格姆医院。

1944年加入美国陆军,在宾州总医院开始整形外科生涯。在陆军部队,总有许多烧伤患者,需要皮肤移植。布朗上校与默里常常讨论重度烧伤皮肤移植的皮肤捐赠问题。

1947年回到彼得-心布里格姆医院。

1951年参加设在犹太州医院的器官移植研究小组,1954年到美国波士顿技术协会,关于头及颈部癌症重建手术研究。60年代中期开发颅面重建新技术,

1972—1985年担任儿童医院首席整形外科医生,直到1986年退休。

默里还担任过美国整形外科院院长,美国整形外科协会董事会主席。

爱德华·唐纳尔·托马斯(Edward Donnall Thomas)(1920年3月15日-2012年10月20日),美国医生。

1990年,与约瑟夫·默里一起由于在"人体器官和细胞移植的研究"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90年,托马斯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唐纳尔·托马斯1920年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马特镇。1941年,他在奥斯丁的德克萨斯大学获得了文学学士,1943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他转学入哈佛医学院并于1946年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后进入了波士顿的彼得·本特·布利格汉姆医院(Peter Bent Brigham Hospital)实习,在那里学习血液学。1948年到1950年间,他应征入伍,在陆军中担任内科医生。退役后,他进入马萨诸塞科技学院以博士后学术研究员身份钻研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951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学者,1955-1963年间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讲师1955年到1963年,他被纽约州库伯斯敦的玛丽·伊莫格尼·巴塞特医院(Mary Imogene Bassett Hospital)聘为主治医师。1963年做为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西雅图弗雷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临床研究部主任。2012年10月20日于西雅图去世,年92岁。

唐纳尔·托马斯主攻人类骨髓移植方面的研究。1956年,他成功地应用双胞胎间的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但是如何为不同骨髓的捐献者进行移植手术的问题一直未被解决。在动物身上试验的研究表明,这种移植手术有两个主要的障碍:首先,接受者的免疫系统必须被压制,以防它被攻击并毁灭新移植的骨髓;第二,成功移植后所产生的白血球很可能会把接受者的其它组织器官当作异物,并进行攻击。

1963年,托马斯加入了一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开始试验一种能够压制免疫系统的新药-氨甲碟呤。1969年,经过组织配型和抗抑制剂药物的作用,首次成功地进行异体骨髓移植。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这种方法被逐渐完善,手术的成功率也从大约12%上升到了50%。70年代建立狗组织配型系统。实验证实,经组织配型选择的非同胞狗如在放射线照射之后进行骨髓移植,加上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出现长期存活,而不作上述处理的非同胞狗骨髓移植后死于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70年代末托马斯将此研究结果用于临床,成功地在不同个体之间移植了骨髓,找到了一种可以有效治疗一些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和一些免疫性疾病如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托马斯也成为现代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和急性放射性损伤的先驱者之一。

布鲁斯·巴特勒,1957年12月29日生于伊利诺斯州的芝加哥,是一名免疫学家和遗传学家。

布鲁斯·巴特勒(Bruce A.Beutler)和朱尔斯·霍夫曼(Jules A.Hoffmann)因为在激活先天免疫方面的发现以及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Steinman)"发现树状细胞和它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而共同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朱尔斯·霍夫曼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生物学家法国国家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和法兰西学院的院士。

2011年朱尔斯·霍夫曼和布鲁斯·巴特勒因在激活先天免疫方面的发现而分享一半诺贝尔奖,另一半由拉尔夫·斯坦曼获得,以奖励他发现树状细胞和它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朱尔斯·霍夫曼1941年生于卢森堡,1970年取得法国国籍。1964年至196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研究助理,并在1969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学位。从1974年开始,他是CNRS研究主任。1978至2005年出任CNRS"昆虫的免疫反应和进化"9022研究小组主任,1993至2005年为CNRS设在斯特拉斯堡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主任。

朱尔斯·霍夫曼将主要精力奉献给遗传机理和昆虫的先天免疫效应分子的研究,由此而成为享誉世界的专家。朱尔斯·霍夫曼2007年至2008年担任法国国家科学院院长。

1980年起,朱尔斯·霍夫曼决定集中所有精力用于研究一种极微小的飞虫,即一个世纪以来为世界各实验室所熟悉的果蝇。霍夫曼发现,与人类相反,果蝇不需要疫苗,因为它具有先天性免疫功能。实际上,这种昆虫是一个简化了的生命系统,具备很多与哺乳动物相似的共同特点。在识别出果蝇防御过程中的主要受体时,生物学家更新了对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理解。

朱尔斯·霍夫曼同布鲁斯·巴特勒和拉尔夫·斯坦曼在免疫学领域合作进行的研究,使人类发现了这一领域迄今为止还鲜为人知的受体,即TLR受体(Toll LikeReceptors)。这一重大发现能更好地理解,机体在受到感染性疾病的入侵时(如哮喘、克罗恩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迅即作出的防御反应。

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1943年1月14日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生物学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理学和免疫学实验室教授。

他在1973年提出了树突状细胞的概念,当时他在赞威尔-A-科恩的实验室拉尔夫-斯坦曼(资料图)做博士后。他因对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奖项,包括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2007)、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2003)以及癌症研究协会威廉·科利奖(1998)。2011年凭借“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后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而与朱尔·A·奥夫曼和布鲁斯·博伊特勒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诺贝尔委员会公布得奖名单前,他已于2011年9月30日因胰脏癌病逝,诺贝尔委员会维持授奖的决定,他也因而成为第一位在过世之后仍然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

斯坦曼于1943年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犹太家庭。1968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进入洛克菲勒大学任教,并一直研究树突细胞。这位免疫学研究者用对自己身体的试验证明了树突细胞的有效,但上帝却开了个玩笑,让他不能亲自去斯德哥尔摩领奖,接受这一荣誉。

1973年,斯坦曼和同事一起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胞,这一被称为树突细胞的物质,对启动人类适应性免疫系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斯坦曼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后续研究,让人们对这些细胞的运行和工作机能的理解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发现了树突细胞之后,斯坦曼推测,这种细胞在免疫系统中作用重大。在这个假设之上,他进行了测试,看树突细胞否能激活免疫T细胞。T细胞在获得性免疫中扮演关键角色,能发展出针对多种不同物质的免疫记忆能力。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斯坦曼向人们展示了树突细胞的存在引发了T细胞对癌细胞等的强烈免疫应答。

人体的“健康防御系统”共有两道防线,首先是先天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反应会在人体被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后迅速启动,主要作用是在“入侵者”进入人体时作出第一反应,通过发炎等手段消灭入侵微生物,防止它们做出进一步的侵害。一旦这道防线被攻破,人体防御系统的第二道防线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这就是适应性免疫。这道防线会“集中火力”消灭已被感染的细胞。如果说,和其同时并列为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其他两位科学家布鲁斯·比尤特勒和朱尔斯·霍夫曼关注的是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识别原理,那么,斯坦曼所做的就是发掘第二道防线的启动之源。

在斯坦曼身患胰腺癌的四年中,他的疗程采用的是基于自己研究成果的一种开创性免疫系统疗法。他体内的树突细胞被人工配置,以抵御癌细胞的攻击。作为病人和医生,斯坦曼目睹并见证了在自己肉体上所发动的这场战争,并策动反击。他一人分饰两角,“医者”的理智控制着“病人”的情绪,这也说明知识的力量让人勇猛、无畏。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也叫做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负责。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

生理医学奖的评选程序大致为:

1.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一个工作委员会——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工作。

2.邀请生理学/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提名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3.诺贝尔委员会对提名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候选人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4.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赵磊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泌尿外科门诊,泌尿外...
泌尿外科肿瘤、肾脏移植,擅长泌尿外科各种疾病的微创治疗。擅长各种泌尿外科肿瘤(肾癌、肾盂癌...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